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据悉,这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即由8%下调到6%,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将增近2000亿元。这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信号。 今年进入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但物价低走、经济启而难动的态势并无明显改观,同时,货币供应量增幅也在逐季回落。到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3%,分别比3月末和6月末下降了2.5和2.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的源头即基础货币供应下降所致。统计显示,目前基础货币已出现负增长。日前结束的人行货币政策委员会1999年第四次例会和人行分行行长季度例会传出相同的政策信息;央行将开闸放水,扩大货币供应量,针对当前物价连续下降的趋势,提出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综合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货币供给,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适度从紧”到“适度”转而“稳健”之后,如今这一新提法,体现出中央银行积极扩张货币供应的明确意图。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一般要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比例和存贷利率、增加或收回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或减少全社会货币供应量,运用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从而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根据这一准则,为适度扩大货币供应,央行将要出台的首项措施当属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尽管此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幅度不如1998年的大,但意义却有不同。1998年3月,将法定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商业银行一次性增加的约5000亿资金,一部分用来认购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一部分归还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扩张效应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增量资金的运用和放大货币乘数上,扩张中似乎多了一些谨慎,而此次下调准备金率,则明确传达了中央银行货币扩张的信号。不过,最终这2000亿增加的资金能否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目标,还要看商业银行放不放,投放到哪里。 另外,这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体制改革也是一个大突破。 首先有利于商业银行进入市场角色,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提升竞争实力。这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增加的可用资金,全部由其自主使用,不仅为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发放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增强支付能力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配置效率和营运质量。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平稳过渡到2000年准备了充足的流动性。 其次此举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状况,促使中央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促进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 再次,由于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规律作用,可以预期,资本市场也将因此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股市资金面将会得以改观。 第四,有利于区域之间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营运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相互融合。 当然,央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后,还需由商业银行追加贷款予以配合才能产生“乘数效应”。一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在央行——商业银行——实体经济这一传导过程中,恰恰是在第二个环节上受阻,影响了其效应的充分发挥。所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深入企业和市场调查研究,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应根据各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客户贷款申请的金额和频率,自主调整对分支机构的贷款授权。在加强贷款责任制的同时,完善信贷激励机制,调动和发挥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以增加贷款投放,扩大货币供应量。 深发展有关人士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可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大增加,下调后深发展可用资金头寸因此将增加5个多亿,因而银行的资金支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整体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这位人士说,此次调整与去年的准备金率下调相比,虽然幅度不大,但由于没有强调要用于购买国债及补充资金方面,因而现金回吐量相对更大,使用将更加灵活,所以更具有实质性意义。 浦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认为,对于浦发银行而言,此项货币政策显然是重大利好,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就是增强银行的信贷能力与规模,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银行主营利润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