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销售经理、销售商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时,常常会利用各种形式的促销,激励消费者重复购买或促使新用户试用,以使销量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化。不能否认,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及强大的竞争对手,“促销”,确实是一剂良药,解决了很多营销与传播上的难题。但“是药三分毒”,当我们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利用这剂“良药”时,很容易使企业、品牌、销售经理乃至销售商陷入促销的陷阱。当众多商家不得不求助于促销来解决销售额下降的问题时,便很容易卷入促销大战,甚至卷入恶性的价格战,使商家的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苦心经营起来的品牌资产受到冲击。 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减弱或停止时,消费者会不会因为“得到实惠”而对品牌产生好感?并对品牌建立忠诚度?调查表明:“消费者更愿意把他们的购买行为归因于对品牌的潜在感觉”。这种潜在感觉,来自于品牌资产,资产无形,意义重大! 如果我们的促销行为能够与品牌的长远规划相融合,促进品牌资产的扩大,对企业与品牌无疑是一件好事。反之,如果促销活动单纯为解决销售压力,或是为了报复竞争对手,便会陷入无形的“促销陷阱”。当企业与销售商不得不依赖于这一“陷阱”时,就会步入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促销成本大幅度上升、利润下降、没有足够的经费与精力进行科技开发与产品更新换代、产品老化、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下降。” 对当前的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进行总结与深入分析,一个个促销陷阱便暴露无遗。 陷阱 一:对“促销”的理解不够全面 促销,不是单一的户外展示与产品展示,更不是搭台表演、游戏抽奖。它是一个体系,是产品在不同阶段、流通环节及市场终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手段!目的在于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促进销售量及品牌的良性发展! 促销的对象主要包括:消费者、销售商、媒体、公众等。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样品、赠品、优惠、折扣、展示、现场问答、抽奖、公关系等方面。 好的促销形式应该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使“促销具有目的性、目标具有针对性、形式具有创新性、效果具有实效性”。 近一段时间,“XX”内衣一直在搞户外促销活动,主要形式是通过户外搭台,模特表演,现场主持与派发礼品。内衣档次为中高档产品,目标消费者为收入偏高的女士。地点选择在商场门前广场。观看表演的人很多,但经过笔者的细心观察与粗略统计,观看表演的多为比较“悠闲”的男士,真正的“白领女士”几乎没有。当商家为现场人气之“旺”叫好时,我不禁要泼一盆冷水。试问:此次促销活动真正与我们的目标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了吗?台下的“消费者”有几个能够试用或购买产品?此次促销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让我们的消费者建立对产品的偏好吗?奖品、礼品、大笔的促销及人员表演费用扩大了品牌资产吗?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目前商家最普遍的行为,目的性不强或不明确,不能有效地针对消费者进行促销,时效性差,对促销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陷阱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计划性差 一旦市场或销售出现问题时,才想起用“促销”的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很不可取。一方面由于缺乏计划与统一整合,很可能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是“临时抱佛脚,”往往不能取得最佳效果。 当某一销售区域或销售商,在一段时间内销售量下降时,首先不是从销售通路、季节、竞争对手、公共关系等种种因素去考虑,而是马上想到“促销”,强行“刺激”消费者注意或购买自己的产品。马上向总部申请大笔促销费用,一轮轮的降价、抽奖、赠品、优惠券、舞台、表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获得的销售增涨的利润永远也补不齐为此所花去的大笔费用!利润率一天天下降,成本一天天上升。