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情景领导”高级研修班近日结束。76岁高龄的“情景领导”创始人保罗·赫塞博士、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总裁坎贝尔博士亲自到研修班演讲,与中国企业管理者共同分享先进的领导管理经验。研修班课程运用大量案例练习、游戏、角色分析等方法,使学员们逐步掌握情景领导的方法。据悉,研修班还将继续在上海、深圳举办,200多位企业高层领导报名参加。(孙屹) 2、从奶酪到情境领导 《中华工商时报》 2002年3月29日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之后,又有另外一本商业畅销书《情境领导》。这本书在通俗性上不及《谁动了我的奶酪》,但在其理论的深度、全面性和实战性上,却又远远超过了《谁动了我的奶酪》。 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情境领导”这个概念,其实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我们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情境领导》与《谁动了我的奶酪》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情境领导》将领导者所会遭遇到的情境分得更细,更配有大量实际例证,所以在商业管理的领域里,更实用也更有效。 “情境领导”的创始人为保罗·赫塞博士与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许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就是其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献给他的朋友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的。而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也为该书写了序,更与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合著了另一本商业畅销书《一分钟经理人》,而该书的核心就是“情境领导”。可见《情境领导》与《谁动了我的奶酪》还渊源颇深。 赫塞博士还组织了一个“领导研究中心”来不断地研究、更新完善“情境领导”的理论,更增加了大量的实际例证,并制作了很多的习题,来帮助领导者领会“情境领导”的精髓。 经过30余年的不断研究,“情境领导”也不断地在完善,“情境领导”的培训中设有大量的情境模拟训练,包括一副扑克牌、几粒棋子、一部电影和61段情境对话。目的是让受训者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准确判断出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采取相适应的领导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力,最终提高业务绩效。 据悉,应国内著名培训机构麦肯特公司邀请,保罗·赫塞博士3月23日-30日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首次来华亲自授课。由财经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情境领导》一书也即将在中国发行。(申里) 3、情境领导大师Paul Hersey与情境领导法 《中国经贸》 2002年2月刊 经贸英才版 多年以来,人们总是在寻找一种“万能”的领导方式,但终是一无所获; “作为一名情境领导者,仅仅说明自己的领导方式或意图是不够的,您还需要评估他人的工作绩效,并努力使一切变的可能。” 在80年代初期,我刚在IBM公司升任中阶管理职务不久,即参加了公司为主管们举办的管理培训,我记得当时培训的内容即是Paul Hersey所倡导的情境领导法(Situational Leadership)。随后,IBM公司亦相与推崇此法,并希望管理者能确实将这理论融入日常管理之中,自此,我不仅是情境领导的欣赏者,更是实行者。 情境领导法在领导学的领域中是一种生命循环理论(Life Cycle Theory),即此理论深信:领导有一轨迹可寻且过程起起伏伏,当领导进行到某一程度时定会导出一种结果--而且领导的目的是希望跟随者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的进步、老练、作人处事日臻成熟,使跟随者最终亦能借学习而成为领导者。 事实上,情境领导法是根据了领导学中的各种理论淬炼而成,以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互为纵横轴而导出了一套领导者与跟随者的理论。情境领导法的理念是领导者对跟随者的任何领导模式皆根据跟随者的行为表现而定,而非根据对方的思维作猜测或根据传言下定论。总之,对方的行为才是领导模式施行的根据。 在情境领导法于1982年推出之前,事实上在领导学的领域中,已有了许多的领导理论,例如,有以左右两极端代表极权与民主的领导模式,或以上司或部属为中心的领导模式,甚或在1960年代还有以生产为中心或员工为中心的模式,再后还有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最接近的还有权变理论,但无论如何,没有一种的领导模式像情境领导法这样的生动以及实际。 我自从接受了情境领导法的培训后,在过去的20年中,的确采用其管理模式为原则与方式来管理大小的团队,自初阶、中阶至高阶主管的过程中,运用情境领导法无往不利,因为它的出发点是达到领导者与跟随者的双胜。 值此Paul Hersey亲自前来中国,现身传授情境领导法之际,本人特自实行者的角度为Paul Hersey大师作诚挚的推荐,殷望中国公私营企业的管理者莫错过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并有所悟所学,则组织幸甚,员工幸甚。 保罗·赫塞(Paul Hersey)简介 罗纳德·坎贝尔(Ronald E. Campbell)简介 4、情境领导:改变你的管理模式 《中国经营报》2002年3月11日 星期一 管理创新版面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情境领导”就是:我们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情境领导”创始人保罗·赫塞博士是一位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他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没信心,没能力”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有信心,没能力”,第三阶段为“没把握,有能力”,第四阶段为“有信心,有能力”。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得也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监控和考察的工作。 领导是比管理内涵广泛得多的一个概念。当你想象自己要去影响别人时,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是与组织目标相联系的一种领导的特殊形式,而领导本事是可以因为任何原因而实施的。在领导情境中,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多样化的。 “情境领导”在全世界培训了超过1000万的职业经理人,据悉,应麦肯特公司邀请,保罗·赫塞博士将于3月23-30日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首次来华授课,届时,与会的企业管理者能够更深刻的接触到情境领导模式带来的影响与魅力。 5、谁动了经理的奶酪——“情境领导”来到中国 《粤港信息日报》 2002年3月6日 星期三 青苹果版面 目前最畅销的商业书,莫过于《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用一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一个简单却往往被人忽略的真理:变化总在发生,所以每个人都要预见变化、追踪变化,更要适应变化,并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从而能享受变化。 