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彩电业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产销负增长;与此同时,索尼、松下、飞利浦等国际彩电业巨头对中国彩电市场展开一次次凶猛反攻。 作为我国最早放开、最早引进先进技术、最早进行国产化革新行业之一的彩电业,曾经被认为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如今却步履维艰.中国彩电业又一次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重新审视“民族工业”概念 许多人都记得,“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提出曾经使中国彩电业为之一振。1996年,在实现规模生产的基础上,中国彩电业借助价格利器击退了洋品牌,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彩电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一时间,从彩电、冰箱到影碟机,从PC机到PDA,中国民族工业上演了一场民族情感戏。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民族工业”的概念。 经济学家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淡化民族工业概念的时代,将来的企业无法用民族来进行划分。企业就是企业,任何与市场无关的属性都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如果我们开口闭口总拿民族工业为自己贴金而不是迅速按国际企业的规则来改变自己,我们就会在国际上造成只有政治热情而缺乏经营和法律意识的印象。我们的民族工业应该是世界工业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同步甚至超前的一部分。只有与世界同步,才可能生存和发展。 中国彩电业的风风雨雨即是明证。去年以来,索尼、东芝、飞利浦等品牌运用技术上的优势抢先推出纯平、精显等新产品,专门针对中国的恶性价格战卷土重来,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这一反扑对中国的彩电制造商们刺激不小,只有拿出同样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来,才不至于在“食物链”的下端争食。 什么是当务之急 WTO就在眼前,中国彩电业的各路精英都在试图理清经纬,找到自己的位置:产品调整、管理重组和市场营销。 年初,长虹抢先推出“精显”彩电,被认为是本土彩电技术突围的代表作,随后又推出背投电视和PDP电视,重新与国际领先技术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借了“硅谷模式”,长虹打出“规模优势嫁接技术”这张颇费心机的牌,与国际伙伴做出了长虹—东芝、长虹—飞利浦等9个实验室。与此同时,TCL推出HID概念,创维也在昆明誓师“产业升级”。决战高端市场已成为彩电业的共识。 经济学家隋广军教授曾谈到,中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也有管理上的落后,CEO的建立最大的考虑应该在管理上。 奏出国际最“强”音 入世不易,处世更难。只有当我们与国际社会的距离缩小时,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民族工业。目前,中国家电业同质化竞争已陷入僵局,似乎除了降价别无选择,在微薄的利润中拼搏,正逐步沦为全球的生产车间。 一些大型家电巨头在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瞄准了国际市场。康佳(新闻,行情)集团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已获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质量认证标准,并成功地开拓了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中东市场。 长虹的逻辑也很清晰:在进行技术与品牌输出时,选定印尼、俄罗斯、墨西哥三地建厂,看中的是劳动力成本低、关税壁垒低;在市场资源整合方面,长虹在澳大利亚、美国创建销售分公司,利用当地强大的代理优势与迅速的物流、资金进行品牌经营,避开高成本的制造方式;在全球营销网络的分布上,长虹与日本岩井、三井物产、美国通用、荷兰飞利浦签订出口代理协议,利用其成熟的全球网络拓展生存空间。 长虹还将整合企业内外优势资源,稳固以彩电、空调为主的核心产业,同时壮大电池、 算机、白色家电、关键电子器件等扩张产业,孵化网络、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走相关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重点领域转入战略进攻。凭借技术开发的平台,长虹的产业调整将是一种“无缝连接”。(粤港信息日报 张翼 肖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