当消费者习惯于某一品牌的“只有优惠刺激”才能购买时,企业便陷入了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美丽而可怕的陷阱。 陷阱三:动不动就打“价格战” 价格,无疑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当我们的企业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价格”取悦于消费者时,我们又陷入了一个可怕的“价格陷阱”。“价格陷阱”,对品牌资产的冲击力往往更大、更强、更具破坏性。 据资料显示: 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品牌个性”,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当产品的差异化越来越模糊时,消费者不得不依赖于“个性”给自己一个购买的理由。 当消费者去超市购物时,他希望他购买的商品更容易被找到,并不希望在摆满上千种商品的货价上,去浪费更多的时间购买相对“便宜”或附送“赠品”的商品。因为在他的生活中,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他去操心。 在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便宜”往往与低档次、过时、包装不好、质量差等联系起来,为了寻求可靠的保障及“心里上的虚荣”,宁可买一些“高档产品”。 当彩电大打价格战,众商家争相表演“高台跳水”时,并没有某一个品牌趁此扩大了自己的品牌资产。相反,当我们不得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一哄而上“大跳水”时,到头来大家都发现自己实际上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谁是真正的赢家。而洋品牌虽然不跟着凑热闹,可利润不减,腰包依旧鼓鼓的,还背地里偷着乐!当我们技术开发越来越慢甚至停步不前时,到头来也许在消费者心里只能留下“低档货”的印象吧! 据“南方都市报”3月6日刊载:华宝空调使出杀手锏,三月份在广州及珠江三角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华宝空调G型电子消烟除尘系列机型实行“买一赠一”的活动:奖品为时尚手机或110升容声冰箱。 3至4月份,海信空调又在广州推出了买“海信变频空调,送海信环保电视”的促销活动。 目前家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的价格战又将开始,至于其它厂家如何反应,我们估且拭目以待!但愿2001年,我们能看到精彩成功的促销案例。 价格战易受伤,行动需谨慎! 陷阱四:促销必要“轰动效应” 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我们必需静下来反思:轰动,究竟要“轰”什么?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以前某酒厂的促销个案:该酒厂为引起促销上的轰动效应,竟然在城市繁华的大街上将酒任意喷洒,具说一时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所有有关人员无不为此“奇招”兴奋不已,拍手叫好。并引来了媒体纷纷报道。不知该酒现在市场上是否还有出售?但有几个问题我想很多消费者会问: “这个酒厂是不是不够环保?什么酒可以这样浪费?一定是低档产品;糟蹋了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 无独有偶,1996河南某酒厂搞的划拳大赛的促销活动,也可谓轰轰烈烈,如出一辙。当该酒厂为出赛者排定坐次,推出拳王、拳师并论功行赏的同时,也“遭”到了全国上下各种媒介纷纷报导,谴责该酒厂糟蹋了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的居多。如此轰动,实在是让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大大缩水,毁了消费者的忠诚,加速了品牌的灭亡。 这两个品牌在“轰动”的同时,我想没有几个消费者会对此酒怀有什么好感!也就是说,没有给消费者“轰”出一个购买的理由! 但问题在于,“轰动效应”往往是以“轰动”性的费用为代价,一旦市场出现偏差,往往要花掉高出几倍的“轰动”费用,才有可能挽回局面。 “轰动”,请让“理解与忠诚”为你保驾护航! 陷阱五:当街派发、宣传;要知名度不要忠诚度 “宣传单满天飞,赠品当街派”,想以“低廉”的费用建立起品牌知名度,确实有一点一厢情愿的嫌疑!即使知名度有了,再建“忠诚度”,还有一段艰难的旅程! 据某报刊载: “某君以宣传单迅速致富。此君非常聪明,专门在商业街‘领’各种类型的宣传单,有时甚至‘好心’替人派发,实际都发到了自己的袋子。一天下来,收入颇丰,花花绿绿的各种产品单张经过此君这么一折腾,又变成的白花花的银子,还满环保!”此报导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足够说明了“派发”与“散发”达到了何等之“烂”的程度! “省”的背后往往是更大的浪费和无耐。 还有某一品牌请了上百号的小学生,为其生产的“XXX”营养保健品作宣传,整队小学生穿统一服装,手提该产品的手提袋,满街游走!对此种形式我不作评价,但有一个疑问:产品到底想要给消费者留下什么印象?