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从国企改革看企业家价值实现           ★★★ 【字体:
从国企改革看企业家价值实现

作者:佚名     人气:29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摘要]我国的国企改革进行到今天,从承包制到年薪制、从“砸三铁”到“债转股”、从“一股就灵”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尝试了,但成效并不明显。有人讲,产权改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然而,要把一个个国企的产权划分都搞清楚,让相关各方都能够接受和认可,又谈何容易!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从企业家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国企改革问题。只要我们把主要的目标放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家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激发企业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产权问题转化为出资方的权益保障问题,所有制的难题解决起来就会相对容易得多了。
  一、何谓“企业家的价值实现”?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国企管理体制下,由于不存在市场,各种生产要素基本上都是“无偿划拨”的,企业本质上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生产车间,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厂长、经理也一直是被当作干部、当作“公仆”看待的,企业领导者的报酬自然也只能是“固定工资”,与普通的劳动者相差无几。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实际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一大批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了起来。对于国企,在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市场化之后,有一点却是例外,那就是企业家才能。
  二、让企业家实现其自身价值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个人的经营诀窍、管理经验、智慧、才能和技术。它虽然不像其他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却能够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企业运行更有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毕竟较少。既然是稀缺的资源,就必定是有价值的,那么它的价值如何体现呢?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点是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调节来实现的。然而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国企改革,也始终没有能够形成一种市场化的机制,而没有市场机制,企业家的鉴别、发现,企业家才能的激励,乃至企业家行为的有效约束,一切都无从谈起。其原因很简单:企业家才能是附着在企业家身上的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企业家是否愿意贡献其才智,如何发挥其才能以及发挥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家个人、取决于外部环境。在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有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即企业家面临两种选择:或者偷懒(企业家能力供给不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自我激励。我们的国企则不仅是激励不足,还缺乏约束:一方面存在着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会出现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公有制下由于“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许多弊端。长期以来国企存在的大面积亏损、会计造假、贪污腐化、国有资产流失等等问题,莫不与此有关。无怪乎有学者感叹,“我们有天下最便宜的企业家��工资最低,我们同时又有天下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大量亏损”!
  我国的国企改革进行到今天,从承包制到年薪制、从“砸三铁”到“债转股”、从“一股就灵”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尝试了,但成效并不明显。有人讲,产权改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然而,要把一个个国企的产权划分都搞清楚,让相关各方都能够接受和认可,又谈何容易!笔者以为,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从企业家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国企改革问题。只要我们把主要的目标放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家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激发企业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产权问题转化为出资方的权益保障问题,所有制的难题解决起来就会相对容易得多了。

  让企业家实现其自身价值,就是不仅要承认企业家才能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要从利益分配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管理也是劳动,而且是更高层次、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而,管理者的贡献必须受到尊重,并且从各个方面予以认可。否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就必然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
  让企业家实现其自身价值,目的就是要给予企业家以充分的激励,鼓励企业家充分发挥其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论这种价值的实现采取何种方式,都与曾经在全国许多地方流行一时的“重奖”有突出贡献专家、企业家的做法有着质的不同:它不是一种临时采取的鼓励措施,而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并且,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其激励效果将是正面的、长期的。
  三、企业家需要一个激发热情的外部环境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尽快形成一个统一的企业家人才市场,让市场来决定企业家的身价。这一市场不一定由政府来办,政府的职责也不能是去决定谁行谁不行,而应该主要是确保这个市场上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完整、公正、可靠。只要这一点能够保证,市场供求自然会对每一个企业家做出总体上恰如其分的评价。
  其二,加快造就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阶层,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必要的环境。只有彻底打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企业家的市场流动才能够成为现实。一旦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成为一个社会阶层,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企业家自然会从中脱颖而出。
  其三,改革我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靠管企业的人、财、物,因而经济体制改革一向被认为是一个向企业放权的过程。然而,实践中却总是“一收就死,一放就乱”。问题的关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笔者以为,政府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这种选择决不能是长官意志、行政任命,而应该通过企业家人才市场来规范,透明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充分行使出资方的权利,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企业家受托进行经营管理,承担资产保值增值义务,同时有权利按照合约获得适当的报酬。如此,出资方与受托经营方权利、义务对等,风险共担,企业的经营应当可以走出怪圈,步入良性循环。
  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价值实现之路
  近些年,围绕着如何搞好国企改革,从上到下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已有的案例来看,成功的企业都把基本的改革取向定位在企业家的价值实现,方案的设计既充分考虑到了对企业高层和员工的激励,又妥善解决了国有资本的所有制权益问题。再有一点就是,大都采取了MBO(Management Buy Out,即管理层收购)的方式进行改制。
  以联想改制为例。1994年,中科院拿出35%的股份分给联想集团的员工,这部分股权再按照35%、20%、45%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35%分给公司创业时期有特殊贡献的员工15人;20%以时间为限,分配给1984年以后一段时间内较早进入公司的员工,大约160人;45%则根据做出贡献的大小分配给以后的员工。几年的实际运作表明,联想改制是成功的,有效地激发了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TCL、美的等一些企业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改制,并取得了成功。
  当然,MBO并非解决国有企业激励问题的惟一办法。在实践中,MBO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如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许多公司的MBO在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资金的来源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对于大型国企而言,由于MBO所需资金非常庞大,也限制了这些企业实施MBO的可能性。即使对中小企业来讲,MBO操作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效果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我国有千千万万家国企,目前的规模、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水平和能力等千差万别,不可能大家都照搬照套某一个现成的模式。然而,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企业家获得了应有的激励,其行为有各方面的严密监督,国企改革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进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企业报,李明)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