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世纪华文报刊营销策划有限公司2001年10月份对北京报刊零售市场的监测结果显示:《京华时报》在全部被监测的169种报刊中,平均实销量居新闻综合类早报第一名,成为发行量实际上的领跑者,并且在销量上拉开了对手一定的距离。 另据慧聪媒体广告研究中心"对北京6大平面媒体广告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六大媒体指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精品购物指南、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的广告上升势头最猛。由7月的10%左右暴涨到9月的150%左右。在10月26日这一天,《京华时报》的日广告营业额已经突破了60万(实际收入),今年(半年)广告的收入在3000万以上。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明年广告有可能突破一个亿。《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硕果累累,无不令业内人士惊叹叫绝,刮目相看。无怪乎有篇文章写道:“《京华时报》有点烧!”《京华时报》的确是高烧不退,越烧越火,从激战白热化的京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招摇在京城大小街头和报刊零售摊点,攫取着京城百姓的眼球和注意力,收割着京城众家媒体的黄金眼,剌激着广告主的神经…… 对于《京华时报》这样一个市场导入期的媒体,何以会在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创下如此辉煌的报业奇迹?《京华时报》快速成功的秘笈是什么?从对《京华时报》近距离的透析发现,其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极其准确,发行渠道的布点把握很到位,发行策略极其精妙老到,广告经营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就此我将从这几方面逐一剖析。 一、对《京华时报》的市场定位分析 《京华时报》既不是时尚报也不是精品报,她是一份专注于时下热点,各地新闻,综合全面、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新闻综合类都市报。《京华时报》就象一份文化快餐,吸食快速方便,容易消化,老少咸宜。从《京华时报》的广告语:“北京人的都市报”、“新闻及时报,条条是京华”便可窥见一斑。 据世纪华文调查显示:在所有平面媒体的平均实销量类别排名中,新闻综合类名列前首,电视类、文摘类和体育类分别居于二、三、四位(见表1)。由此分析,《京华时报》跻身于新闻综合类都市报在战略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就目前京城平面媒体而言,属新闻综合类都市报的有:老牌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还有98年创刊的《北京晨报》,以及近一年来刚创刊的新锐派《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和《劳动午报》。 (资料来源:中华传媒网) 从以上众多媒体钟情并抢食着“新闻综合类”市场也可窥探出,这块市场的确是块香饽饽,潜质颇佳,读者群最为庞大,而读者的数量又是广告主选择广告载体的第一要素。庞大的读者群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有较丰厚的广告营收。由此看来,《京华时报》能够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从新闻综合类都市报做起,第一步是走对了。然而,从新闻综合类媒体阵容来看,这一市场的竞争强度颇巨,强手如林,要在强势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二、对《京华时报》的读者定位及消费行为分析 据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报刊读者中,从事金融行业和商业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3.74%和22.80%,其次是市场销售人员和学生。(见表2)
从《京华时报》的栏目设置和内容来看,在共计32版中除去4个广告整版外,开设财经版4大块,证券版4大块,娱乐和体育版6大块,而这14个大版显然是面向读者群人数最多,也是最有价值的上述四类读者的。这四类读者中既有潜在的广告主,也有广告主产品的购买者。这一集群的有效组合对于媒体广告的收割是大有裨益的。想必《京华时报》正是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所以才将着力点汇聚到此的。 《京华时报》其实不仅想收割上述四类最具价值的读者眼球,同时也想一网打尽,大小通吃,把京城百姓全部收编。因而打出了“北京人的都市报”的广告语。其野心昭昭然。由此分析,《京华时报》的读者定位是京城百姓,上至公司白领上班族,下至在校学生,以及京城普通市民甚或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非白领)。 《京华时报》席卷京城的梦想已然实现。据笔者在每日早上的上班高峰期,乘坐从公主坟到国贸的地铁时发现,一节大约有50人左右的车箱内,就有半成以上的人手中拿着《京华时报》。可见,《京华时报》的认购率和读者群有多大。 笔者在街头的随机拦访(200份的样本量)中了解到,曾看过《京华时报》的公司上班族(指白领)高达52%,在校学生有15%,京城普通市民27%,外地务工人员(非白领)6%。经常阅读《京华时报》的人占38%,偶尔阅读的人占27%,根本不看的人占35%。而在经常阅读《京华时报》的读者中,白领上班族则占了34%。由此分析,《京华时报》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是符合大众口味和需求的。而《京华时报》赢得众多白领上班族的青睐,成为一道上班高峰期的红色风景线(其报头为红色背景),无疑为其下一步的市场渗透作了最好的铺垫。 据调查了解到,《京华时报》的读者阅读时间、地点和阅读行为分布如下: 由上图可看出,分属不同的时段和地点,读者涉猎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在报纸的内容设置和排版上,应多加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方便,在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前提下,应加大对某些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力度,并在报道的角度上还应有所创新。这方面《京华时报》还需改进,当然相比《晨报》和《北京娱乐信报》似乎稍好些。再就是排版上,应考虑到许多读者是在车上、路边阅读,就象吃快餐一样,如何省时、快速、方便地获得信息,而无需一手抓着车把,一手费力地找寻着报中的新闻,这是值得《京华时报》以及所有定位为都市早报的媒体值得加以改进的地方。 又据调查显示,《京华时报》在北京市崇文区的实际销售率最高,达到100%,最低的是朝阳区,实际销售率为91.84%。从这一组数据综合来看,《京华时报》在北京八大城区的实际销售率与同类报纸相比较是较高的,综合实际销售率为96.50%,为新闻综合类早报第一,这说明京华时报在零售方面的读者群体已经趋于稳定了。 三、对《京华时报》栏目内容定位的分析 《京华时报》共分以下十大栏目: 1、头版封面 2、要闻 3、专题 4、北京/热点/时事/社会/专题 5、各地/热点/时事/社会/声音 6、财经/动态/焦点/财富 7、娱乐/电视/动态/胡同/坐家 8、证券/时讯/操作/行情/公告 9、体育/综合/足球 10、国际/综合/视点/ 从栏目设置可看出,既有立足于北京,北京人关心、关注的热点/时事和社会问题,也有放眼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域的热点事件,这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对时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民俗风情都感兴趣并有涉猎欲的京城人而言,无疑是送上了一份文化快餐。而京城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不再囿于一个小区域内了,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以至世界许多国家在京工作的人员。所以读者在阅读这份报纸时,可以跳出地方性,从一个大视角去看。 从栏目涵盖的内容来看,既有国内时事动态、社会热点,又有国际事件报道;既有财经、证券,又有娱乐、体育。信息覆盖面较广,信息的可读性也较强。这正好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心声、关注百姓冷暖,这就是《京华时报》认购率和阅读率颇高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些人说《京华时报》是个大杂烩,专门翻弄出一些小道消息。其实,小道消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消息,消息全被堵塞了。有的小道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再说应该相信人们是有虚假识别能力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报纸披露小道消息,实际也是满足读者需要的一种表现。应该说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都有猎奇、探密、求异的心理,报纸在不越出常规的情况下,给读者端上一盘盘奇异佳珍(并非低俗),并无不可非异。 从报道的形式来看,这份报纸既有大量报道及时的新闻快递,同时还不乏一些深度报道的文章。这又增加了其可读性,同时也与图1 中显示的读者阅读行为相吻合(早上时快速浏览新闻,午间和晚上下班则细读深度报道)。不过,在深度报道的选题和披露的手法上还需多加些料,多用些火候,使其更有味、更够劲些。 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 谭晓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