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的主流市场营销理论就一直遭受着来自其他理论领域,包括非主流市场营销理论的批评。例如,营销战略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采,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关心太少却生产出了太多的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产品,通过广告的刺激、产品的差异化以及人为地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等等。在这种形势下,营销学界也围绕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营销概念。其中,以生态营销、绿色营销、可持续营销最具代表性,它们都属于环境营销的概念范畴。 1.生态营销。营销学者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生态营销”的概念。生态营销的前提是经营者(包括营销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内在的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道德动机。费斯克等人认为,由于营销者了解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因此他们能够同时也最有可能改变营销实践。在他们看来,营销者对相关环境现状作出积极反应的意愿和能力是毋用置疑的。因此这些营销学者在其著作中强调的往往只是要在价格中反映所有的生态成本。但是,如同新古典经济理论一样,他们也忽视了信息的不完全问题。对于如何才能获得一个能使所有的环境成本都内部化的现实市场,他们实际上并就没有提供任何答案。 费克斯的观点在有关环境友好消费者的研究中被继承了下来。海里恩和金尼尔在1976年提出了“关心生态的消费使用者”概念。根据他们的定义,这些消费使用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受着政府和营销组织的激励,他们也知道其行为的长期影响,并且主张承担消费使用中的环境或社会责任。通过分析这类消费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按照环境友好的方式行动的道德动机和理性能力是关键,两位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供求的市场力量将强加它的限制从而控制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具有这种认识,生态营销作者一般反对政府的干预。费克斯就曾援引哈丁 “互相强制就是互相妥协”的名言,坚决反对对市场行为的管制。海里恩和金尼尔也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应是通过教育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来关心环境。当消费者教育使越来越多的政府管制失去意义时,生态营销就会代替生态管制。事实上,在生态营销作者看来,建立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内在道德动机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自动地解决环境问题。人们既不需要为环境问题而过于忧虑,也不需要借口环境问题对市场强加政府的管制。 然而,他们的观点中却隐含有一个基本错误。在现实中,被普遍认同的对环境友好或可持续性的需求和消费行为通常并不具有一般性。更糟的是,最支持环境友好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最不可能放弃他们的消费信念和最少支持保护环境的集体措施的消费者(Dam & Apeldoorn,1996)。因此,营销具有内在的自我约束力的观点立即受到了来自非主流营销理论的批评,但主流营销理论仍然没有对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的环境影响给予应有的关注(Kotler,1994)。 2.绿色营销。在营销理论中,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绿色营销理论的发展。绿色营销所强调和探讨的是企业应该以及如何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生态营销与环境营销的一个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和道德动机被后者的市场压力所取代。在生态营销中,环境友好是一个道德问题;在绿色营销中,环境友好则是一个营销工具。因此,绿色营销意味着,绿色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压力,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机会。 绿色营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营销者的广泛欢迎和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通过“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分销”、“绿色广告”等绿色营销措施适应和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从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在延缓环境衰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绿色营销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的实践仍然局限在那些通过提供有限数量的绿色产品迎合有限数量的绿色消费者需求的有限公司。当允许市场提供非绿色产品且这些产品能够甚至更多地为公司带来利润时,绿色营销的发展必然就会受到限制。总体来看,绿色营销假设生产者受市场驱动是合理的,但它高估了消费者对有益环境的产品的需求。 3.可持续营销。可持续营销是20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较新概念,是指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的,支持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市场营销。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它属于宏观营销的范畴;(2)它致力于企业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3)它是保持企业盈利能力和延长企业寿命的一种努力;(4)它呼吁人们承认传统营销理论的局限性,因此信奉对市场进行政府管制的干预主义。可持续营销概念的提出者,虽然为未来营销勾画了一个想象中的新境界,但迄今并没有为实践者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体系。除非能够发展出一个健全、完善的策略体系,可持续营销对于实践者来说仍将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除此之外,可持续营销在承认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完全,进而只有有限理性的同时,同样忽视了政府也存在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