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资产重组 >> 正文
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去留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 【字体:
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去留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作者:佚名     人气:64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购并已经成为企业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的去留,它对于能否实现购并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去留的实证分析及原因探讨
    购并之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员工流失,其比率远远高于正常流失水平,显然跟购并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失员工中最重要的、最引人关注的是高层经理。事实上,对与购并有关的员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高层经理进行的。 早些时候,主要是通过个案观察发现,在购并之后有很多高层经理离开原来的企业。1979年,Hayes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指出在购并发生5年之后只有42%的高层经理仍留在原企业。换句话说,高达58%的高层经理离开了被购并企业。随后,Walsh更系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研究的结果基本上与Haves一致,在第1、2、3、4、5年累计的流失率是26%、39%、49%、55%、61%,其比率是正常流失比率的12倍。
    Hirsch观察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很大的改变。最初,这种伴随购并而发生的高层经理流失被看作是一场“管理灾难”,这些经理受到了同情。但后来,人们慢慢地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包括很多经济学家、分析师和普通的民众,将他们的离去看作是“罪有应得”。
    那么,造成高层经理如此病流失率的原因是什么呢?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
    首先,代理理论学派的学者,比如Jensen和Meeking、Fama等人认为,购并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将企业从效率低下的管理团队手中转移到效率更高、能力更强的管理团队手中,因此在购并之后将这些高层经理撤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Manne还建议,购并方应该鼓励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离去。
    Simmons指出,购并使被购并企业的高层经理们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这是促使他们离开被购并企业的主要原因。Walsh则认为。除了不确定感之外,缺乏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也是非常有害的。信息缺乏本身更加强化了不确定感,如果一个被购并企业的高层经理对此容忍度有限,就可能会另谋它就。
    另外,整合一般会引起两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它表现在表层的行为规范不一致上,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不同。正如Buono、Bowditch、Lewis的案例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严重的冲突结果可能导致“敌意”(Felling of Hostili-ty)和“严重的不舒适感”(Significant Discomfortabil-ity),他们将其称为“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Gaddis指出的,在整合期间,被购并企业原来的权力和控制机构可能被完全取代,高层经理“几乎在一夜之间”发现他们的上面又多了一个管理层,于是他们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即“比较地位”(Relative Standing),往往会与自己以前的地位,与购并方同级别的高层经理,与其他公司同级别的高层经理比较,这种心理落差对其工作热情、精神状态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影响高层经理去留的系统分析
    Jemison和Sitkin曾经指出,购并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战略匹配性角度(Straegic Fit),即购并双方在产品、市场、流程等方面的相关性,更具体地说,是相似性或互补性;二是组织匹配性(Organizational Fit)角度,即组织双方在管理风格、报酬制度、企业文化,定性因素较多;三是购并流程,它往往被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对于高层经理的去留,同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购并双方相关性对高层经理去留的影响在理论上比较一致。按照相关性将购并简单地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混合购并;一类是横向购并;介于两者之间,还有一类是非横向购并,一般包括产品扩张型、市场扩张型购并。Pitts认为,在混合购并中,购并方没有能力提供具有在该行业竞争的高层经理,也无法承受因对方高层经理离职带来的损失,因此往往采取“袖手旁观”(Hands-off)的态度,避免过多的干涉。在Drucker提出的“购并成功五法则”中有两条与这里讨论的问题有关:一条是相关性购并;另一条是在第一年内,购并方应该能够向被购并企业提供足够的上层管理人员。将两条联系起来看,就是相关性购并必然导致大量的高层经理离开被购并公司。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看作是因为购并方能够提供对方需要的高层管理者,所以可能会主动促使他们离开。在介于两者之间的非横向购并中,购并方能够提供部分的高层管理者,但是如果流失过多,购并方就面临较大的困难。
