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伊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将在胜利完成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结构调整实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7万亿元为基数,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达到12.32万亿元,人均9260元(按13.3亿人计算),按现行汇率,约合1120美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7万亿元—18万亿元,人均大约1500美元—1600美元。
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在人均800美元—1500美元时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除了依靠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经济结构变动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伴随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将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从80年代之后虽曾提出结构调整问题,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研究表明,结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经济生活中沉淀多年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新世纪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只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才能保障经济较快增长。
结构调整特征:“三张新牌”有机组合
综观当代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欧盟和日本,还是正在发展中的东盟和印度等国,在发展中国家一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1500美元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和态势:第一,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特别注意克服并扭转长时期内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下游和边缘的局面,防止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完全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要有自己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第二,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防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脱节”,以至形成新的“二元结构”。第三,要从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的战略高度,铺陈本国的产业布局,但要注意,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不能重走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开拓国际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组织的优化,逐步实现由“以要素投入为主”向“以生产率增长为主”的结构转型。第五,要着眼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内容的新经济支撑点,为将来过渡到以知识社会和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准备条件。
我国在新世纪初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动:(1)它不是短缺情况下那种被动的战术性调整,而是供求新格局下的主动的战略性调整;(2)它不是单方面的局部性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体制结构和对外开放结构等在内的系统性调整;(3)它不是在原有技术层面上的“填平式”调整,而是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升级式”调整;(4)它不是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调整,而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调整;(5)它不是在低开放度条件下的封闭和半封闭性调整,而是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
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结构变动,需要有新的思维。第一,在调整的“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努力推进新技术革命的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寻求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在调整的动力结构上,要切实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用体制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型来带动结构转型;第三,在调整的实施方略上,要善于把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使产业升级、西部开发和推进城镇化“三张新牌”有机组合,这不仅会拓展结构调整的空间,而且会创造出极富中国特色的新鲜经验。 《经济日报》 作者:常修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