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80年代初,加拿大国有企业的支出已占财政预算支出的5%以上,尚不包括财政担保的贷款及债券。有限的财力已不堪忍受国有企业这只巨大恐龙的吞噬。根据各类国有企业的不同作用和面临的效率问题,加拿大政府开始着手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其主要作法如下。 私有化加拿大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着眼点不在产权制度的变更上,政府更侧重的是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失的条件下,重组竞争市场。随着技术进步的推动,一些在传统观念上认为具有很高进入壁垒行业的投资规模和成本急速下降,尤其是在通讯、航空领域,再维持国家垄断不仅会增加国力负担,而且会使政府干预产生反效果,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因此,加拿大政府适时地、有步骤地对上述行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 首先,放松对准备私有化行业的规则控制,培育新的竞争者。以加拿大国航为例,从1937年成立开始,国航一直是受政府法律保护的垄断经营者。随着国内外的竞争,一些后起的地方航空公司不断向政府施加放松行业限制的压力,到80年代初国航取消了对票价,航班方面的垄断。1984年,加拿大除北部航空必须按国家规则进行管理外,航空市场向国内全部开放。经过5年发展,加拿大的航空业出现了有序竞争的局面。飞机档次、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指数从1984年的100提高到154。误点率、事故率大大下降,票价综合指数从100下降到82。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国航不得不将经营目标转向竞争和服务。 其次,当国有企业具有市场销售价值时,通过股票上市进行私有化改造。加拿大具有健全发达的资本市场。其私有化一般是靠资本市场化完成的。仍以国航为例。通过竞争,到1988年初,国航的资产总值达到31.8亿美元,而毛收入已达31.3亿美元。和同类企业相比具有良好的资本债务结构,具备了资本市场化的条件。为保证私有化过程的稳定,国航确定了有利于职工和公众的股票认购程序:(1)本企业职工,(2)公众分散成员,(3)机构,(4)国外投资者。同时规定最大股东持股不超过10%。私有化的结果使国航80%的职工成为新股东。上市仅半年,每股价格以原始股的8美元上涨到14.83美元。 国有民营国有民营主要是针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部门的长期低效而采取的经营方式改革。由于公众服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属于非市场定价的公共产品,无法进行竞争性经营。因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出路只能依靠经营方式的改革。在不改变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加拿大邮政开拓了一条成功的民营化之路。 从1970年到1980年,加拿大邮政系统的函件总量从年46亿件上升到65亿件,同期的年收入额也从4.33亿加元增加到15.3亿加元。但其成本却从每年的5.33亿加元猛增到20.17亿加元。政府财政补贴翻了两番。巨额的亏损迫使加拿大邮政系统自上而下地进行彻底的经营改革。其具体措施包括: (1)通过专营权转让的方式,允许私营企业从事边远地区的邮政业务。 (2)通过签定经营合同,使下属各级企业承担责权利指标,并接受社会公众的服务监督。 (3)通过改变企业职工适用法规的途径。(将原来适用的《公共服务雇员条例》改为《劳动法》),增加行业职工的竞争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 上述措施大大促进了各级邮政企业的经营观念更新,经过5年左右的改革,邮政系统的行业亏损额大幅度降低。联邦及各省的部分公共服务行业,如公共交通、供水等,也逐步采用国有民营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保证运行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