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市场促销 >> 正文
论商业广告定位的心理策略         ★★★ 【字体:
论商业广告定位的心理策略

作者:佚名     人气:76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商业广告具有引发消费者认知加工和需求唤醒的心理功能。利用这一规律,商业广告策划时可凭借心理策略完成准确的定位,以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商业广告定位的心理策略包括两方面:(1)认知心理策略:包括“树立第一”、跟随“第一”和“非可乐型”的定位策略。这些策略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促使其对广告展开心理加工过程。(2)需求心理策略:包括对准消费者的优势需要进行定位;根据消费者需要的动态性进行定位;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进行定位以及根据消费者的深层需要进行广告定位等。其目的是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使自己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市场上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出新呈“鼠系繁衍”状态。每个企业都在努力保证自己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质,使之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商品概念,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考虑产品的技术指标外,营销者还必须深谙商业心理学的原理,在产品的广告策划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方面的规律,提高和增强广告活动的艺术性。本文将就广告策划中如何定位的心理学问题作些探讨。
  一、商业广告的社会心理功能
  现代商业广告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其中它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功能是我们研究广告定位心理策略的理论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认知和需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广告的认知功能
  商业广告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具体的文字、声像等向消费者传递明确的商品信息和市场情报。对这一功能研究的角度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这是广告的促销功能之一;从商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则更多地注意到这一功能所具有的认知色彩。商业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包括商品的品质、性能、商标、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一些与商品有关的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这些信息对消费者来讲是一种心理刺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产生心理加工过程。这方面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商业广告对消费者的知觉过程中选择性机制方面的作用:第一,商业广告为消费者认识商品提供了明确的知觉线索。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客观上他们确实需要有一种指向。在这方面,商业广告的作用就在于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导向于一定的对象,为消费者的购买需要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范围,满足他们由于购买欲望日趋强烈而产生的认知要求,帮助和促使消费者完成从寻找商品到选择商品再到购买商品的转化过程。第二,广告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消费者对整个商品市场进行选择性反应的知觉线索。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不仅来自于广告内容,同时也与它的表现形式有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优先进入消费者视野的是一些达到相当的刺激强度、具有突出特点、与众不同、能引起消费者兴趣的广告。这类广告较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诱发其知觉加工过程,其加工的成果将作为贮存信息保留在消费者的记忆系统中,为其现实的购买行为和未来的购买意向提供参考依据。正是由于这一点,现代广告制作大量吸收了美术、摄影、歌曲、诗词、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广播和新闻等表现手法和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广告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迎合消费者的广告心理,吸引和促使消费者对广告自身和传播信息产生深度的认知加工。
  (二)唤醒和强化消费者需求的功能
  消费行为的动力来源是消费需求。商业广告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作用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刺激和唤醒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消费者需求的表现程度看,可把它分为两类:一是潜在的需求,二是现实的需求。现实的需求能产生购买行为,而潜在需求则需加以唤醒,使其从模糊转为凸现和清晰。商业广告具有这种功能。它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的唤醒主要是通过广告的提示、示范、诱导和说服完成的。具体的操作手法包括提出新的生活观念、增加消费者需求的强度;提供可供选择的商品,使其需求获得可满足的对象;通过示范效应,使消费者的需求指向向广告目标靠拢,产生消费动机等等。目前,市场上属于生活资料消费的广告大都运用这类手法去唤醒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如VCD、DVD、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新式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广告的宣传中,都极力渲染一种现代生活的气氛,向消费者灌输着一种“它们都是中国现代小康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念。广告为消费者划定了消费的范围,引导他们确立了生活中消费的重心。这一功能在目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应该得到重视。作为刺激消费者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商业广告应尽其所能把消费者的需求逐层面地唤醒,开辟出更大更广泛的市场空间。