    单从组织匹配性角度不足以判断对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去留的影响,它必须建立在某种特定的组织独立性前提下讨论。当双方在购并之后保持相对较高的独立性时,两者的差别就会被隔离,不会引发大规模的高层管理者流失。当两者组织依赖性比较强的时候,组织匹配性如何就很重要了。在80年代以前,主要强调经营风格的相容性。如Davis指出,在购并以前应该详细地分析双方经营风格的差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风险偏好;(2)回报周期;(3)权力结构的配置;(4)职能侧重;(5)利润分配。进入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是很多学者将企业文化应用到购并研究中来,指出购并整合中的一大障碍就是文化冲突,如前面提到的Buono、Bowditch、Lewis,他们就认为由于很多高层经理无法抛弃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迅速适应新的企业文化,于是就选择了离去。总的来说,两者差异越大,高层经理离开的概率也越大。
    购并过程主要指的是在交易达成前的阶段,它被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Hayes认为,这个过程将会影响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的去留。他还指出,“专业地”谈判有利于保留原来的管理层。Rubin和Brown给讨价还价过程下的定义是“一个在两个或更多的利益团体之间进行的决定各方的付出与所得的交易过程”。所以,讨价还价过程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利益团体,另一个是交易。两者都对被购并企业的高层经理的去留产生影响。
    利益团体具有三个特征:(l)购并类型;(2)规模差异(Relative Size);(3)在此之前,目标企业是否遭遇购并意图。第一个方面前面已经讨论过。规模差异越大,则流失率越高。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母公司因为规模大得多,所以有较多的选择来替换被购并企业原来的高层经理,而且这样做也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另一个原因是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可能缺乏在一个更大的,也更官僚的组织里工作的经验。如果被购并企业曾经是其他企业的购并目标,那么这就说明有效率的市场已经识别出该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或者经营管理无效率。因此,一旦被成功购并,则高层经理被辞退或解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交易有七个要素:(1)收购方式。购并还是要约收购。如果是购并,往往是与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达成了友好的协定,往往会将保留高层经理职位作为交易的部分内容;如果是要约收购,也就是购并方直接与对方的股东交易,传达的信息就是对管理层的不信任或者不屑一顾,尤其当管理层采取了一些反接管手段,比如毒丸、焦土策略等时,会更加恶化双方的关系,留任的可能性会非常小。(2)谈判过程的性质。在有些交易中,双方不是理性地判断对方的价值和需求,迅速地找到一个妥协点,而是固守住一个价位,在向中间靠拢时出价极其谨慎而固执,Fisher和Ury将其描述为“标准小步舞”(Standard Minuet)。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只能勉强维持,从而使双方的关系比较紧张,甚至有的时候会使谈判中断,由于往往是高层经理参与谈判,这也对其留任有负面影响。(3)谈判时间长短。这个因素与双方的谈判策略有关,实际上就是上述谈判过程性质,双方越是理性,达成交易越快速,双方关系就越融洽。(4)购并方领导是否公开承诺管理团队留任。按直觉来说,公开承诺应该有利于保证高层经理的留任。但是,GaddiS曾指出,“购并前的观点不会带来任何保证”,因为它有可能只是一种策略而已。事实上,Walsh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5)舆论特征,即是敌意的、中性的还是友好的。很显然,如果双方曾在公开媒体上相互攻击、指责过,一旦购并成功就不可能在一起工作。如果双方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以后在一起工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6)交易方式。现金、股票还是某种混合。Hansen认为,当被购并企业认为他的资产价值很高,而且在未来必然会有更好的发展时,会倾向于选择股票方式。反之,当认为被购并企业卖出的价格已经超出了其实际价值时,就更愿意拿到现金,这也暗示在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背后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的未来命运。(7)溢价高低。有的学者,如 Ovistt认为,溢价高意味着现在的价值太低,而购并方能够通过替换现有高层经理来挖掘潜在价值。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Tyco国际有限公司和Kendall国际公司之间的购并就是一个例子,前者付出了39%的溢价,保留了后者全部的高层经理,使其销售收人1亿美元增长到了32亿美元。Walsh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溢价高的购并中高层经理的流失率反而低。
    除了以上三方面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也对高层经理的去留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是购并前被购并企业的业绩。代理理论将业绩不佳归咎于企业管理层效率低下,因此主张将其取而代之。但也有很多研究者,如Lipton、Lowenstein、Herman,认为很难从观察到的业绩表现直接推导出经理层能力的大小。不过,当业绩不好的时候,撤换他们还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有的时候,即使在被购并前业绩很好,其高层经理仍然不免失去职位,这就于情于理都不容易讲通。Kotter、Castanias和Helfat就曾指出,几乎没有理由相信新的高层经理会比原来的高层经理更有能力,尤其考虑到原高层经理离去时带走了企业专属技能时,更是如此。
    还有一个是高层经理离去的“象征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Pfeffer曾经指出,替换几个关键的高层经理具有“象征意义”,表明购并方对被购并企业的经营现状不满,预示着将会改变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Virany同意Pfeffer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撤换高层经理可用来制造动荡,打破习惯势力,推动战略转型。一些管理学者的说法与此类似,他们认为,购并后的动荡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此已有期待,正好可以借此时机实施某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实施的变革,变不确定性为有利条件。Walsh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揭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被购并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最先离开。

