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有企业出路在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就连一些经济学专家也言不一致,但主流言论是“国有民营,走私有化之路”,是解救国有企业的最佳出路,甚至有人认为是唯一出路。 古井,王效金,在寻找不同的答案,国有企业缺的不是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缺的是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精神、意识、思想、价值、理念,不在“公”、“私”。近几年我国较大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夭折的不计其数,难道它们的机制不比国有企业活?根不在“国有”、“私有”,企业自身肌体的僵化,导致最终衰竭死亡, 主要原因是保持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精神支柱出了问题。 古井,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尽管这种病在古井繁华的外表下难以显现,可它却在一天天的蔓延,古井人意识到了自身的危机,因此王效金毅然决断,“否定自我,从批判中求得新生,重塑古井的价值观,再造企业精魂”。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最敏感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古井的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认为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机制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他们不回避问题的这一举措显示了王效金的智慧、胆略和责任。同时,这种“批判与再造”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国有企业,几乎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所犯的通病。因此本报记者经过长时间追踪采访和搜集有关资料,将古井王效金的这一壮举精华部分展示给全国的企业,让它们能及时的得到启示,尽快地走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怪圈。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再局限于对某单个企业,而是要从全国和世界的范围,进行更为广泛的资源整合,而这种整合又大多趋向于市场行为,例如人才、技术、资金、营销网络等资本要素,忽视了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最为可贵的企业精神提升,这种精神当然包括观念、文化、理念、制度、战略等诸多构铸企业精魂的东西。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反复搞活?为什么很多人一直认为国有企业只有私有了才是唯一出路?其实这只算是说对了问题的一部分,私有民营经济在初级阶段,就象国有企业在创业之时一样,都如同一个正常人在生命开始后,就会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迅速的成长,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人,当自身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老化,人可以老死,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自身机能的转化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同样是国有企业有的生机勃勃,又同样是民营企业有的却如海市蜃楼,坛花一现,分析失败的原因,无一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精神的提升没有与企业发展的时代同步,低能的大脑无论如何也制造不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路、措施、制度,更不能减缓肌体本能性的衰老。 古井,我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的代表,勇敢地拿起智慧之刀,斩杀企业思想上的魔鬼,去除企业精神上的污垢,从灵魂深处重塑古井精魂。在市场经济发展到如此程度之时,人们都在围着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本和市场方面去激烈竞争,而古井的这一呐喊,无疑是从时代的交响乐中发出的一支独特强音,我国企业缺什么?能保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在哪里?我们的企业家们大都只知道技术、人才、市场,而不知道这些东西靠什么来获取,靠的是人的智力,靠的是一个有智慧的团队,说到底是人的观念,人的价值,人的精神状况。这些看起来虚无飘渺的东西,却活生生地控制着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在为企业提供永不枯竭的源动力。古井就是在寻找这把千金难买的金钥匙。 象古井这样的企业缺钱吗?不缺,缺能人吗?更不缺。缺什么?缺的是如何重塑古井的精神,再造古井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就是因为古井发展得太好了,才使古井的当家人迫切去寻找最紧缺的东西。 王效金,自1989年任古井“掌舵人”以来,已历时20多年,曾被喻为我国第一代最年轻的企业家,是一个坦诚自信、豪爽直率、充满激情的人。性格鲜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民族责任感。否定自我,在批判中求得新生,既是为了挽救古井的精神灵魂,更是为寻找包括国有企业在内我国所有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观,担当起先锋,也是为他大半辈子的事业做一次全面的审视,是对古井和古井人最负责任的一次努力。 否定自己是痛苦的,带着曾共同与自己一起拼杀的战友们一同否定更是艰难,但古井需要这样的否定,我国的国有企业需要这样的否定,做大了的民营企业更需要这样的否定,成功的喜悦往往象毒虫一样慢慢的侵蚀企业的肌体,不进行批判和再造,世界万物由生而死的自然法则,同样会降临到每个企业,否定只是局部的死亡,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在进行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可持续性发展,而根本的问题是敢于精神再造,敢于否定现在,否定自我,这需要勇气,担当风险,更要付出代价,可这值,局部的牺牲,短暂的痛苦,换取的是更大的发展。企业价值的再造,关键是精神再造。 在批判中求得新生,可以说是以王效金为核心的古井人创造的王氏理论,这一理论将会为我国企业精神再造开了先河,树立了榜样,寻找到了经验。回答了我国企业在目前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再造,市场经济同样需要精神思想的支撑,金钱永远是受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支配等难以回答的问题。 古井,王效金,抓住了我国企业改革的弱点,为企业进行更深层次改革,做好了最充分的精神准备,为千千万万企业获取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剂良方。本报将追寻着他和古井的思路脉搏,去领略“在批判中求得新生”的壮举。 作者:胡侃、吴伟、张小梅、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