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我国兵器工业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并就如何提高兵工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兵器工业的发展方针是军民结合、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确保产品质量对贯彻这一方针至关重要。从民品来说,质量是市场竞争的主要要素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军品来说,更是超出一个企业的范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产品质量内涵丰富,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由设计决定的质量,主要指产品的使用性能,包括功能(与产品用途有关的特性)、可靠性、安全性、易制造性、易使用性、易维修性、低消耗性以及与保护环境有关的绿化性,与精神文明有关的美学性。由制造技术决定的质量,主要指保持产品使用性能的一致性。由服务决定的质量,主要指使用户满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新的发展趋势是个性化服务,即象做衣服那样量体裁衣,按不同的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定做。 当然,上述三方面内容是一个整体,而且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不能强调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但是作为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不同情况,可以有所侧重。当前,兵器工业在军民品上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制造质量问题,如长安公司根据用户对去年年底以来在北京市场上投放的长安车的投诉频繁情况而进行的北京市场保卫战。因此,目前兵器工业开展的整顿质量工作主要是整顿产品制造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他两个方面的质量。 整顿产品制造质量,在兵器工业历史上有过几次,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1960年12月召开的国防工业三级(部、局、厂)干部会议。那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整顿大跃进带来的在产品质量上出现的严重问题,对各级干部忽视产品质量的批评相当严厉,并采取了组织措施。把部长降为副部长,把兵器、航空等管理局的一把手调出国防工业,对部局两级领导班子进行了改组。会议制定的整顿措施也是有力的,要求以一丝不苟的精神逐道工序进行检查和整改。在检查过程中同时修复失修的设备和工艺装置,修改恢复被破除的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加强了管理。到1963年,军品质量全面恢复到历史上最好水平。 值得思考的是,兵器工业经过这次国防工业历史上最严格的制造质量整顿之后,为什么制造质量问题直到现在仍然频频出现?有无有效的解决制造质量的办法? 为此,我们需要对兵器工业出现制造质量问题的基本原因进行一些分□本刊专稿析。当然,每一时期出现的制造质量问题都有其具体情况和不同表现,但是找出基本原因有助于我们标本兼治。我认为基本原因有两个: 第一,制造技术因素,即兵器工业制造技术仍处于以机械化制造为主的阶段。在机械化制造阶段,尽管有些工序的制造质量可以由设备或工装保证,但基本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这也是批量生产制造质量常常低于试制品,国产化后制造质量常常下降的基本原因所在。而在进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柔性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自动化制造阶段后,由机械化制造产生的质量问题基本上已获得解决,企业质量工作的重点转向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兵器工业某厂劈锥加工为例,劈锥是航空光学轰炸瞄准具计算机构的执行元件,是由12720点组成的三维函数变量体。原用座标镗床加工,每班3人操作,每天3班,一星期加工1件,成品率20%-30%。1964年,该厂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加工和检测劈锥用的数控铣床,1969年投入使用,3小时加工1件,30分钟测量1件,成品率98%。从该例中可以看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在解决制造质量上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现在已大大超过了这个水平。 第二,体制因素,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工作基本上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政治任务,企业很少离开这些中心任务抓基础管理工作。但是在统收统支的情况下,完成计划又是不惜代价的,军品更是如此,常以加大投入来解决废品率高的问题。由于计划等同于法律,因此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营造完成计划的条件。主要方法是加大全能化程度,把完成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中;加大生产能力,尽可能大马拉小车,提高完成计划的保险系数,形成一种粗放型经营或浪费型经济。这样的管理可以称之为政策性管理,而不是旨在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和质量的科学管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种政策性管理的惯性依然很大,如“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等,仍然缺乏科学管理。同时在实行这种政策性管理上又是采取搞运动的办法,列入中心工作时,热火朝天,过后就冷却下来,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如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松懈下来。