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科技新产品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产品不新,科技含量不高,开发时间过长,市场需求量与产品产量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生产过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失误。为避免失误,在开发科技新是品时要做到,不断追踪科技信息,搞好产品产前市场评估,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及时作出决策。 一、 开发科技产品的几种失误 (一) 产品不够先进,与旧产品大同小异 开发科技产品中,常常发现所开发的所谓新产品,实际上与旧产品大同小异。比如我校某单位前几年在开发一种饮料时,最初名为“汽水”,在配方无多大改变的情况下把产品改名为“可乐”。见没有什么效益,又进行所谓开发,改为“果汁”,名为新产品,而实质却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改改名称和换换包装而已。这样的开发自然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后来这种饮料终因产品销路不好而停产,导致企业亏损。 (二)开发时间过长,贻误进入市场良机 有些单位在开发某一科技产品的时间拖得太长,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诸如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不足、工艺不成熟等等,最后都影响到新产品久久不能出厂。这样就贻误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好时机。开发科技新产品,需要强烈的时间观念,谁抢先一步,谁就能早日占领市场,取得优势。如果开发时间过长,新产品迟到市场一步,就会步步被动,坐失良机。近年来,生物农药因其无污染、不破坏生态环境、药效持久、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逐步替代化学农药在农业病虫防治中被广泛使用。我校在80所代初就研究成功一种治虫效果极佳的生物农药,处于国内外先进的地位,若立即开发生产投入市场,必定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却直到1994年才建厂投产。而在这十几年间,国内外已生产出多种同类产品占领市场。我们的产品出来后就立即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质量无法保证,不能持续占领市场 我们常常发现所开发的科技新产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有的好,有的坏,或时好时坏,就是说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主要是技术不过关或工艺不成熟。因此,开发农业科技新产品,必须首先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问题。新产品就很难面市,即使勉强进入市场,甚至一时畅销,但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前两年省内某家公司开发“橄榄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橄榄果是福州的特产,由于橄榄果在保健方面的特殊功效,开发橄榄汗饮料前景看好,省内这家颇具实力的厂商着手开发,很快产品投放市场,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橄榄汁保持原味和原色的问题以及保鲜、口感、保质期等问题,产品很快被消费者冷淡,从而退出市场。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产品的永恒的主题。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科技产品的质量,才能增强科技新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开发科技新产品时,一定不能只一味追求新,而不讲求质,否则,最终必然会由于产品质量的不稳定而难于持续占领市场,最后被消费者淘汰。 (四)供过于求,产品积压 没有市场的产品只是一堆废品,产品要占领市场,必须了解市场需求量。在开发科技新产品时,有的单位技术力量很强,设备先进,资金雄厚,新产品的质量也高,很快就进入市场。然而不久就发现,产品并不畅销,逐日积压,仓库很快填满,资金不能周转,生产无法为继。这一问题在于开发前缺乏对新产品市场的调查和评估。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决定着新产品的前途及其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所开发的新产品,其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新产品产量供过于求,这种新产品注定要积压,企业必然陷入困境。闽北有一家木制品厂,前些年适应市场需要利用本地丰富的林业资源开发生产出多种榔头柄供应市场,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换汇,但很快出现市场萎缩,产品积压,就是因为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有限,而该厂的产量过大所引起的。 (五)生产能力不足,难于形成批量 生产开发科技新产品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的新产品确实既新又好,一进入市场就销售一空,并且信誉颇高。可是正当消费者要求再购买时,却无货供应,这种现象也是常有的。 对开发的新产品,只有迅速形成批量生产,才能迅速占领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很快地形成批量生产,就会失去新产品优势,影响经济效益。而在供不应求的空隙,高明的厂商往往会不惜代价迅速开发并生产出同类产品进入市场而获得高额利润。原来新产品姗姗来迟,就会被挡在市场之外,前功尽弃。上面所提到的我校开发生物农药的例子也存在这个问题。当年,我校把这种生物农药中试成功后,由于自己没有工厂和设备,只好向外单位租用厂房和设备,生产了一批产品投放市场。终因产量有限,当农民非常需要这种生物农药时,我们却无货供应,而国内另一些有现成设备的厂家和单位却在这时抢先生产出同类甚至是同样的产品应市,占领了市场。到我们建好厂有能力批量生产时,却发现必须面临着重新打入市场的困境。 (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半途停产 工业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均会造成严重危害,开发科技新产品过程如不注意,常会产生污染或对生态造成影响。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在开发科技新产品时,首先要考虑到该项目是否会产生废气、废液、和废物。若产生“三废”,是否具备有效治理的能力,如果无法有效治理,或治理污染投资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要暂缓开发。前些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由于不注重环境问题,上马了许多小造纸厂、小皮革厂、小陶瓷厂、小电镀厂、小染料厂等项目。由于这些小企业几乎不搞污染治理,只顾生产,毫无顾忌地向周围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三废”,其结果是经济暂时发展了,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近,国家为治理环境,严令这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关闭停产。 