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国有企业的命运探究           ★★★ 【字体:
国有企业的命运探究

作者:佚名     人气:32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摘要]即使在今天,对国有企业也不能够完全否定。因为在一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存在外部效应和自然垄断的时候,国有企业是一个出路。比如国防,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外部效应非常强的行业,一定要由国家来做。另外,自然垄断行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凡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国有成分都很多。由此看来,国有企业是解决某些问题的答案之一,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国有企业约占我国工业总资产的一半、工业贷款的三分之二以上,却只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现在最为突出的考验是人员下岗。造成下岗的表面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体制改革。现在下岗的人以前就没有事可做,但是被当作企业富余人员或者困难企业的职工养在企业。银行的“安定团结贷款”突然被切断以后,这些人只得下岗。
  国有企业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国有企业是解决某些问题的答案之一,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
  最近连续听到两位知名的经济学家(一位是台湾的,一位是大陆的)谈论国有企业(台湾称为公营事业)问题,台湾的经济学家说:“不难预见的将来,国有企业终会步入历史!”大陆的经济学家说:“民营企业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国有企业则是如何死的问题。”两者似乎都宣判了国有企业的死刑。
  为什么国有企业非死不可?两位专家的措辞略有不同,但实际意思差不多。台湾的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
  一、资本欠缺。很多人视进入公家机构为捧握金饭碗,薪水稳定、福利优渥,在经济不景气时的确相当理想;但是,若人人都将公家当作避风港,那么进入这样环境的人员,受到风气影响势必只图安稳,无从产生活力、迸发热情。再者,许多公营机构的领导者,都是官本位主义者,长年服务于政务单位,企业家精神势必欠缺,这样的领导者如何能够经营好企业?
  二、政治支绌。国有企业固然拥有足够的资源可供利用,但其处处受政企不分的牵制,如过去台湾中钢的一个海外投资案,也必须先送至上级审议,导致主管部门功能丧失,没有决策的权力;同时,国有企业多在年度前超编预算,年度末再消化预算,举世皆然,结果衍生诸多资源浪费的现象。
  大陆的经济学家则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以下弊病:首先,经济目标不明确。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一般都混合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其次,政府官员对企业进行干预。这严重破坏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意味着责权不明确,进而损害了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心;再次,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促使个人竭力避免风险。在这样的机制下,人们也就不会有动力去寻求创新和改变。而创新是提高业绩的核心。
  但是,两地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否定国有企业曾经为经济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事实上,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在诸多方面受惠于国有企业所带来的盈利。而祖国大陆对于国有企业更是有一种特殊情结。历史地看,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工业革命落后于西方各国,因为没有经历工业化的过程,屡次挨打,最后闹到连国家独立都没有办法维持的地步。如果不进行工业化,就会在已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国家的攻击之下,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全国人民是不愿意做被殖民者的,所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就成为重中之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通过集中资源的办法,利用国有企业迅速地建起中国最基本的工业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国有企业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即使在今天,对国有企业也不能够完全否定。因为在一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存在外部效应和自然垄断的时候,国有企业是一个出路。比如国防,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外部效应非常强的行业,一定要由国家来做。另外,自然垄断行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凡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国有成分都很多。由此看来,国有企业是解决某些问题的答案之一,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

  目前,国有企业约占我国工业总资产的一半、工业贷款的三分之二以上,却只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现在最为突出的考验是人员下岗。造成下岗的表面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体制改革。现在下岗的人以前就没有事可做,但是被当作企业富余人员或者困难企业的职工养在企业。银行的“安定团结贷款”突然被切断以后,这些人只得下岗。
  但是,从全局和长远来看,目前的状况是一个积极的事情。因为金融机制改革的加快、金融体制规范化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
  第一个结果是有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用贷款去维持一个亏损企业其实不是解决办法,这只不过在把矛盾往后推,而且往后推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最后会导致金融体系中坏账比例越来越高。亚洲金融危机给大家一个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非常不规范,尤其是金融系统里坏账过多的话,结果将爆发金融危机。
  第二个结果是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企业和银行是一对矛盾。但是金融体制改革之前和之后,企业对银行意见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在原先的金融体制之下,信贷额度是按条条块块切分到下边去的。每一个贷款银行手里的额度非常有限,而且这块额度怎么用,还要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如果地方政府把这块贷款给一个好企业,给它一家还嫌不够,如果用它去救那些发不出工资的困难企业,可以救一片。所以,地方政府自然而然地把贷款向困难企业倾斜。因此,金融体制改革了之后,真正有效的企业贷款没问题了,现在是困难企业拿不到贷款。从宏观角度分析,这一变化说明资金配置的效益提高了。
  同时,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国有企业的问题也暴露得非常快。换句话说,我们要在今后几年为我们几十年造成的失误付出代价。
  国企遇到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一个狭义的理解,就是企业改制。改制下一步的方向是尽可能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股份所有制经济。
  目前,股权多元化的途径太少。应该探索新的股权实现股权多元化。而上市公司转变经营机制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两方面的股东都不管用。国有股东不发挥作用,也就是出资人不到位;社会公众股东也不发挥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多国有企业陆续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经改制后上市。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很多公司,包括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提出,改善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是使国有股东产生正常的股东行为。
  改善公司治理的要害是保护股东权益,改善公司治理的动力来自股东。如果股东没有为维护自己权益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那么内部人将更乐于维持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如果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关联交易,高管人员交叉任职等手段控制公司,并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利益,那么控股股东就会有意扭曲公司治理。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体制,使国家所有权人对持股企业成为“真老板”,而不是“假老板”;使其产生正常的股东行为,而不是非正常行为。   大地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