对这种情况,我们过去不但不感到有什么问题,还名之曰“波浪式前进”,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原来企业管理工作中,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经常被动的基本原因所在。 根据上述分析,解决制造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和发展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但是从现实出发,短期内很难做到,只能逐步推进,因此,现实的途径则是加强质量管理。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很多,不少已导入兵器工业。下面提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操作动作规范化。我们不但要有定置管理,更重要的还要有定工人操作动作的管理,即操作动作规范化。形象地说,工人的操作动作应该像仪仗队员那样,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严格的规范。有人认为,只要操作结果合乎要求,如何操作可以不管。其实不然,确定工人的操作规范,特别是重要工序的操作规范,不但是工艺科研成果的结晶,而且也是确保产品制造质量的细胞单元。科学管理正是发轫于此。在被称为科学管理的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写道:“为了遵照科学规律办事,管理人员必须承担许多现在扔给工人的工作,对工人的每一步操作,管理人员都应该预先试验一到几种不同方案,以保证他们做得最快最好。每个工人应该每天得到上级的指导和友好帮助,既没有强迫命令,也不放任自流。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这种亲密无间的个人合作,是现代科学管理或作业管理的基础。” 其次,对事故采取治本措施。生产中难免发生各种事故,问题是发生后如何解决。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出了事故后采取治本的改善措施,办法简单易行,而效果极好,值得仿效。具体地说,就是出了事故后连续问“五个为什么?”如机器开不动了,就要问: ——“为什么机器停了?” “因为负荷过大,保险丝断了。” ——“为什么负荷过大?” “因为轴承部分润滑不够。” ——“为什么润滑不够?” “因为润滑油泵吸不上油来。” ——“为什么吸不上油来?” “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为什么磨损?”“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切屑进去了。” 这样,才能找到安装过滤器的治本解决措施。如果没有问到底,只换保险丝或油泵轴,几个月后仍就会发生同样故障。 实行这种治本措施的效果是:丰田公司实际上已经没有返修场地、返修工作。尽管生产线,包括装配线,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每个生产工人都有权停止运转,直到排除故障,但装配线运转基本不停。而未实行这种治本措施的汽车公司,一般都有20%厂房面积和25%的工作时间用于返修,装配线只有经理才能下令停止运转,但只要有90%的时间在运转就算是上乘管理了。在出厂的汽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每100辆汽车中有190个毛病,丰田是82个,是全世界任何汽车中缺点最少的。 第三,消除在工作场合聊天现象。工人聚精会神地工作是确保制造质量的前提。在工作场合聊天是影响工作的大敌,却又是一种十分普遍现象。而且像“随地吐痰”一样,都知道有碍卫生却又一时难以杜绝。虽然如此,还是要作为一项工作纪律越快做到这一点越好。产生聊天现象,除“习惯”,即上下都见怪不怪外,和人浮于事有关。因此要改革现在班组、车间固定不变的定员管理办法,把人员多少和任务大小联系起来,任务少时,暂时的多余人员不能进入工作地点,并采取学习等方法安排这部分人员。 第四,探索新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质量管理同样需要不断创新。现举两种不同于兵工企业现行的质量管理制度的例子。 第一例,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中的质量管理制度。它是由团队承包或用我国语言来说是下放给班组。即以一个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组成一个团队,如齿轮加工。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熟练地操作每一道工序,并定期(如每隔两小时)轮换操作,以调剂干活的劳累程度。机器维修、质量检验等均由该团队承包。 第二例,美国飞机制造公司在我国零件协作制造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三种机构组成。第一种机构,只管检验合乎质量标准的验收,不符合标准的不验收。第二种机构,对未验收件进行报废、可以使用或继续加工的裁决。第三种机构,对前两者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要照搬这两种做法,而是说明质量管理制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但如何改革则必须适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最后,好的管理贵在坚持。各种管理工作,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简单地说就是机构加规则。管理工作的好坏,主要是,一看机构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和本企业具体情况;二看这些规则是否雷打不动,严格执行。解放前,一些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是“五分钟热度”,指的就是好事不能坚持下来。现在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现象,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上,经过这次质量整顿后,要下决心扭转历史上存在过的波动现象,而且也是有这种可能的。事在人为,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作者单位:兵总老干部局)—01—《中国兵工》 总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