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中小企业--忘记买“壳”从“瓤”做起           ★★★ 【字体:
中小企业--忘记买“壳”从“瓤”做起

作者:佚名     人气:24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王冉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买壳上市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最近由于国内创业板的流产,这个话题又重新升温。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考虑把手里仅有的那几千万现金拿来买壳。
  对这些企业,我有一句话:忘记买“壳”,从“瓤”做起。
  所谓买壳上市,又称“后门上市”或“逆向收购”,指的是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通过一个并购交易把自己的业务或资产并入到一家已经上市的企业中,同时成为那家上市企业的股东(往往是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进而主导上市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买壳上市的操作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都有至少五百起案例发生,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人们至今还对五十年代石油大王哈默和1970年广播巨人特纳的两个买壳案例津津乐道,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买壳上市策略整体上的失败。有人从1999至2001年间在美国发生的买壳案例中选取了50起规模较大的进行分析,发现在同一时期内标准普尔小盘股指数增长了11%,而这50家公司的平均价值却下跌了67%。
  在亚洲,买壳上市的做法也是屡见不鲜,但是除了背景特殊的电讯盈科以外似乎没有几家公司能够在买壳之后得到市场的追捧。相反,倒是有不少公司像收购了阿城钢铁的科利华一样,不仅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利益反倒差点把自己赔了进去。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企业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买壳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微软和通用电气还是海尔和联想。企业从私有企业变成公众企业要经过IPO的严格过程是有其自身逻辑的,企业维持上市公司的地位要经过严格的审计和披露过程也是有其自身逻辑的。正是这样的过程帮助我们去粗取精,把那些达不到上市要求的企业剔除出去。有的企业家把IPO过程比喻为“扒一层皮”。正是因为扒了这一层皮,上市公司才能够得到投资人的信赖并最终获得他们的投资。
  同IPO(新股首发)相比,买壳的好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快。有人把买壳叫做“抄近道”。的确,相对于IPO而言,买壳对试图借壳上市的企业的要求要低很多,同时在程序上也可以省去相当多的麻烦。然而问题只有一个:欲速则不达,快的结果是到不了想去和该去的地方。
  一般来说,企业通过IPO从私有企业变成公共企业大致有一实一虚两个目的:实的是以合理的价格通过出售股份获得资金,虚的是通过获得市场(包括投资银行分析师)的关注从而获得市场影响力、良好的流动性和后续兼并收购的弹药。而恰恰在这两个方面买壳上市同IPO相比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充其量只是隔靴搔痒。
  首先,除非壳公司本身有资金并且同意以股份置换的方式完成交易,企业在买壳的过程中是无法获得新的资金的。企业要想融入新的资金就必须通过后续的增发或者私募。在市道不好的情况下(譬如今年)无论是增发还是私募都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即便在市场转暖以后,买壳以后发行新股也会受到投资人的普遍质疑和特别审视。在他们看来,对一个只能靠买壳才能上市的企业投资是需要多加小心的。在同等条件下,他们宁愿投资那些通过正常途径登陆股市的同类企业。据我们了解,那些通过买壳进入美国OTC(柜台交易)市场的中国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在买壳之后从市场上融到过大额资金。
  其次,买壳对于提高市场影响力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原本不知名的企业买壳以后继续不知名。这是因为企业通过买壳上市,很难引起投行分析师的注意。由于没有主承销商,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有义务对这支股票进行跟踪。市场的现实简单而且残酷:没有分析师跟踪,股票就很难获得人们的关注;没有人关注,股票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流动性;没有流动性,企业的股东连套现都很困难,就更不用说在公共市场通过增发股票进行融资了。因此,企业通过买壳上市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而是成为了名不副实的“上了市的私有公司”。

  第三,同IPO相比,买壳的交易成本(律师费、会计师费、财务顾问费等)虽然会低一些,但是总成本不仅不低反而有可能更高。在美国,净壳的交易成本一般在30万至60万美元。在亚洲,由于很少有净壳,因此买壳的企业在交易成本之外往往还要付出一定数额的现金。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在香港一个质量比较好的壳大约需要6000万到80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企业在并没有收到一分钱现金的情况下反而要先付出一笔数额可观的费用。除此之外,企业维持上市地位的法律和会计师费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在买壳过程中融到现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笔费用更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这还只是表面上的费用。事实上,由于企业在买壳之后通常很难获得很好的流动性,因此在股票价值上相对于同类IPO企业往往要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这种隐性成本对企业来说比那些表面的律师费和财务顾问费要高得多。
  第四,企业上市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后续兼并收购的“弹药”。而通过买壳成为上市公司,由于股票的流动性有限,因此在并购中自己的股票并不能像现金一样成为卖方普遍接受的硬通货。上市公司的一大优势因此荡然无存。
  最后,也是最可怕的一点,企业买到的壳中可能会隐藏着财务黑洞、隐含债务和法律诉讼。壳之所以成为壳是有原因的,无论是因为战略不明、管理不善还是外部市场和竞争环境的恶化,企业沦为壳的过程往往就是企业为了生存顽强挣扎以至无所不用其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财务黑洞、隐含债务乃至法律诉讼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此市场上真正干净的壳寥若晨星。在这种情况下,买壳的企业如果没有经过专业、严谨和详尽的尽职调查就贸然进入,很有可能会一脚陷入一个精心设计的财务陷阱。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买壳上市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呢?中间商当然是想从中渔利,这无可厚非。而企业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不了解买壳的真相,另一部分则是出于一种浮躁的心态。很多有成就的企业家和学者都在不同的场合指出过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这种浮躁心态导致一些企业家认为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所谓的“资本运作”跨越一些阶段而一蹴而就,鲤鱼跳龙门。于是,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获得上市的地位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本来应该是手段的反倒成了目的,而本来的目的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企业上市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人为地拔苗助长有可能、甚至往往会培养出先天不足的怪胎。通过买壳把私募和上市合二为一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功;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将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经济观察报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