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因其拳头产品“三金西瓜霜润喉片”而为人所知。在上周一中央电视台2003年的广告竞标中,三金药业与几家企业联合投标,共同投下1.8亿元而再度引起关注。 但对于三金药业集团董事长邹节明而言,此刻,他更关心的是三金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因为这是与他和他的合作伙伴的财富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八年前放弃上市 1994年,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成立,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个上市指标。“但我们最终主动放弃了那次在广西首批上市的机会。”邹节明告诉记者。 原因很简单,广西体改委办公室的人员认为广西当时力推的玉林制药改制风波决定了三金放弃上市的机会。当时玉林制药改制的方案是:玉林制药股份公司国家股、法人股、职工股分别占55%、27%和18%。但在法人股募集时就出现翻船——原来国内外有9家企业表示要认购1280万的法人股,但结果一家也没买。而全厂700多职工却争先认购了650万职工股。所以,最后,工厂以固定资产投入2600万,作为国家股,形成的股份制结构是国家股和个人股分别占80%和20%。这样的股权结构很快弊端频生——一方面,由于人人平均持股,“大锅饭”现象仍旧存在,而经营管理人员也缺乏压力和动力;更难受的是国家控大股仍然使政企分开成为空话,政府因此完全有理由干预企业经营,而公司有利润后,职工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总想把利润尽可能分掉。 三金的第一次改制尚未全面启动就无疾而终。 改制成功 酝酿上市 但仅过了四年,1998年邹节明重新对三金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 当时三金公司的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已分别完成产值2.62亿元,销售收入2.67亿元,利税6194.2万元。更关键是公司员工有钱了。 1998年中,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的500多名员工共同出资买下整个企业产权,实现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按照广西政府的国企改制政策,三金作价8000万元人民币,因为三金员工是以现金一次性买断,所以折价后三金员工用于收购三金集团的实际出资额为5000万员人民币。 据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这次改制后管理层控股37%,职工持股63%,国有股已完全退出三金。在广西三大医药企业桂林三金、金嗓子、玉林制药中,国有股的比例依次为0 、20%、100%,而其中,邹节明个人因对三金的特殊贡献而受到当地政府的股权奖励,最终,他在三金集团中持股比例超过10%。 2001年,“三金”在构建规范的企业集团的同时,在广西省内外吸纳战略投资者,再次改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积极筹备上市。 据悉,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在新组建的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董事长邹节明拥有的股权应占逾亿元总股本的10%左右。 一旦上市,拥有公司股权10%左右的邹节明的资产将有达到数千万元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