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变更或拟变更事项时有发生,这本不足为奇。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公司的"当家人"已不是首次变动,而是几度易主。有关业内人士对此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如此来去匆匆,显然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公司"东家"常新
日前,湖大科教披露股权转让事项,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市百泉科技发展公司与中国华星汽车贸易(集团)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百泉科技将其所持有的公司1492.7万股社会法人股转让给华星汽贸。股权转让完成后,华星汽贸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资料显示,湖大科教即原来的石劝业,算上这次似乎是该公司六年来第四次更换东家了。期间,公司业绩起起落落,2000年、2001年公司每股收益仅2分钱,而到2002年,公司已每股亏损0.3264元。
无独有偶,河北华玉前不久也公告表示,公司第一大股东军神实业以协议方式向路源世纪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法人股3260万股。同样,河北华玉的控股权已是几番易主。从1999年起,原第一大股东邯陶集团便开始向军神实业减持股份。2002年1月,军神实业表示要把所持法人股转让给北京路源世纪投资管理公司。日前,公司就此事又发公告,应该是提醒大家,大股东真要换了。据公告显示,注册资金仅2888万元的路源世纪刚成立两个月便决定以1.1亿元受让公司28.42%股权。只是这家去年仅盈利51.5万元的投资管理公司,能否提升1999年以来业绩一年不如一年的河北华玉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只能拭目以待。
股权转让换来"ST"
此外,?ST华信近日宣布大股东解除了股权托管协议;ST太光的股权也将再度易手,潜在大股东巨龙信息打算把股权卖给温州电器。不难发现,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即伴随着大股东的"来去自如",公司经营却不见起色,个别公司经过几番折腾,换来的仅是顶特别处理的"帽子"。
结合具体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大股东频繁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原因,比如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诸如巨额债务、巨额担保等等,由此使得新东家在介入过程中觉得重组成本过大,不得不退出。
另一方面,当然也有介入方的原因。这些年,之所以有一批并无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优势产品的企业重组上市公司,是因为不少是冲着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而来。这些"东家"并没有把上市公司利益放在首位,他们一旦借壳上市成功以后,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向上市公司注入盈利性资产,以使上市公司达到再融资条件。如果在这过程中,上市公司发生某些变化不能变成其希望中的"摇钱树",那么,尽快撤退便是这些企业的唯一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带有投机心理的介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警惕资本"玩家"
对此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前者,只能要求拟进入上市公司的企业在正式介入前,尽可能多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谨慎介入。对于后者,则有必要要求股权转让方对上市公司负起责任,即对受让方进行必要的财务考察、审计,如果可能的话要求其提供对上市公司的重组规划,以便接受广大股东的监督和评议。毕竟,如果重组不能善始善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对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不利的。
此外,业内人士还表示,随着目前国资改革进程的推进,各地正在掀起国有股转让浪潮。而在眼下,"上市公司就是摇钱树"的观念还很重的现实背景下,应当警惕一些企业乘虚而入,将上市公司折腾成资本市场的"玩偶"。 上海证券报
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