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资产重组 >> 正文 |
|
|||||
资本市场上“丐帮”一族ST公司重组的六大花招 | |||||
作者:佚名 人气:31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资本市场上的"丐帮"--ST一族,2005开年再度上演保壳、摘帽会战。从ST中华的高调公开到*ST农化的欲说还羞,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些已连亏两年半的*ST公司陈疴难愈,随着年关将近,退市压力增大,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不得不重演一遍神速重组、九死一生的故事。尤其在2004年11月后,重组市场怒海争峰,ST公司频繁发布股权变更、资产出售、债务重组方面的公告,数度令市场惊讶重组各方的智慧和胆量. 这其中有更换大股东,寻求更有实力的东家帮忙的,也有寻求地方政府财力支持的。2004年12月有四家ST公司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补贴,*ST秋林得到3000万,*ST陈香地处县城也得到400万,而三次重组夭折的*ST京西,更收到了3500万的大礼包。还有个别ST公司独辟蹊径,如ST亿安赶在年末与深圳南山区政府签署动迁补偿协议,获得拆迁费3164万元;*ST大盈控股子公司也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获得动迁补偿费3600万。 专家认为,匆匆忙忙的岁末重组大多是缓兵之计,应景色彩重。如果没有后续跟进的实质性动作,除了保壳外,不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改观。 花招四 迎合题材 张红雨指出,随着配股、增发的审查条件日益严格,ST以及*ST公司的壳价值很低,那重组方为何还愿趟这混水?除了政府施压或者掏空上市公司之诱惑,还有一类是题材重组。投机家们明修重组栈道,实则迎合题材,在二级市场坐庄,待出仓获利后则抽身而去,留给上市公司的只有臭名昭著。 *ST三普在新大股东的带领下,2004年以匪夷所思的举动俘获了市场。年初新大股东上任后,让人不解地低价卖了部分股权,到年底,上市公司先对获得财政补贴密而不发,待股价连续涨停后才和盘托出。更有趣的是,又于2005年1月底对业绩预告修正,宣布可以扭亏,使K线图再次飘红,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在配合庄家。 花招五 剥离资产 表面看来,剥离不良资产对挽救ST公司有益无害,而实际上一些公司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扭亏,不惜将主业赖以维继的资产也卖了出去,让人难免有饮鸩止渴之忧。 2004年5月20日,*ST秋林董事会公告称公司拟将秋林大厦65%的股份以2100万元转让,将19743.9平方米的房产以2000万元出售。 *ST秋林主营百货零售,如今依赖大规模出售房产暂时盈利,颇有壮士断腕之勇,但上市公司为了保命,舍不出孩子怎么套得着狼?如果卖了主业相关的房产,又无法转型干别的,还靠什么赚钱? 花招六 没完没了 ST板块里有不少资产重组的常客,仿佛重组是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可以沿着重组-改善-恶化-再重组的轨道,一路玩下去,非要让几度受伤的小股东彻底失去信心。 最典型的就是两次戴帽的ST松辽,被前后两任大股东假重组之名玩弄于股掌之中。最近一次在2003年的重组,大股东不但拿走整车生产资格,还调整主业,让上市公司彻底沦为其旗下公司的服务企业。而积弊难返的*ST猴王,从2001年起就没间断过各种重组,到2004年底仍有巨额债务,重组没带来任何起色,连当地政府也失去耐心,任其自生自灭。 这类重组就像一个黑洞,不仅吸去了公司信用,还搞垮了市场信心,更让那些心存幻想的流通股东们财富蒸发。 ST重组何以屡战屡败 据东方高圣统计,重组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或扭亏,大多维持不了三年。另外,有数据表明,并购重组后还有大约25%-40%的ST公司实际业绩没有明显改善,有的甚至会走向退市。 专家认为ST公司的重组之所以屡战屡败,关键在于重组后各利益方不愿对公司做深入变革。 我们抽出2003年重组的39家ST公司,发现无论股权变更与否,重组之后近两年的时间,没有一家对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决策机制作实质性的改进,公司原来面临的大股东一言堂、监事会形同虚设、对经理人财务监督乏力等制度缺陷依然存在。所以,不触及上市公司被ST的深层根源,形形色色的重组也只能治标不治本,最终只能让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灰飞烟灭。 来源:中国证券报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