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多元化的竞争,在细分市场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稳定的销售渠道,细密高效的分销网络,已经成为营销致胜的新焦点,一时间,“得网络者得天下”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意,网络动荡不安,分销商频频跳槽,渠道成本居高不下,对销售商的激励渐渐失去效力,商家处于分销受阻的危险边缘,如何建立起一套稳定高效的“黄金通道”,已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把问题掐死在摇篮里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能在渠道建设的过程当中,从一开始就能通过渠道调查与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有效手段,找到一个最适合于本企业的渠道模式,那么无疑为稳定销售通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一味跟风与遵守传统,不但会问题多多,同时也找不到自己的亮点与优势……
错误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跟风与保守往往使自己再次陷入困境,这是很多企业在渠道建设过程当中的盲目游戏。
很多企业在渠道建设的过程当中,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少考虑他们正在建设与选择的渠道,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是否成本过高,是否具有快速流通的销售力,从而陷入了渠道建设的误区。
当前在渠道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少有企业真正地做过渠道调查与渠道分析,并在此过程当中,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渠道计划,尤其是一些不太成熟的中小品牌,盲目贪大求全,认为找到几个大的经销商,就完成了自己的渠道建设,而平时的所有销售工作,似乎也完全集中到与经销商公关、沟通、利益平衡等方面,他们不知道,以利益为主的分销商,一旦出现终端销售不畅,有了更好赚钱更快的品牌时,就会在一夜之间反目,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在与分销商结束“恋情”时,还不知其所以然。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适于企业及品牌层次的分销商,才有可能与你同舟共济,才能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达到最高的运作效率,而在现实的渠道建设过程当中,很多企业在认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导致了渠道不稳定与经销商跳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进极右派
这一类的企业,在渠道扁平化的思潮影响下,认为通路越短越好,直接建设网络、自建终端就更好,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有效的控制终端,同时也提高了渠道流通能力,还节省了“成本”。
持这种布的企业不少,不是这种渠道模式不好,而是有两个致命的因素,他们往往没有考虑。一是自建终端的时机并不是很成熟,地域的差异、遗留的地方保护等种种因素,为企业跨地域建设销售网络,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一是自建终端,看起来省去了中间商的利润,其实在建设成本上来看,往往更高!办事处、人员、交通、差旅、监控等费用,累计起来,往往把企业拖入到财务监控周转的困境,一旦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也很可能使渠道陷入危机。
以区域市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扁平通路,如果控制不好,要比想像得更加复杂。各区域之间只对总部负责,却经常各自为政,同时,如果监控出现问题,还会出现损公肥私、死帐呆帐、甚至携款出逃的现象,让企业陷入不是在做渠道,而是在进行渠道救火的工作,进而也就谈不上什么稳定了。
·保守极左派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认为,分销商越大越好,渠道越长越好,直接把产品“卖”给了分销商,由分销商一批、二批去打通渠道,是最安全的做法,反正现款现货,没有风险,只要“搞定”了一些重点经销商,就完事大吉。
事实上,这种冗长的渠道结构,在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很不灵活。经销商即使与你做了生意进了货,也往往是向厂家要各种各样的费用,自然批发分销,而一旦终端销售不畅,出现终端反弹,销售商便会“移情别恋”,使企业陷入“失恋”的困境。
·求全派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总是把战线拉得太长,恨不得连“太平洋”都能分销他们的产品。事实上,手伸得过长,往往造成企业资源与覆盖面难以协调,从而使过长的网络无法掌控,结果往往在高昂的费用预算下,使企业陷入渠道管控的困境。进而也使得经销商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变得异常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