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解读新加坡上市之旅           ★★★ 【字体:
解读新加坡上市之旅

作者:佚名     人气:29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中小企业如何到境外上市?到境外上市利弊如何?有哪些程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服务河南有潜力的广大中小企业,本报专门采访了刚在新加坡成功上市的雪城科技,以供有志者借鉴。
  谈起到境外上市,一直负责上市的雪城科技副总裁汪凯认为,雪城科技在新加坡上市后,有不少企业打来电话,或在座谈会上咨询,包括山东等外省的企业,他将问题总结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发达地区企业问的全是操作层面的东西,上市态度非常坚定,而河南的企业很多在要不要上市、是该在境内还是境外上市上摇摆不定。
  这是一个观念、做企业的理念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在上市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便“算了吧,这么难”,很难有所作为,一般来说,对上市作用的理解越深,上市的态度便越坚决。是否上市,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根据企业的行业及自身特点、需要,分析利弊,如果利大于弊,上市是自然选择。
  其实,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比较复杂,能否成功上市,首先要看自身实力、企业的素质,比如,在新加坡上市的“门槛”远没有境内资本市场“苛刻”,在它的主板上市,只有三个最低要求――最近三年税前利润总计不低于750万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而每年税前利润不低于100万新元;或者最近一到两年内,税前利润不少于1000万新元;或者市值不少于8000万新元,这三个标准企业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可。
  这三项标准针对性非常强,第一个针对的是一般企业,第二个考虑到了新成立的企业,没有过长的公司历史,但成长性非常好,而第三个针对的是大型企业,没有经济效益的具体要求,只要规模够格,就能提出上市申请。
  对于不少河南企业来讲,“硬件”是具备的,当然,也要熟悉实际操作中的细节,以节约成本,早日上市。
  实际上,为什么要到新加坡等境外去上市,关键是衡量其利与弊,而这不得不说说国内上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汪凯认为,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道路比较拥挤,绝大多数企业走的都是这条路,雪城科技原来走的就是这条路,通过证监会审核后排队等待的企业很多,上市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比如,企业股份制改造,即便是整体改制,3个月审计,等省、市政府的批准函,工商登记变更,一般也要4-5个月时间;如是重组变更,因涉及人员、财产等“五分开”,所需时间更长,下面便是为期一年的上市辅导期,验收合格后“过会”,通过后排队等待上市,没个两三年,上不了市。
  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较低,目前的股市低迷,已连累到了一级市场,至8月26日,93只新股中,已有1/3跌破发行价,很多人中签后放弃认购,结果,以前还是放缓发行速度,而现在是暂停新股发行。
  而且,国内市场的再融资能力很弱,由于问题很多,券商包销成为股东的事情较多等等问题,让许多公司放弃了再融资机会。
  相比之下,在境外上市,时间要快得多,特别是在新加坡,拥挤的现象比较少见,以雪城科技为例,前后不过1年时间,而且上市的门槛较低,不像国内需要5000万注册资本、连续三年盈利等要求。
  境外市场也相对成熟、规范,再融资的渠道比较通畅,完全市场化,比如新加坡,市值的20%以下的再融资,只需要董事会通过即可,同时,新加坡等市场由于地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投资者众多,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相当强,能容纳一些“盘子”较大的股票。汪凯强调,到境外上市有两个明显的优点,其一是,由于到新加坡等地多为以红筹股(指境外注册、境外上市)方式上市,属于全流通,衡量企业的价值时不必考虑企业净资产,看的是市值,因而企业有价可依,在融资、员工激励等方面非常方便,其二是,能改善员工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采用股票期权方式,改善经营骨干与股东的利益关系,不必受制于国内比较落后的加薪、奖金等方式。

  而企业一旦走向境外资本市场,势必要接受外面的经营理念,在观念、管理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因为,这些既是人家严格监管的要求,也是企业必须学习的。
  当然,在所有企业都关注的融资额上,国内上市与新加坡等上市差别也很大。一般情况下,国内A股为20倍的市盈率,或两倍净资产,财务费用则一般为募集资金额的6%-7%,但是,现在随着新股发行询价制度的即将实行,新股的定价重心将进一步下移。而在新加坡等地首次发行新股,因为市场供求较平衡,定价一般为10倍市盈率,比国内要少得多,同时,整体的财务费用等则为募集资金额的10%-15%,比国内要高得多。
  据汪凯介绍,到新加坡等地上市,主要程序与国内的差别不大,比如,首先需要聘请新加坡的上市中介机构(上市保荐人等),然后,公司根据新加坡的惯例等,对主业等进行重组,境外审计机构对重组后的公司进行审计,出审计报告,下面接着要做的是写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报送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当中会有多达上百次就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的询问,最后,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后,由证交所安排时间上市交易。
  这里,与国内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批略有不同的是,新加坡多了个金融管理局审批。
  一般来说,国内企业在新加坡等境外上市,有几种比较常见的形式。一种是境内注册、境外上市,被称为H股(在香港上市)、S股(在新加坡上市)、N股(在美国上市),企业资产还在国内,上市不需要中国证监会审批,但需要备案,类似省内的洛拖、郑州燃气等;一种是境外注册、境外上市,被称为红筹股,其运作方式多为,利用国际上一些地方的高度开放,在英属维京群岛、百慕大(BVI)群岛、开曼群岛等地注册,然后,将境内公司的资产、业务等注入到境外公司内,进行股权互换,最后在新加坡等地上市,这是一种比较多的形式,雪城科技即为此方式,这种方式无需中国证监会审批;第三种是,在境外买壳上市。
  这其中,红筹股方式最容易被误认为骗局,而实际上,它是一种较流行的国内企业境外上市方式,以民企居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观念、视角等不同,在同境外中介机构、监管部门打交道时,往往容易出现我们认为是好的,对方却不以为然的情况。相比国内,新加坡的机构等更多地关注公司的税后利润,对国内非常关注的总资产、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关心较少,同时,特别注意公司的财务、产品研发、市场、人才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并关注防范、化解的措施,相比之下,国内对风险的说明,还停留在招股说明书的写作方面。
  由于国内外审计制度的不同,国内企业到新加坡上市时,最好以国际会计准则来审计,以避免财务数据的偏差,在财务报表里,新加坡方面比国内更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需要国内企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尽管华人居多,但新加坡还是在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国内有较大差别,突出的是,他们高度专业化,做事非常认真,国内企业要在怎样表述自己的企业、如何宣传等上面做更多准备,以让对方理解,弄清楚自己企业的潜力所在。
  再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券商拥有保荐人代表、保荐资格,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居中心的位置,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资源,实际由其协调,上市推荐、股票、债券等的主、副承销等,也由其负责,因而,其地位极其重要。
  但是,在新加坡等地上市,因市场比较规范,各中介机构的独立性非常强,各司其职,企业需要组织的上市服务团队中,包括保荐人、财务顾问、包销商(分销商)、境内外律师、境外审计师、评估师、境内税务师、公关公司、股票保管公司及印刷商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保荐人(负责协调、重组中的规划、建议、递交材料等)、境外的包销商(即使通过上市审批,如果包销商不买账,股票照样会发行失败,无人认购)、境外律师(境外上市招股说明书每句话都要拿出证据,由律师签字,而这个字比较难签,因而,等于招股说明书主要由律师写)。

  当然,到新加坡上市还有许多要注意的细节,而对这些细节、技巧的注意,有助于节约企业的上市成本,提高上市效率。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