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空壳——海南非上市股份公司考察报告           ★★★ 【字体:
空壳——海南非上市股份公司考察报告

作者:佚名     人气:30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12家公司被吊销执照;
  ■20多家公司踪影全无;
  ■部分公司濒临破产;
  ■其余公司大部分亏损。
  海南省121家非上市股份制公司中,12家公司被吊销执照;20多家公司负责人及职工踪影全无;已披露年报的66家公司大部分亏损;部分公司濒临破产。
  由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本周向本报披露的上述信息,十分清晰地反映出了海南省当年“造壳运动”留下的后遗症。
  拥有众多华侨以及海外关系的海南省,当初的初衷并不是评论人士口中的“造壳”,而是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据悉除深沪之外,海南省是国内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省份之一——在海南建省之前的1984年,就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现琼华侨)。
  伴随着海南省的股份制改造,海南省的证券市场也较早起步并曾十分火爆:发行过以美元、人民币认购的股票;有过交易火爆的内部股票交易中心;1994年海南证券交易中心也进行过股指期货交易;法人股也流通过;内部职工股也进行过交易……但在现在,这一切都成为明日黄花。
  目前仍然存在的,是那些在“造壳”运动中遗留下的109家非上市股份制公司,以及这些公司身上背负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全国较早进入股份制运作的省份,海南省股份制企业究竟命运如何,深  为管理层和投资者所关注。
  事实上,海南问题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在股份制改造中遗留下的种种问题。
  年报
  每股收益-0.06元,每股净资产-8.01元……这是海南金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披露的2002年年报中的部分核心内容,而海南海昌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份年报还出具了有保留意见的财务审计报告。
  尽管年报反映其已经是严重资不抵债,但作为非上市公司的金轮实业仍然不惧“自揭家丑”,如实披露年报。
  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称:“根据海南省人大1995年通过的《海南省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监督管理规定》,所有的股份制企业每年都必须如期披露年度报告。”
  “这主要是保障一些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权益。”该负责人称。
  据透露,在海南省原有121家股份制企业中,目前已经披露年报的公司有66家。
  年报反映出海南省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业绩及资产质量非常糟糕,大部分企业都连续数年亏损,其中部分企业面临破产。附表一是部分企业的2002年业绩及资产质量情况:
  根据表一,可以看出,表中所罗列出的10家公司,其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全为负数,每股净资产除了“天涯海角”之外,全部都在1元以下,其中深海集团为负数。
  虽然这些公司并不能反映海南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的整体面貌,但据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称,事实上海南非上市公司2002年大部分都出现亏损———有的公司更是连续数年亏损,即便是一些实现盈利的公司,其盈利情况也并不乐观,比如相比之下经营状况较好的三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其2002年每股收益仅为0.0048元。
  除了经营状况、资产质量恶劣之外,海南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的偿债能力也严重不足,见附表二。
  根据表二,可以看出,部分公司资产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严重不足,而所有的公司,衡量其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流动比率都太低,远远低于理论安全边际系数——200%。
  据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称,事实上在海南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中,偿债能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有大量的公司,都无法偿还债务。”