第二,引导消费者的选择性需求。选择性需求是指对特定商品牌子的需求,这是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明朗化之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对象化过程,其心理机制是选择性反应。在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同类不同牌子的商品广告,它们都是通过宣传自己不同于其它品牌的独特之处和高于其它品牌的优势之处来诱导消费者的,目的是促使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产生选择性购买意向。在此情况下,消费者的心理加工有两个层面:一是他们要对众多的广告刺激进行自然过滤,对大多数广告不进行反应,这是消费者的防御性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二是消费者要进行积极的选择性加工,寻找出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对象。明白这一点对营销者有好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只有针对具体的对象,才会转化为消费动机,才有可能物化为购买行为。针对这一点,广告的作用应该是提供针对性诉求,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向认牌购买方面转化,而广告提供的商品正是“您的最佳选择”。曾经风靡一时的小霸王学习机的系列广告就比较艺术地利用了这一心理学原理。它的广告内容分别迎合和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即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和学生的“学得最好最快”的强烈愿望,成功地引导了消费者需求指向,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具体的商业广告要想将信息传达到消费者,对其产生影响作用,都将面临着不利的因素,如传媒过多、产品过多、广告过多等。当消费者如海如潮的广告信息弄得不知所措时,他们往往采取不予理睬这种非常简单的办法来对付所面临的困扰。客观地讲,只有少而精的广告信息(不一定是重要的)才能通过准确的广告定位、鲜明的表现方式及合适的媒体深入到消费者心中。其中,遵照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规律进行准确的广告定位,是一种排除其他信息干扰,较好地达到广告目的的有效方法。

  二、商业广告定位的认知心理策略
  (一)“树立第一”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并能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这一现象符合“系列位置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利用这一心理规律进行广告定位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因为市场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即消费者是以商品或品牌在市场中的顺序和位置为知觉线索来进行心理加工并启动记忆系统的。消费者总是能够记住某类商品中“最早的”和“最好的”品牌,而提供市场评价标准的就有来自于广告的因素。许多商品通过广告想树立自己“第一”、“最好”的市场形象,主要与它所蕴含的市场份额有关。据研究,最先进入消费者心中被认为是第一的品牌,比处于第二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树立第一”的广告定位策略对开拓市场作用很大。我们举一例子:美国的可口可乐是知名品牌,占有世界饮料市场的大半空间,它取得的成功与准确的广告定位关系重大。“只有可口可乐,才是真正的可乐”这句广告词就是运用了“树立第一”的定位策略。其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说明自己是第一,避免了其他广告可能会产生的误解,但是它却暗示消费者:可口可乐是衡量其它饮料的标准,在这一标准下,其他可乐都模仿可口可乐这种“真正的可乐”。“真正的可乐”就是广告宣传中选定的隐含着“第一”的独特的商品概念,它不含有任何炫耀自夸的成分,但却以其傲视天下的气势顺理成章地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并在其心目中留下了它确属第一的王牌印象。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跟随“第一”的定位策略
  如果自己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第一”的位置,那么广告宣传又该如何定位呢?依据我们对消费者认知心理的进一步分析,最有效的定位策略之一就是紧挨着“第一”,借水行舟,借船出海,这同样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广告效果。这一广告策略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经常产生的“定势效应”和“晕轮效应”。从积极的意义讲,这两种效应会帮助消费者简化对广告信息的认知过程,促使人们从提供的广告信息中“自然而然”地推理出某种结论。跟随第一的广告定位策略就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引导消费者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美国艾维斯(AVIS)出租汽车公司的广告定位。艾维斯公司的规模仅次于出租汽车业的“老大”赫兹公司,连年亏损。为走出困境,艾维斯公司决定重新设计自己的广告,其中最成功的部分是把自己定位于第二:在出租车行业中,艾维斯不过是第二,那么为什么还租用我们的车呢?因为我们更加努力呀!结果,由于广告定位正确,给顾客和社会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年上升。我们认为,艾维斯公司广告定位成功的经验有三条:①自定第二的位置,给社会以诚实可信的印象,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效应;②有目的地强化自己与第一名的关系,这一线索有利于消费者产生由此及彼的关系联想;③定位第二又不甘心第二,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帮其一把的热情。
  (三)“非可乐型”定位策略
  在某类发育已渐成熟的市场上,后来者要想跻身其中,获取一份市场利润,非出奇招不可。“非可乐型”定位策略即是针对这种市场状况而制订的心理策略。它的操作手法是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全新的、与竞争商品迥然不同的商品概念,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诱使其展开新的心理加工过程,产生和形成新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行为。“非可乐型”定位策略源于美国的七喜饮料(Sevenup)的广告定位。当时,美国的饮料市场早已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所垄断,七喜饮料厂家进行了缜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经营理念,即把饮料市场分为“可乐型”和“非可乐型”。七喜汽水则以“非可乐型”(No-cola)饮料的代表出面,其广告词是:“七喜,非可乐”。这句话的高明之处是重新区隔了市场,确定了自己产品的市场地位,七喜饮料以市场黑马的形象给消费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这句广告词艺术地说服消费者把七喜汽水看作是可乐饮料之外的第一种选择:“不是可乐,就是七喜”,“如果想换口味,请首选七喜”。七喜汽水通过准确的广告定位,打破了可乐型饮料在市场上一统天下的局面,成功地站稳了脚跟。这一例子可以说是此种心理策略运用的经典之作。
