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营销攻略 >> 营销战略 >> 正文 |
|
|||||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调查分析——销售与售后服务 | |||||
作者:佚名 人气:99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在对我国企业问卷调查基础上,对销售和售后服务部分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有了一定了解,并指出了对供应链管理有利的条件和不利之处 ![]() 1.4. 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销售人员比例,二是采用广告等促销策略. 1.4.1 销售人员的比例企业销售人员比例的调查情况如下表1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有25.4%的企业销售人员比例在2%以内,37.3%的企业销售人员比例在2%-5%之间,30.5%的企业销售人员比例在5%10%之间.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由于人员基数大,销售人员比例自然小于小型企业,但大多数企业的销售人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只有少数大型企业由于没有分销商其销售人员比例大于21%,属于两头大中间小的企业,大型企业分销商比小型企业多,产品销售主要通过分销商进行,而小型企业有近20%的企业销售人员比例在10%以上,说明小型企业在销售方面主要依靠自我推销,而大型企业则可通过分销商形成供应链结构,即形成所谓的资源外利用优势. 1.4.2 广告促销策略 广告促销是企业对产品和自身形象的宣传,是经营的一种有效手段,世界许多著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用来拓展市场.从图5看出,经常做广告和促销的企业只有13.6%,定期做广告和促销的只有16.7%,34.8%的企业只是偶尔做广告和促销,有34.8%的企业很少或没有做广告和促销,另从不同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经常做广告和促销的企业有22%,中型企业只有8%,小型企业有12.5%,在经常和定期做广告和促销的企业中,大型和小型企业占比例较多,而中型企业则很少,一般大型企业有稳定品牌,容易实施名牌战略,有资本也愿意做广告和促销,而小型企业为了和大型企业竞争, 抢占市场,也愿意做广告和促销,中型企业在做广告和促销方面表现得不是很积极. 1.5 产品价格浮动情况 价格是个敏感的杠杆,一般顾客都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如果价格波动幅度大,顾客会考虑这种产品的实际价值,含有多少水分,因而产生了对这种产品的不信任感或存在等降价再买的观望心理,影响到销售.对企业而言,价格浮动越大,给自身和分销商带来的市场风险越大,但是如果抓住时机,短期利润高. ![]() ![]() ![]() 从表2看出,企业(约66%)有较好的价格稳定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机械类企业价格浮动主要在±5%、少数在±20%,电子类价格浮动在±10%,少数在±20%,轻工类主要在±10%,少数在±2%,“其他类”在±2%,即电子和轻工类价格浮动较大. 1.6 销售信息反馈及市场预测 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电子数据交换(EDI)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商业活动更加信息化和现代化,有效地推进了全球供应链管理,表3和表4为调查情况 ![]() ![]() 从表3看出,目前使用EDI进行商务活动的企业为数不多(不到1燉5).在这些企业中还主要是和部分供应商、部分顾客及银行和销售网点进行数据交换,信息交流面比较窄,这主要是受到资金、技术及人员计算机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从企业自身供产销各环节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来看,情况也不理想(见表4).而且供应和生产间交流信息比生产和销售间的交流多,使企业的注意力集中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关心生产,对市场变化把握不住,大大制约了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共享生产计划数据,设计数据和产品数据及其他相关信息.有市场信息反馈网络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只有简单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缺乏应有的市场分析和信息反馈. 1.7 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联系 从企业采用的生产方法可以了解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的联系是否紧密. ![]() 看板管理是从尽快满足顾客需要出发逆向考虑期、量,减少库存成本和交货期,而工艺或技术导向组织生产和顾客需要有些脱节,在交货期上反映迟钝.用户驱动方法能从交货期上较好的满足顾客,但是是否生产太依赖于用户定单.由表中看出,企业生产主要是依靠工艺或技术导向方法,看板和用户驱动的生产方法采用的企业少,销售和生产体系还是处于分割状态. 2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一方面可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获得顾客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另一方面能加强企业和分销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售后服务质量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售后服务质量.后者只是着眼于企业自身,为了推销产品,为了争夺市场,为了赢利.而前者是以顾客为中心,着眼于使顾客满意.竞争也随之从产品竞争转化为使顾客满意的竞争,使顾客满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1 订货周期 订货周期是判断用户、顾客要求高低的一个指标.