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资产重组 >> 正文 |
|
|||||
东方集团的资本扩张之路 | |||||
作者:佚名 人气:39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黑龙江最早的民营企业--东方集团,日前在全国已形成了金融保险、港口运营、建材连锁经营及房地产开发等四大支柱产业,并逐步向电信等新兴产业扩张。 东方财务公司成立以后,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如何使财务公司的管理国际化;另一个是如何利用国际融资的渠道手段。 1994年,东方集团一次性收购美国三家“美国”字头的国有企业,这一消息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这家中国的民营企业,能用1200万美金买下美国的3家公司,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实力。 关于收购动机,东方集团现在才首次披露:“在1993年国内上市成功后,我们发现在海外上市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东方决策层认为,海外融资必须选择高起点,向美国进军。但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东方集团是一块高深莫测之地,东方集团已有国际贸易的经验,所以打算以贸易起步,逐步向华尔街靠拢。 东方集团开始谋划收购美国境内的贸易型公司,认为这样既可直接做贸易,又有上市之壳,一举两得。然而,东方集团的得意算盘并未如愿以偿。首要原因是“中国概念”在美国股市上急剧衰落,中国证监会又与美国证监会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对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制订严格限制,“买壳上市”的思路变得极难操作。 这时,一家世界银行的中国执行董事顾问加入了东方集团,任总裁助理,主管东方集团美国公司。他的第一重大贡献是,扭转东方集团在美国的发展方向:首选之地从纽约转向华盛顿,主攻方向从华尔街转向世界行。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东方集团财务公司很快与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接上头。 1998年,十年期3000万美元的货款协议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此类贷款协议的签字仪式在北京可以说是经常发生,3000万美元的贷款在众多的大额贷款、特别是国际银团贷款中,也只是一个小数字,本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由于这次贷款签字双方的特殊性,使这笔贷款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贷款协议的签字双方来说,国际金融公司是第一次为一个完全由中国民营企业拥有的金融公司提供融资,而对于东方集团财务公司来说,这是中国第一家完全凭借自身资信、在无政府担保的情况下筹借外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这笔贷款为非国有金融机构到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树立了典范,也沟通了国际资本流向国内民营业的渠道,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资本市场。 张宏伟说:“3000万美元的贷款是一个直接收获。更大的收获是,东方集团与国际财团双方渠道接通,国际资本有可能通过我们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赢得IFC贷款,东方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信程度也大大增强。” 很快,张宏伟的话就得到验证。1998年6月,东方集团在华盛顿收购一个社区,54栋480套公寓,项目资金15%由东方集团筹措,85%是美国银行贷款。张宏伟说:“美国银行调出IFC对我们的资信评估后,贷款谈判进展一帆风顺。” 入主新华人寿 1996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寿险公司--新华人寿成立,东方集团通过参股7.51%入股,成功涉足保险业,成为新华人寿保险的最大股东。1999年11月10日新华招募外资入股方案获得批准,这恰好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前夕。由于中美达成了协议,人们普遍对中国与欧盟协议的成功抱乐观态度。这迫使新华一开始就与中国加入WTO进程展开竞跑:新华只有跑在前面,才有可能成为赢家。因为加入WTO后,外资可以直接进入中国的保险市场,那样新华保险手中握有的政策版就会严重贬值。由于当时的政策原因,单个外资股东所持股份不得超过5%,所以新华要招募24.9%的股份,必须有5家合作伙伴是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金融集团、荷兰金融服务集团以及一家德国保险公司。 2000年5月中旬,中欧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协议,中国同意向欧盟保险业发出7张执照,包括寿险和非寿险。 时间对新华很不利,越是拖延,新华股份的售价就可能越低,东方集团明显感到外方多多少少在拖延时间,一方面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机会压价;另一方面是等待可能到手的执照。东方集团力促加快谈判进程。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5家公司收购新华股份每股价格大大地高出了东方集团的底价每股3元。 张宏伟对这次招募外资活动颇为满意,吸纳股本的结果等于是当初投资1元,现在收回5.25元,大大增值。另一方面,国外公司进来,带来了经营管理理念和与国际化市场对接的管理动作,附加值更是无法估量。 参股民生银行 2000年11月19日,中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参股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上市,东方集团持股9.42%,位列第二位,张宏伟进入民生银行董事会。 张宏伟最初并没有参与民生银行的发起工作,然而,以“资本运营高手”而驰名的张宏伟很快就发现民生银行的价值与市场潜力。1999年准备上市的民生银行开始了资产清理工作,张宏伟也正好借此东风,通过收购进入民生银行。 1999年12月28日,深圳前进公司和中国旅游信托投资公司持有的8000万股权在北京被公开拍卖,会场上出现一个神秘的举牌人,报价达到总计1.273亿元,已超过此前哈尔滨亚麻厂持股的拍卖价。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举牌者正是张宏伟的东方集团美国分公司总经理。 三个月后,张宏伟又通过民生银行当年的大股东益通拿到5000万股,收购价格为每股1.8元,转让价款合计9000万元。由此,在短时间内斥资2亿多元,张宏伟最终成为持股量总计1.3亿股的民生大股东。 入股民族证券 2001年8月8日,对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民信)来说是个好日子——是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同意,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筹建方案的批复》送至中民信手中。 8月8日,还有一个人也沉浸在兴奋之中,他就是两家上市公司东方集团和锦州港的董事长张宏伟。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张宏伟有望出任民族证券副董事长一职。 中民信是由国家民委发起组建、于1991年11月经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1993年开始的证券业务为中民信的主营业务,1996年成为证监会首批核发的全国10家股票承销商之一,征券营业部现有14家。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及较为良好的资产状况,中民信在我国1998年开始的信托业清理整顿工作中,一直被归为“特事特办”的范畴。 证监会关于同意民族证券筹建方案的批复中,东方集团和锦州港人围8位股东之列,东方集团出资额为2亿元,锦州港为1亿元,总数为3亿元的出资额占民族证券总资本金的近20%。而民族证券第一大股东中民信以其证券营业部和证券类资产人股,评估数目为4.49亿元。但据有关政策,整体改制后的中民信将不复存在,其名下的资本金交由财政部管理,故东方集团、锦州港3亿元的出资,使其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 新华人寿、民生银行、民族证券,东方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将形成保险、银行、证券三星拱月之势,张宏伟金融王国的构架已初步搭建完毕。挣到钱再去谋求更大的发展,张宏伟就是这样不断地推动东方集团的滚动发展。有人说一个好的企业家并非追求个人享受和挥霍,而是追求在实现生产要素最佳配置和最佳投资过程中的一种支配物质的权力。倘如此,张宏伟正是这样一位超越了财富、追求自身极限的企业家。 作者:张员外 谢德实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