  三、商业广告定位的需求心理策略
  消费者的需求是产生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广告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唤醒消费者的需要,并促使其转化为购买动机,为消费活动提供动力。

  (一)对准消费者的优势需要进行广告定位
  消费者的需要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以其为中心、强度最大的主导性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决定着消费者活动的方向和力度。优势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对准消费者的优势需要进行广告定位,就是要求广告策划者在弄清消费者优势需要的情况下,从商品的众多特性中,选择出最能满足消费者优势需要的属性,作为广告宣传的主题,以达到一矢中的的广告目的。忽略了优势需要的广告,就如同在黑暗中向消费者暗送秋波。有这样一个例子:国外有家制鞋商,起初以为消费者对有关鞋的属性的关心顺序是:式样——价格——料子及小布件。于是他们把广告的主题对准了鞋的式样,但销售结果很不理想。后来,经过进行市场调查,询问了五千多名顾客对鞋的关心点,发现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与原先预测的出入很大:42%的顾客表示要“穿着舒服”;32%的顾客反映要耐穿;16%的顾客要求式样好看;9%的顾客要求价格合理。这说明消费者在鞋子的方面的优势需要是穿着舒服,经久耐穿。据此,他们重新对广告进行了定位,突出了鞋地的舒适性,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二)根据消费者需要的动态性进行广告定位
  动态性是消费者需要的时间性特征,它表现为周期性和发展性。周期性是指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特点,发展性则是指消费者的需要不会停止在某一个水平上或层次上,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按照消费者需要的动态性特征进行定位,它要求的是系列广告,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广告的诉求重点要随着某些商品的季节性、社会生活习惯、消费淡旺季等时间特征而有不同的侧重,不可自始自终都是一幅面孔。有的广告就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策略,消费淡季中多做品牌广告,而在消费旺季中广告则更多地突出自身商品的性能和品质,以增强竞争力,非常高明地将广告定位的战略性和战术性结合在一起,广告效果比较理想。另一种方式是根据消费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追求质量到追求享受这一心理轨迹设计动态广告,使广告定位的层次始终与消费者需求的层次相对应。需要强调的是广告定位可以灵活地超前一点儿,但决不能落后于市场需要。因为建立在准确预测消费者需要发展前景基础上的广告,会起到引导市场消费走向的作用,而落后的广告则只会是昨日黄花,有等于无。
  (三)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要特点进行广告定位
  目标消费者是现代营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对某个企业的商品具有态度一致性和需要共同性的消费者。市场营销理论提出的要求是,任何企业或产品都必须明确地“锁定”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群,深刻地研究他们的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地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背景材料,以此辩清对消费行为具有动力功能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广告诉求主题。广告诉求主题与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之间的匹配程度,将会增强广告说服的效果。某些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广告策略就显得非常“善解人意”。在对女性市场的定位研究中,人们发现,除非是女性专用品,在一般情况下,由男性在广告中使用各种家庭日常用品,更能投合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当女性看到男性使用洗涤剂、洗衣粉、吸尘器等做各项清洁工作或替婴儿冲奶粉、换尿布时,就自然而然地对该广告的产品产生好感。这是因为现今大部分家务工作都是由女性承担和操持,使她们内心感到不满,渴望解脱,所以,当许多女性在广告中看到“男人做家务”的镜头时,特别感到温馨和感动。这类广告就是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使广告主题引发了积极的心理效应。

  (四)根据消费者的深层需要进行广告定位
  这一点是我们从美国心理学家海尔关于速溶咖啡的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本世纪40年代,速溶咖啡作为一种商品投入市场,当时的广告主题是针对它物美价廉、省时省力、适应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而展开的。但是销售的情况并不像厂商预期的那样,消费者中尤以家庭主妇的反应最为冷淡,原因何在呢?经过调查后发现,造成产品滞销的根本原因是定位不当,广告主题与消费者内心的自我形象观念发生了冲突。当时的家庭主妇普遍认为,自己应该不辞辛劳,勤俭持家,否则会被人看作是一个懒惰的、不会持家的主妇,将令人耻笑。而速溶咖啡广告中突出的一快二方便的特点正好与消费者的内心愿望相冲突,从而使广告商品失去了积极的心理效应,成了家庭主妇们消极体验的商品。后来,速溶咖啡的厂商对广告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主题,不再突出它的不用洗煮、省时省力的特点,转而强调它的美味、芳香、质地醇厚等品质,这样以来,很快打开了市场并畅销至今。现代商战中也不乏此类例子,它们给人的印象是商家愈来愈近地走近了消费者的心灵深处。如某胃药的广告词“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就是避开男人强者心态而针对其心灵深处对关心的渴望所展开的广告攻势,其效果符合人的感情心理规律——凡是能拔动人的心弦的东西,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目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来的,面对市场中产销不旺的局面,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对它予以更多的关注,为激活市场,增强市场需求强度出谋献策。本文对广告定位心理策略的探讨,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责任。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蒋艳菊,许绍康   1999.04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