订货周期短,说明对方要求零库存或者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慢,不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吸引和留住客户;相反,企业能够满足用户的时间要求,可以压缩整个供应链物流流通时间,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 从表6看出,中小型企业订货周期比大型企业短,说明大型企业在快速反应能力方面比中小型企业差,大型企业需要提高敏捷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订货周期偏长,可能是库存多,这一点可从问卷中企业自身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频率的情况推测出.事实上,非起点、终点企业既是下一级节点企业的供应商,又是上一级节点企业的用户,它们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频率也是一次燉月和一次燉季的居多,库存更新时间主要在31-40天,库存量偏大. 2.2 用户订货要求 这里用户订货要求主要是从企业交货频率和订货有无批量约束而言的.主要是从量和期上考察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水平. 2.2.1 送货频率 顾客对企业交货频率要求越高,也就要求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高.表7 送货频率送货频率一次燉周一次燉月一次燉季企业百分比50.87%36.85%12.28% 由表7中看出,约一半的企业的送货频率为一次燉周,频率为一次燉季的企业不到13%,这表明很多企业交货期较短,尤其是轻工类和近一半电子类产品及约三分之一的机械类的产品交货频率在一次燉周,而频率在一次燉季的产品被调查的各行业均未超过15%. 2.2.2 批量约束调查 批量约束情况是为了考察企业交货是否有量的限制.有批量限制,企业每次交货就不能够超出标准,否则会增加用户的库存,给用户的生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调查表明有41.25%企业有批量约束,这些企业主要为大量生产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被调查的电子行业有50%的企业有批量约束,机械类是39.4%,轻工类没有批量约束,“其它”类为35.29%.因而顾客对这些有效货批量限制的企业施加的压力比较大.对于电子行业交货期短又有量的限制,需要增加多级库存以缓冲这种压力,减少生产和市场的矛盾. 2.3 企业满足订货情况 企业满足订货情况可以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及售后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满足需要的能力.国外供应链上的一些企业为了满足用户订货,甚至于和竞争对手合作 ![]() 2.3.1 企业对用户订货的满足率如前所述,企业销售渠道仍主要是用户上门订购,企业对用户订货的满足情况可以反映企业满足定单需求的能力及对用户订货的服务态度. ![]() 从图7看出,大多数的企业用户订货满足率在81%以上,而且一半以上的企业订货满足率达91%以上,总体情况较好.但仍在27.3%的企业订货满足率低于80%,可能是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而生产能力有限,只有保全重要用户而牺牲或迟延小用户定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用户利益,破坏了合作关系.另从相关分析中看出,小型企业在订货满足率方面表现较好,有73.3%小型企业订货满足率达91%以上,而大中型企业只有52.9%和34.6%,中型企业订货满足率较差. 2.3.2 订货执行情况订货执行情况反映企业实际完成订货的情况,与用户满足率不同的是,它是个总体指标,还包括对分销商订货满足的评价. ![]() 从图8看出,56.1%的企业订货执行率达91%以上,因此,企业的订货执行情况较好,为实现供应链均衡生产和准时物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企业对上门订货用户满足情况并没有整体订货情况好,说明企业对满足订货还是有所偏重,而且更偏重于满足分销商的订货. 2.4 顾客服务优良的顾客服务应包括产品安装、调试、使用以及售后服务,产品出现问题应及时维修和更换零部件及最终报废,并对整个产品寿命过程进行跟踪. 2.4.1 产品安装与使用服务由于企业产品安装调试难易程度不同,需要向顾客提供技术支持,为了使产品的潜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危险产品的安全使用,需要向顾客进行宣传和培训. ![]()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产品安装调试难度不大,只有近24%的企业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从企业的售后技术服务来看,有47.64%的企业对分销商和顾客进行产品使用培训,除了产品安装和调试困难的企业外,还有少数调试“容易”和“一般”的企业.因此,企业在技术服务上做的比较好. 3 结 论 从总体销售和售后服务来看,合理之处包括: (1)从销售地区分布看,跨省销售的企业较多,企业一般把目光定位在国内市场上,这对于建立和推进全国市场体系的统一和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奠定了基础,而且部分企业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 (2)从一个链来看各节点企业的销售结构,后一节点企业的分销商比例比前一节点企业的分销商比例有所提高,主要是越靠近最终顾客的企业分销体系分布越宽.这种供应链销售渠道分布是较合理的. (3)企业与分销商相互比较满意,只是前者的满意度没有后者的高,反映出节点企业“希望他人协助满足自我需要”的普遍心理.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方法还主要是工艺或技术导向,看板管理和市场驱动虽然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销售和生产部门仍然处于职能分割状态. (2)使用EDI等先进信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的企业不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尤其是销售和生产部门之间采用信息技术交流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客观预测,使反馈的定单在逐级反馈中由于这种预测误差和交货期等造成的时间上的延续,不断将定单需求虚化和放大,增加库存成本. (3)整体思维观不强,售后服务与促销能力不够,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积极性,形成全球供应链的企业不多等,从而制约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 管理科学学报 王一凡,陈志祥,蒋红梅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