给他们提供什么样购买的理由?这当街建立起来的“知名度”是否要重新评估? 陷阱六:预算及管理失控,承诺不能兑现 促销的预算及管理,对促销活动的成败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促销活动过程当中,如果有一项或某一项承诺不能兑现时,便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前段时间,某服装品牌为搞促销,在报上刊登了大量广告:“在某一时间去某一商场,凭广告即可换领赠品服装一件”。结果当天有几千人去兑领赠品,据说只有几个人领到了“赠品”,消费者怨声不绝,媒体也纷纷作负面报导。这一方面有商家欺骗消费者之嫌,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在活动预算及管理上的失控,好的促销活动变成了负面宣传,再想挽回活动的负面影响,可能要进行几倍的投资来进行公关活动,才可能有效! “随口承诺”,商家自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尴尬的陷阱。 陷阱七:缺乏创新,形式沉旧 我们随便到街上走走,就会发现,很多促销太流于形式,没有新意!要么就是摆张台进行产品展示,要么就是派发宣传单!要么就是打折优惠。花钱没效果,陷入了“沉旧”的陷阱! “绿茵阁”西餐厅的“八国促销护照”有点新意!只要在其餐厅就餐,加2元就可得精美“护照”一本,就餐一次可在护照上加盖一国公章,盖到八国公章时就可参加抽奖,奖出国游等等,比较成功!无独有偶:宝洁公司与百佳超市又搞了一次“百佳天天献真情、宝洁家庭最温馨”的活动。从2月17日开始,6月15日结束。活动包括了“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活动期间,凡购买宝洁产品满38元者,即可领取“百佳宝洁真情护照”一本,同时获赠印花一个: 一个印花换取10元心意礼品;三个印花换取35元时尚礼品。无护照者,但买了宝洁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凭购物小票到兑奖台领到礼品,规则: 一次性买宝洁公司产品48元或以上者,送10元精美礼品 一次性购买宝洁公司产品138元或以上者,送价值35元的精美礼品 领奖及兑现比较方便,不用再多花什么精力,给消费者节省了时间,最主要的,能够搞出点“新意思”。 正所谓赠品送得有道理,拿得够合理。当一厢情愿地硬塞给别人时,一方面可能会令人反感或莫名其妙,另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陷阱八:盲目跟进、东施效颦 走别人走过的路,可能省了很多心思,但也绝看不到最美丽的风景,尤其当这条路并不合适你时。 “跟风”是一个很大的通病,你买一送一,我也买一送一;你给消费者八折优惠,我就给消费者打八折!所有这些都不是从企业自身及内部去考虑!别人怎么作,自己马上跟进,结果跟进了别人为你编好的“陷阱”。 比如,某去皱化妆品看到某洗发水正在搞小包赠送,效果不错,便也盲目跟进。结果忽视了其产品不像洗发液一样,好处马上就能得到评价,当消费者用完赠品时,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自然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犯了跟风的错误,误入了“陷阱”。 陷阱九:没有专业的促销人才及促销队伍 当促销越来越成为商战必需的工具时,它便对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促销人才及促销队伍的专业化。 有些企业不但没有专业人才或外协人才,就连市场促销部都没有。一到有促销计划或活动时,便忙着四处找人,甚至自己上场,映入消费者眼帘的便是不专业的游击队式的促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滑稽可笑。。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促销上成功,请准备好专业的人才及队伍。不要陷入“缺人缺才”的陷阱! 陷阱十:被“促销专业户”套牢 五花八门的促销培养了一批“促销专业户”,他们专门盯着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答题、抽奖、获得礼品、赠品甚至产品”。还有一些不道德的“专业户”非法收集或印刷优惠券出售,并进行沦流兑换。 从销售的角度上来讲,他们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消费者,但他们的确在每一次的促销活动中,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表面上我们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参预人数众多,实际上我们正处于一种被蒙蔽的状态,当我们为促销活动叫好确不能带动销售时,我们已被“促销专业护”套牢,陷入了他们为商家编织的“自私”的陷阱! 促销,给商家带来了成功,有时也给商家带来了隐隐的伤痛!当我们的企业不得不依赖于“促销”才能插上成功与腾飞的翅膀时,一定要警惕“促销的陷阱”。 原文发表于《粤港信息日报》
作者: 肖志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