这个故事的本身是简单的,但却在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大多数人的本性是习于安逸,不愿失去目前的拥有的一切。更由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而不愿意面对变革。因此当人们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的时候,心里就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共鸣,不得不赞赏作者构思的巧妙。 当我在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时,不由地就想到了另外一本商业畅销书《情境领导》。这本书在通俗性上不及《谁动了我的奶酪》,但在其理论的深度、全面性和实战性上,却又远远超过了《谁动了我的奶酪》。 因人而异的领导艺术 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情境领导”这个概念,其实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情境领导”就是:我们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情境领导》与《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两本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情境领导》将领导者所会遭遇到的情境分得更细,更配有大量实际之例证,所以在商业管理的领域里,更实用也更有效。 “情境领导”的创始人为保罗·赫塞博士与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许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就是其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献给他的朋友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的。而肯尼思·布兰查德博士也为该书写了序,更与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合著了另一本商业畅销书《一分钟经理人》,而该书的核心就是“情境领导”。可见《情境领导》与《谁动了我的奶酪》还渊源颇深。 先详细介绍一下“情境领导”的主要创始人保罗·赫塞博士。保罗·赫塞博士是一位著名的行为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从不同员工的行为,来诊断出领导者应该采取的领导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率先发表了“情境领导模式”的理论。在1969年,他著写了“情境领导”的教科书,此书一下子被翻译成14种语言并在全世纪销售了上百万册,从而奠定了赫塞博士在领导力领域大师的地位。 在之后的30年里,赫塞博士更组织了一个“领导研究中心”来不断地研究,更新完善“情境领导”的理论,更增加了大量的实际之例证,并制作了很多的习题,来帮助领导者领会“情境领导”的精髓。该中心更买断一部电影《危机时刻》,用来进行角色分析,从而将“情境领导”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培训课程。“情境领导”的培训已在全世纪培训了超过1000万的职业经理人,该课程更成为GE、爱立信、摩托罗拉、IBM、微软、通用汽车、苹果电脑公司的高级经理人的常年必选课程。 员工成长的四个历程 因为赫塞博士是以研究员工的行为入手,而没有注重在人的复杂的思想上,所以他能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为简单。当其他人在试图去了解其员工的思想时,赫塞博士已经通地员工的谈话和外面的行为,来判断员工所处阶段和领导者应采取的模式了。其方法简单,直接却极其有效。 赫塞博士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没信心,没能力”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有信心,没能力”,第三阶段为“没把握,有能力”,第四阶段为“有信心,有能力”。在员工刚进公司时,其工作状态基本上为“没信心,没能力”,但经过领导者的激励,可以将员工带入“有信心,没能力”的第二阶段。而当员工慢慢能胜任工作,到达一个“有信心,有能力”的情况时,作为领导者应该授权更多给此员工,因此员工要渐渐离开领导者的庇护,时常自己作决定,会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于是就进入了“没把握,有能力”的第三阶段。最后这名员工一步步走向成熟,而领导者断定他到了“有信心,有能力”的第四阶段后,就可以完全授权给此员工了。 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者也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监控和考察的工作。 “情境领导”的理论并不深奥,但对于领导者的难处在于不知如何通过员工的言行来判断员工在何阶段,而且如果一旦判断有误,更会引起麻烦,比如一个员工如果已到第二阶段,领导者还是以“告知式”来带领,则此员工必不会长留于此公司,因为他会觉得没有机会成长。 经过30余年的不断研究,“情境领导”也不断地在完善, “情境领导”的培训中设有大量的情境模拟训练,包括了一副扑克牌、几粒棋子、一部电影和61段情境对话。目的是让受训者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准确判断出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采取相适应的领导方式,提高自己的领导力,最终提高业务绩效。 据悉,应麦肯特公司邀请,保罗·赫塞博士将于3月23-30日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首次来华授课,届时,与会的企业管理者能够更深刻的接触到情境领导模式带来的影响与魅力。 6、经久不衰情境领导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2.2.25 星期一 管理版面 7、妙用情境管理法 《南方都市报》2002.3.17 星期六 谋财·管理版 8、“情境领导” 登陆中国 《南方都市报》 2002.3.20 周三 消费新闻 3月份下旬,培训咨询机构麦肯特公司即推出大型领导力培训课程“情境领导模式”,其理论创始人保罗·赫塞博士将首次来华授课。 保罗·赫塞博士是一位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情境领导模式”理论。30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为全世界10,000,000职业经理人必须接受的培训课程。 据悉,麦肯特公司推出的此课程将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分时举办,届时将为国内企业领导者和大师提供一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9、培训热浪: “情境领导”因人而异 《深圳特区报》2002.3.11 星期一 学海无涯版面 管理者在领导和管理公司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其核心很像中国人所讲的两句名话“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一位好的情境领导者必须扮演良师及教练的角色,随着部属的成长与发展调整不同的领导行为。初期多一点指导、清楚明确的指示,当部属能力渐长,能独立自主时主管可以减低命令和支持行为,充分授权给部属。 情境领导”在全世界培训了超过1000万的职业经理人,而且成为通用电器、爱立信、微软、IBM、苹果电脑等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级经理人的常年必修课程。目前赫塞博士应国内培训咨询机构麦肯特公司邀请,3月底将首次来华,亲自向我国企业管理人传授了先进的领导艺术,必将掀起高层管理培训的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