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字体:
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佚名     人气:99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摘要]  从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12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风风雨雨,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尽管目前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是不带偏见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经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实现快速扩张、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对实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重组、达到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市公司集中了我国的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包括大量的名牌产品,是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从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12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风风雨雨,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尽管目前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是不带偏见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经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实现快速扩张、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对实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重组、达到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市公司集中了我国的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包括大量的名牌产品,是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现代企业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理想的企业制度,它包括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质就是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企业内外部监督约束机制。这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各经济主体之间博弈的过程,必须要有企业各投资方、社会各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2001年被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称为证券监管年,对那些弄虚作假、操纵市场的上市公司和券商加大了处罚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社会各界呼吁多年的退市制度终于出台,向那些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亮出了红牌。这一系列措施严重打击了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挤破了越吹越大的股市泡沫,加上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的因素,造成了2001年下半年证券市场交易量的萎缩和股指的大幅下滑,表面上看似乎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利,但这些措施使我国证券市场在规范化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理智,上市公司更加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和资产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对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必将产生良好的作用。因此,应理智地分析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股指下挫,投资大涨,潜力增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评价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发展时,不能仅看股票指数和市场交易量,还应看上市公司的发展是否健康,看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是否有所增强。因此,必须辨证地看待股票的价格指数和交易量。根据《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从1995年以来,1996中期到1997年有一轮大的行情,1999、2000年有一轮大的行情,1998和2001年则以调整行情为主,特别是2001年的调整幅度较大,上市公司平均固定资产投资1996-1998年和2001年保持较高增长,特别是调整幅度较大的2001年上市公司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83.3%,而1999和2000年则分别增长2.3%和-10.9%。由此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即在证券市场的上下波动中,上市公司的投资增长与股市的涨落存在一种反向关系,每当股市行情看好牛气冲天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反而放慢,而当股市疲弱持续熊市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则显著加快。这说明,牛市时浓重的投机气氛和暴利预期改变了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投入股市,用来赚取短期差价收益,使用于实业投资的资金相对减少。而熊市时,股市风险由暗转明,来自证券市场的诱惑大大降低,这时,多数上市公司开始把更多目光投向主营业务的长远发展,要么投资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要么投资于老产品的技术改造,以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因而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为未来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低迷的时期恰恰是上市公司为下一轮的高速增长积蓄力量的时期。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2001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不利,美国、日本、欧盟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经济衰退,带动全球经济的收缩,使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放慢,支持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变成了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200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上市公司平均投资增长83.3%,总投资额达到2334亿元,大大超过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成为支持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克服全球经济收缩造成的外需下降、保证国民经济实现7.3%的较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财务规范,效益较好,完税率高  
  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规范上市公司的管理。通过上市制度,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较为透明,企业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股东和社会的监督,因而更加规范。根据《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推算,2001年上市公司创造的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8%,但其上交财政的企业所得税却占全部企业所得税的17%左右。据有关数据分析,上市公司的效益虽好于非上市企业,但并没有达到一倍的差距,以上市公司15%的较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却承担了高出非上市企业一倍的实际所得税负担,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判断:1、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因而利润率大大高于非上市企业;2、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比较健全,而非上市企业的所得税遗漏较为严重,因而造成上市公司所得税比重较高;3、财政收入仍大有潜力可挖,只要加强对非上市企业所得
  税的征管,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4、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财务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样板。随着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和上市公司管理的日益规范化,上市公司的报表将成为了解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源,如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报表实现对财政预算收入的测算、对企业效益状况的把握、对行业供求状况的把握等,从而获得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三、积累率高,扩张迅速,蓄势待发
  从企业扩张速度看,上市公司由于直接融资大大加快了自身扩张的速度,有利于迅速形成一批巨型企业,这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赶超战略、实现企业超常规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伴随上市公司平均投资的快速增长,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大幅增加,据统计,2001年,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固定资产价值比上年增长50%,使上市公司的生产能力获得迅速扩张。这种扩张速度在完全依赖自身积累的非上市企业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带动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2001年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32.7%,平均主营业务利润额增长率为29.0%,均比前两年有较大提高。但由于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部分尚未形成生产能力以及受到经济周期性调整过程中市场需求收缩的制约,营业收入的增长低于资产的增长,因而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