有些开发项目虽然不产生污染,但会破坏生态平衡也得注意。在武夷山曾经开发过一个项目--出口螳螂,国外某公司收购螳螂作养黄雀鸟的饲料,不起眼的螳螂竟可以创汇。因此,在武夷山大量捕捉螳螂,这样一来,螳螂种群一时大减,昆虫生态失去平衡,叶蝉、松蚜、桃蚜等害虫猛增,造成武夷山区农林果一场灾难,于是人们大用药剂喷洒,但效果不大。后来只好从枝干、篱笆、墙角等处搜罗了一批螳螂卵鞘,以人工释放的方式,让孵出的螳螂向叶蝉、松蚜、桃蚜等害虫进攻,才平息了这一开发螳螂创汇的事件。 二、 开发科技新产品的几项对策 (一) 追踪科技信息、不断更新产品 实践证明,开发科技新产品,在开发的前、中、后期都必须不间断地搜集有关的信息,并且认真地加以研究,正确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这样才能在开发前决定有没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怎样开发?在开发中才能随时纠正偏差,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放发展。在开发后才能及时提高产品质量,或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 新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以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产品永久占领市场、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牌产品永远不受冲击,多数是不可能的。社会需求多变,各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老产品被新产品替代,名牌产品被新名牌产品取代已是司空见惯。一个产品的衰落,往往是因为支持这个产品的科学理论发生动摇,或者这个产品负面作用的累积,使产品在若于年后就出现价值不高。因此,要不断继续追踪研究这一新技术,使之不断完善、提高,增大使用价值,推出更新产品,是企业有活力的标志。依靠科技力量,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常说“嘴里吃一个、筷子夹一个、眼里看一个、脑子里想一个”。这就是说,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及时地向社会推出新产品。近年来我校动物科学学院创办的动物养殖技术开发服务公司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司依靠动物科学系雄厚的科技力量,根据目前社会极需甲鱼、鳗鱼饲养中防治病害方面的药品,他们不断推出防治药品、营养保健药品、微生态制剂、水体净化改良剂等一系列产品,不到一年的时间有三十几种产品面市。不但在省内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产品还销往广东、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搞好产品产前的市场评估 一种新产品,投入生产前,都应事先进行市场调研,调研项目起码应包括“市场容量”、“市场竞争强度”、“未来增长率”、“三年后市场规模”等。对上述问题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以期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评估工作,市场评估一般包括市场性评价和开发能力评价两大项。前者包括新的程度、规模和增长率;后者包括技术能力和销售能力。我校食品添加剂厂开发8012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便是一个很成功的事例。园艺系李家镇教授在八十年代初发明成功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用该药剂生产出来的豆芽菜又白又嫩,并且没有根须,比用常规方法生产的豆芽菜产量高,外观漂亮,质量好。我校生产处经过认真的市场评估,认为这是一项前景十分广阔的开发项目,立即用三十万元人民币买下该项专利,筹建食品添加剂厂生产这种药剂投放市场。菜篮子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市长工程”,受到各地政府的极端重视。豆芽菜是市民菜篮子中一个很重要的品种,因此8012调节剂与菜篮子工程挂上了钩,所以产品成了热销货。几年来该药剂销售长盛不衰,每年都为学校带来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三) 加强项目科学的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研究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企业上新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是否可行的决策依据。忽视这一工作、盲目上项目,可能造成重大失误和极大浪费。反之,它对科技开发将起决定性作用。 在开发科技新产品时,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不能说开发就开发,要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如以上所述“需要不断地追踪科技信息”、“搞好产前的市场评估”等。对所掌握的资料,分门别类,逐项分析;然后再综合起来研究,最后写出是否可行报告。并且要尽可能多设计几个方案,以便领导和决策部门进行比较和选择。 目前,可行性论证存在一个通病:先作可行假设,再求证可行。这种主观的可行性论证,缺乏客观依据,实际不可行,这给科技开发带来极大的危害。有的可行性论证只论证可行性,对总体可行中的非可行部分不注意证伪,削弱了项目抗风险能力等等,都必须加以克服。现今的可行性报告多数只有一种方案,领导和决策部门没有讨论与选择的余地。如果有多种方案,决策时才能选出一个风险最小、效益最好的项目或方案进行开发。 (四) 必须及时地作出决策 决策是领导和决策部门的责任。新产品从开发前到开发、销售的整个过程,技术和市场都在不断变化,开发决策的及时与否,是衡量领导层是否具备战略眼光的重要标志,企业的兴衰成败也往往在于此。 领导需要作出决策的项目很多,诸如某项目要不要开发?什么时候开发?开发后新产品怎样投放市场并占领市场,产品怎样更新换代,产品投放市场后如何促销,如何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来做广告宣传等。 尽管上述各项工作都非常奏效,如在新产品价格决策上不对头,也会使企业受损失,影响产品的投放。在遵守国家经济政策、法令的前提下,要研究价格策略,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 我校开发851营养口服液便是决策及时的一个成功例子。1988年初,国内营养品市场初见端倪,改革开放十年,人民生活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已经从解决温饱转向讲求营养保健,营养品市场潜力巨大。学校领导当机立断,通过贷款筹措资金,调集技术人员,筹建工厂,生产由我校杨振华副教授发明的851营养口服液。工厂于1988年底建成投产,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1989年就为学校创收100多万元人民币,以后几年,每年创利润都超百万元。若贻误时机,错过那千载难逢的机遇,要想取得如此巨大的效益,那是不可能的。 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国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