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始于1998年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到现在已经进行两年多了。这次企业改制,其力度之大,参与范围之广,社会关注程度之深,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所仅有的。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大胆解放思想,深入探索,稳步实践,因企制宜,大打了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改制攻坚战,又一次抓住了发展机遇。 (一)企业改制最大限度地盘活了企业资产,挽救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1998年,我市重点在市直工业企业推行了产权转让,先后有实验药厂、化工仪器厂、橡塑集团、电缆厂、水泥制品厂等一批工业企业产权以公平竞争方式,转让给社会法人或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经过产权转让,企业的所有制发生了变更,在体制上实现了彻底革命。产权受让人接收企业之后,积极募集股金,登记设立公司,迅速启动生产,使这些企业经过时间不太长的运转后,大都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1999年第一季度,全市工业企业26户盈利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为1998年度改制的企业,从而有效扭转了工业经济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在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这除了有经济大环境好转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企业改制。 (二)企业改制给广大职工带来了实惠。新的机制事实上就是一个“奖勤罚懒”的机制。由于体制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使“分配天平向一线倾斜”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一线职工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们应得到的报酬。如滕州市金雷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滕州市恒源油脂有限公司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最高都已突破千元大关。效益好的改制企业,入股职工在得到工资收入的同时,还得到了公司的税后利润分红。如滕州市东谷塑制品有限公司职工年度分红率最高达到了25.6%。企业与职工真正做到了联心、联利,结成利益共同体。特困企业经过改制,职工有活干、有饭吃,有的企业还解决了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对稳定职工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企业改制迅速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的实力。鲁南牧工商公司于1998年底对所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设立了山东满客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企业改制前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过改制吸收中牧公司的股份,又以龙头企业参股、控股方式联合其它相关企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效益成倍提高。该公司去年盈利81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盈利又远远超过去年同期。 如果说1998年我市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兼并划转等搞活了一批企业的话,那么从1999年开始,则重点对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搞死”了一批企业。1999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在多次对企业改制工作进行调度后发现,我市企业已整体上资不抵债,也就是我们经营企业这么多年,最后经营了一个负数,把国有资产都给赔进去了,把银行贷款也赔进去了。因此,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在继续推进企业公司制改造、债转股等改制措施的同时,对一批资不抵债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大部分破产企业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做好职工分流安置、保全地方金融资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无震荡破产。企业宣告破产,在法理上意味着企业的“死亡”,但并不等于这个企业生命的终止,而是预示着它将在新的机制下获得新生。企业破产为资产重组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市啤酒厂破产后,青啤集团以1100万元收购了市啤酒厂破产资产,成立了青岛啤酒(滕州)有限公司。经过青啤集团技改投入改造后的青啤(滕州)公司,厂容厂貌焕然一新,生产经营欣欣向荣,一个现代化的啤酒生产企业已展现在滕州人民面前,荆泉啤酒重新占领了滕州及其周边地区市场。这种“双羸”的资产重组结果,为我市其他破产企业重组盘活资产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两年来的企业改制,使我市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据统计,全市421户乡及乡以上企业,95%以上基本上完成了改制的阶段性任务。各种形式的改制共募集股金7亿多元,搞活企业120多户,盘活资产20多亿元,分流下岗职工140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