  益有所降低,由上年的0.20元降为0.14元,降幅达32.84%。随着经济周期的复苏和国际经济环境的逐步转暖,2001年大规模投资的效果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将会逐步回升,从而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2001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变化情况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证券市场行情不可能脱离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即使短期发生背离,最终也必将调整到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协调的轨道上来。无论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顺势而为,这是企业回避风险、健康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四、新兴行业投资过度,传统行业效益领先
  据《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数据库,2001年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金利润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电力煤气及水业15.16%;采掘业14.56%;金属非金属行业11.44%;医药生物制品行业8.5%;纺织服装皮毛加工业8.34%;信息技术业7.26%;房地产业4.78%;石化塑胶塑料行业2.37%;机械设备仪表行业0.7%;电子业-0.28%。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一般人理解完全不同的有趣现象,越是加工度深的行业利润率越低。对此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加工度越深的行业分工越细,专业化越强,市场竞争越激烈,导致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二是初级产品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石油开采等行业具有垄断性质。但是金属非金属行业和纺织服装皮毛加工业利润率较高则说明我国传统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2001年和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结构可以发现,我国传统行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加快技术改造投资,迎接入世的挑战。近几年国内已严重供大于求的传统行业如纺织、钢铁冶金、有色金属、轻工等2001年投资分别增32.0%、21.6%、47.1%、21.7%。从供求关系和企业行为分析判断,这些行业投资的高增长不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再从这些行业投资性质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行业投资的高增长主要是技术改造投资出现高增长所致,其中钢铁冶金行业增长41.8%,有色金属增长56.3%,纺织行业增长24.8%,轻工行业增长20.3%。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这种投资格局。这说明,我国传统产业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正在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形势。从今年1月份上述行业产品生产和出口双双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看,上述行业的技术改造已开始发挥效益,并将对未来企业
  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方向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如何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的作用
  1、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行为亟待规范
  由于资金实力雄厚,上市公司已成为国内兼并重组的主力,大大加快了国内资本集中的速度,通过市场方式加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由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在兼并重组中存在许多虚假重组,目的不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炒作概念,愚弄股民,到头来兼并重组的结果就是把股票价格推上去了,对于公司来说不是实现“一加一大于二”,而是“一加一小于二”,公司效益不是增加了而是下降了,最终股价还要回到原处,甚至跌得更低,受损失的是中小投资者,损失更多的是上市公司的社会形象贬值。因此,从长远看,这种假重组对重组企业本身有害无益,对国民经济有害无益,对投资者有害无益,得益者只有极少数作假者和幕后交易者,实际上是对广大投资者的犯罪。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法律对企业重组行为进行规范,鼓励正当的重组,打击假重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产重组的健康发展。  

  2、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理性  
  近几年,上市公司的投资存在追逐热点的倾向,一会儿是争相投资网络,一会儿是争相投资生物医药,一会儿是争相投资纳米技术,一会儿又是争相投资信息技术,反正是什么热干什么。结果呢?企业每一次转向都是一次大出血,成功的概率很低。有道是,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关键是要不断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在行业内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上市公司融资的无风险性使上市公司更具有进取性,有利于产品的创新,但上市公司的这种特性也隐藏着巨大的投资经营风险。因此,一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强对上市公司领导层的监督约束,另一方面也应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能苛求上市公司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投资者自身也应增强风险意识,要有失误的心理准备。
  3、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其成为民间投资的重要方式   
  上市公司为民间资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投资渠道,解决了小资金和高门槛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支出方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单纯指向消费改为一部分支出用于投资,于是就要求社会提供各种可能的投资渠道。最初是只有储蓄一种渠道,后来有了国债,又逐步有了企业债券、股票、基金、保险、房地产、实业投资等。对于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投资房地产或开办实业,一次性投入要求过大,还要求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自身时间的投入,不太现实,广大居民更多地是小额零散的投资,因此更适合证券投资。证券市场的开辟为广大居民的投资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将居民手中的资金转化成了投资,也使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一条重要的资金来源。据统计,2001年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共计融资1192.2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珍惜证券市场,爱护证券市场,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危害证券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保证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从而确保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企业一条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形成投资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4、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信贷资金
  目前上市公司存在股票融资过度的现向,忽视对银行资金的使用。股票融资固然有风险小的优点,但如果从股东效益最大化考虑,股票融资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使用银行贷款虽然约束较强,但成本相对较低,可以给投资人带来更多收益。从2001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看,资产负债率为54%,明显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的资产负债率,说明上市公司相对非上市公司借贷较少。在发达国家,企业为投资和扩大生产筹集资金,首选自有资金,其次是发行企业债券和向银行贷款,最后才考虑发股票,这是符合企业理财规律的,值得上市公司借鉴。目前银行存在较大存差的情况,很希望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条件下多放贷,而上市公司是资信度较高的一个企业群体,因此,上市公司更多地使用银行贷款,对银行和公司股东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企业发展和宏观经济也都是有利的。  
  5、扩大证券市场的惠及面  
  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看,上市公司都只占股份公司总数的极小部分,但发达国家除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外,都有柜台交易市场和地方性证券市场。如何使证券市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发挥,应成为企业改革和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以考虑由各地政府开办地方性的证券交易市场,责成地方政府组成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如果担心由此引起全国性证券市场的“失血”并导致恐慌,可以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先在西部部分地区设立地方性证券交易所,以促进这些地区的改制与发展。

  6、宏观调控应保持股市的基本稳定
  应明确证券市场是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但要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证券市场可以促进宏观经济,也可以干扰宏观经济,如果证券市场泡沫过多就会将过多的资金引入证券市场,从而冲击实体经济。而如果证券市场过于疲软,就会出现融资困难,同样影响实体经济。宏观调控主要应针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应把证券市场作为调控对象,那样往往会走偏。因为,从理论上说证券市场的走势是由宏观经济的走势决定的,但这是就长期来说的,从短期看,证券市场常常与宏观经济背道而驰,如果针对证券市场的波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会有碍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同时,宏观调控又必须考虑证券市场的状况,防止证券市场的过热或过冷。  
( 国家信息中心, 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