    三、高层经理去留对被购并企业业绩的影响
    一般都认为,高层经理的去留会对被购并企业的业绩产生较大影响,但对于影响的好坏则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它们分别代表了代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典型看法。另外,领导传承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代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分歧与他们如何看待购并有直接关系。代理理论将购并看作是间接或最终地由于企业管理团队无能或不诚实的结果;而战略管理学派则倾向于认为购并是帮助企业建立独特或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或者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战略手段。在如何度量购并对业绩产生的影响上,两者也存在很大分歧。代理理论通常将购并放在资本市场对购并这一事件的反应上,即基于事件的超常收益计算方法(Event-BasedCARs),而很多战略管理学者对这种方法持反对态度。波特甚至说:“市场短期的反应是一种很不完善的衡量多元化长期成果的方法,任何一个自重的企业领导都不会用这种方法来判断战略的优劣。”因此,他们关注的是购并对企业业绩的中长期影响。
    基于不同的认识,两个学派有关高层经理去留对业绩影响的认识是大不一样的。代理理论认为撤换被购并公司的高层经理是外部接管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资源由效率更高的经理们经营。但是,Pitts、Jemison和Sitkin等战略管理学派的学者则把被购并企业的高层经理看作是企业的一种关键资源,保留他们有利于整合的平稳过渡,整合的中心是保留或适当调整以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高层管理团队。另外,Kotter指出,失去一个高层经理意味着失去了其关于组织的知识及组织(或某部门)的发展规划,而新的高层经理会面临很高的初始成本,比如熟悉组织情况和职位要求、树立自己的威望以被其他员工认可、建立新的沟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这些都是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相对原来的管理者,新的高层经理就额外地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付出了失误的代价。
    为了留住这些有价值的高级经理,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通常需要尽量保持一些外在的待遇与原来的水平基本持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Gephardt强调的“地位赋予”(Status Bestowal),也就是将这些高层经理纳入决策团体。Drucker的“购并成功五法则”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应该在第一年内使被购并企业的高层经理有所晋升。
    以上双方都是在购并这个大环境下讨论的,领导传承理论考虑的范围更广,包括内部更替、空降部队,还有购并的一些特殊情况。有的认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Grusky、Helmich和Brown认为,用外部人比用内部人更容易引起动荡,更具破坏性。Pf-effer和Davis-Blake指出,如果新任领导以前有过良好的经营业绩,会对被购并企业业绩带来正面影响。Virany及其合作者分别检验了在动态环境下CEO和高层管理团队的持续性,认为只有那些既保持稳定又不断更新的高层管理团队才能够创造最好的业绩。

    四、我国企购并中的高层经理去留问题
    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我国目前阶段的购并企业一般都会马上撤换原来的企业领导,委派自己的经理,这种去留幅度与国外认为很高的,1年内26%,五年内累计达到60%左右的幅度相比要高得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1.购并多属于相关性比较强的、大企业吃掉小企业的类型由于相关性比较强,所以购并企业了解该业务的高层管理人员比较富裕,能够委派自己的人,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作用。另外,大多数购并是强的购并弱的,甚至是负债累累的企业。正是因为其以前经营业绩不好,由于同在一个行业,往往会将经营业绩不佳归咎于经营者,所以将替换经营者作为提高经营业绩的必然措施。
    2.目前的购并大致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战略驱动型,另一类是财务驱动型所谓战略驱动型,就是企业首先有一个目标明确的战略,这是很多成功购并所必备的一个条件。比如,对于海尔、海信、康佳等公司来说,他们所发动的购并是企业从区域性向全国性市场扩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委派能力强的经理去整合被购并企业。
    另一类就是财务驱动型。购并后的重心就放在如何压缩成本规模上,中、高层经理及机构可能就会成为首要的撤换对象,因为他们的很多职能可以由母公司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委派到被购并企业的人担任的是管理工作,领导、制定决策的工作则由购并公司承担。
    3.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成本很高,当然可以通过设立制度、审计等方式来予以缓解。但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派遣自己了解的人,这相对于完全陌生的原来的高层经理总要好一点。这也是在很多企业经理缺乏职业道德、不信任气氛浓厚的大背景下一个比较保险的选择。
    至于替换了高层经理后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因为公开的资料以及我们的调研资料主要是成功的案例,所以不太可能做出精确的回答。在这些成功案例中一般都更换了企业领导者,而且确实提高了企业的业绩。但也有一些案例,业绩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很复杂,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我国企业兼并中高层经理去留问题还需要更详细、更全面的资料。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程兆谦,徐金发)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