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跨国并购催熟国企改革           ★★★ 【字体:
跨国并购催熟国企改革

作者:佚名     人气:27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以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国企改革,有必要大力采取跨国并购的形式。   一、跨国并购的发展状况
  跨国并购是目前跨国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金额中,有65-80%是采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而在我国,最近几年每年4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只有不到5%是采用跨国并购进入的。同时根据美国波士顿公司的估测,中国的并购额在过去5年中以每年70%的速度递增,并跃居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据该公司估计,从1998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并购案发生了1700多起,金额为1250亿元人民币。海外企业收购中国国内企业的交易有66起,金额为65亿元人民币。实际上,中国并购交易远不止这些。预计在今后5年内,外资在中国的并购将会更加踊跃。随着《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跨国并购将更多的参与到中国国企的改革中来,成为推动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国际上对并购的认识
  过去,一般的国家对跨国并购有顾虑,有的甚至采取反对态度,认为外国公司前来并购本国企业,将使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从本国人手中转移到外国人手中,使民族工业变性。若收购者为全球寡头企业,收购很有可能形成市场支配地位,导致重要的企业乃至行业被外国人所控制,从长期看,还会影响当地企业家才能和本国技术能力的发展。这种担心还扩展到社会、政治、文化和主权方面。
  不过,最近10年,跨国并购的行为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从全球趋势看,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已经从消灭竞争对手,转向共享资源和市场。据汤姆森金融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在1999年的17000起国内企业并购案中,只有30起是恶意收购。20世纪90年代所完成的恶意跨国并购在并购全部价值中所占比重不足5%,在并购总数中不足O.2%。随着跨国并购目的的转变,一些国家开始对并购持合作、积极的态度,政策更加开放,比如取消对股权份额的限制、开放新的投资领域、采取更灵活的并购方式、简化审批程序、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这些都大大的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例如亚洲国家(日本除外)1998年吸收的跨国并购金额总计125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8%。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1998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案占亚洲(日本除外)全部跨国并购案的73%;跨国并购方式吸引的外资,占其吸引外资总额的57%。从而可知,这些以往以"绿地投资"方式吸引了大量投资的发展中东道国,通过放松管制和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成功地吸引了大量以并购方式流入的外资,使得并购方式替代"绿地投资"成为其主要的引资方式。
  三、跨国并购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1、现实问题:国内缺乏有实力的非国有投资者
  据最保守的估计,竞争性行业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数额的测算在2.5万亿元以上。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要使其产权结构多元化,非国有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显然不足,这样买卖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要在短期内完成交易,必然导致资产价格被不合理地压低,导致改革过程中财富分配的过分不平等。同时,我国更缺乏能够进行大额投资、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占有显著份额、从而能够从维护自己资产收益的角度真正关心企业效率改善的非国有投资者。而广泛而分散的投资者,例如资本市场上的散户,不能以投资者的身份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用脚投票"的监督机制即投资者根据企业业绩决定是否投资的机制在我国目前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这样就很难形成大型国企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出资人行为不到位这一关键问题。

  2、经验:以跨国并购推动国企改革是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通用做法
  在过去20年,在遍及全球的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多数面向本国的投资者,而在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改革中,外国并购者的参与多于本国收购者的参与,在1987-1999年期间,有外国收购者参与的世界最大50个国企改革项目中,发展中国家占一多半。
  3、并购在国企改革的作用
  (1)改善企业效率。大型跨国公司的大额投资,有利于真正的实现国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国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发生真实的变化。同时,在跨国并购中,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一揽子创造性投资"都会随之转向受资方,将有效的改善其资本存量和增量的质量。
  (2)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提升产业结构。跨国公司是全球范围先进技术的主要研制者、使用者和传播者,跨国公司掌握着先进技术跨国转让的主要份额,据估计在80%以上。同时,随着技术换代的加快,也由于有效使用技术需要多方面的熟练人力资源,我国采取的"引进一一消化一一吸收一一创新"的模式促进技术进步将越来越困难,因为相当一部分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尚未完成,就可能已经沦为落后技术。通过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吸引先进技术,成为引进先进技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3)促进竞争。利用外资参与国企改革,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我国有些行业,虽然技术水平低下,冗员充斥,管理落后,但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较高的利润。外资的进入,将有利于打破垄断的局面。
  (4)有利于改善国企的生存空间,摆脱困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从短缺转向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此相关的是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重复建设严重。如果外资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将会大大的加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由于外资本身具有的优势,将会极大的打压国企的生存空间,使更多的企业面临更恶劣的境地。而跨国并购,只是所有权的易手和技术的改造,而不会增加大量新的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善和拓展国企的生存空间。
  四、跨国并购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价格的确定
  在跨国并购中,价格的确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国有企业产权变动中的资产评估,主要采用资产重置法进行。其主要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真正的要使国有资产的并购公平合理,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采取国际通行的净现值法,并且由信誉高的资产评估机构来做;
  二是采取公开竞价法,最大限度的避免暗箱操作;
  三是运用有无对比法,即把并购与不并购的经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并购的收益和成本,最终确定并购的价格;
  四是开放证券市场,利用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合理确定价格;
  五是要考虑控制权、就业、债务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即要考虑并购的外部性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
  2、对跨国并购进行有效监控,并防止垄断的产生
  并购的结果很有可能形成外资在某一个行业的垄断局面,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公平竞争,阻碍技术进步,影响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一国经济对外的过度依赖性,使得产业畸形发展,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所以根据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传统民族产业、特殊自然资源等需要,确定外资并购的准入范围,同时对外资在并购后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规模、资本数额等方面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可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垄断方面的成熟的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垄断法,从法律的角度而不是从行政干预的角度对外资的并购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

  3、对跨国并购的政策
  跨国并购对推动中国的国企改革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大力推动,总的原则是,减少投资障碍,加强投资保护、放松投资管制、减少政府干预、拓宽投资领域。在政策上,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给外国投资者以稳定的心理预期,降低并购的风险,推进并购的大力发展。同时要给予外资并购以"国民待遇"。一方面国民待遇并不意味着禁止对跨国并购在某些领域给予"低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国民待遇并不意味着禁止对跨国并购在准入条件上给予"超国民待遇"。由于我国在机制、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需要优惠政策来加以弥补。但应逐步从以税收激励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的优惠政策,即由基于激励型的跨国并购政策转向规则性的跨国并购政策。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