  一些未披露年报的公司,据悉其状况更为糟糕。
  有关负责人指出,在原有121家公司中,其中12家公司由于连续几年都未披露年报,也未进行工商年检,因此已被吊销营业执照,在剩下的109家公司中,截至目前仍有43家公司未披露年报。
  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称,在这43家公司中,其中大约20多家公司已经没有员工上班,也根本找不到公司的负责人。
  据称,这些公司之所以遣散职工,负责人玩“失踪”游戏,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逃债。
  据悉有的公司已经把资产转移到其它地方,重新注册公司,开展新的业务。“比如有一家叫做兴绿洲的公司,已经好几年没有披露年报,我们也找不到公司董事长董立昆等人,但据我们的调查,董立昆等人却在重庆另外注册了公司,经营保健品等生意。”该负责人说。
  尽管很多公司踪影全无,但作为监管部门的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仍然要求所有的公司都必须根据《海南经济特区股份制有限公司监督管理规定》按期披露年报,而且,该处还将联合海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年报进行事后审核。
  “我们给那些未披露年报公司的最后期限是6月底。”该负责人称。
  如果到期有的公司仍不披露怎么办?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办法。”该负责人称,“以前我们曾采取过罚款的手段,但被罚的公司都不缴纳罚款,因此现在我们也不采取罚款手段了,只是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缩影
  “只剩下一个‘空壳’了。”有人对海南部分非上市股份制公司进行评价时形容说。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海南省股份制公司的这种“空壳”现象呢?——直到今天,这一问题仍然值得进行探究。
  有人认为,“海南现象”实际上是中国的整体缩影。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有企业再也无法掩饰亏损累累的状况,而一度被视为解困良方的承包责任制,又使企业无法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产生了许多难以克服的短期化行为,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渠道。一些苦苦寻求国有企业解困良策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股份制可以作为拯救中国国有企业的良方。
  最初的股份制试验小心翼翼地在一些大胆的企业里进行,社会的反应也比较冷淡,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是采取在政府工作人员中摊派的方式才勉强发行完。
  直到1990年在深圳、上海股市狂潮中炒出了一批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后,许多人才痛感失去了致富良机。在一片狂热中,很多地方政府都受到启发,竞相争搞“股份制改造”运动,至于被列为“改造对象”的国有企业是否能“改造”,以及被“改造”后如何运作,则几乎没有人关注,结果是各地的股份制企业每年都成倍地增长。
  海南省的股份制改造就在这种狂热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大多股份制企业都是‘翻牌公司’,并未从低级运转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海南省有关人士称,“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投资决策随意性高。”
  1992年、1993年,海南省爆发房地产投资热潮,结果海南省的股份制企业大多数都涉足其中,这种缺乏规划的短期化投资行为,使企业缺乏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就是海南省股份制企业的一大弊端——投资行为短期化。
  国家统计局海南省企业调查队曾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所选择的参数是1997年海南省115家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总额构成比例。根据调查,海南省股份制公司当年主营业务利润比重明显偏小,主营利润额仅占利润总额的21.06%;而风险系数大、稳定性差的投资收益(如房地产业等)却占利润总额的47.05%,所占比重较之主营利润多出25.99个百分点,这表明股份制企业短期投资行为较为严重,市场意识过于薄弱,不利于企业利润的正常、稳定增长。

  1993、1994年,海南省的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所有涉足房地产行业的股份制企业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大多数股份制企业都曾涉足房地产行业。”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称。因此对海南省的股份制企业来说,影响是成片的。
  有一些企业在后来海南省对烂尾楼盘的清理整顿中,享受到了海南省出台的“经济适用房”政策,收回了部分资金——“但对于那些买下地皮,连产权都没有搞清楚的企业,影响是致命的。”
  部分企业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考虑转型,但由于海南省缺乏工业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边转型边走向死亡,直至造成今日艰难局势。
  除此之外,有知情人士指出,政府管理人员及企业高层“寻租”行为,也是海南省股份制公司“空壳”现象的生成原因。
  海南省有关人士指出,当年一些国营企业搞所谓“股份制改造”,其真正目的并非是为了“重塑企业机制”,而在于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解决困难或借此捞一把。不少企业在清产核资时串通会计师事务所,在资产总额、资本利润率、经营业绩等项目上都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知情人士举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海南银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据称,该公司是在外资企业南殷鞋厂和国际鞋厂的基础上组建的。海南大正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资产评估时,以银港公司成立前7个月的日子为基准日,将两厂净资产数评估为7689万元。而在后来的规范化整顿中,清查小组发现,如果按规定以1993年3月23日政府批准银港公司募股日为基准日,两家鞋厂实有净资产仅为1100万元。仅此一项,银港公司的资产就被掏走6589万元。重组
  “重组是海南省非上市股份制公司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有关负责人称。
  据悉,虽然海南省目前并未就支持该省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的重组出台特殊政策,但作为监管部门的海南省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一直在积极地进行牵线搭桥及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至今已引入了多家有实力的企业与海南省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进行洽谈。
  除此之外,监管处也在设法努力维持一些困难企业的正常经营及信息披露工作。比如金轮实业已经停产多年,但在监管处的监督之下,该公司仍然在坚持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一方面是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知情权——比如金轮实业,该公司曾在新疆建设兵团募过股,大多数新疆股东都只能通过媒体来掌握公司信息;另一方面,披露信息也能让那些有意重组海南企业的公司了解到海南公司的运营状况,有利于推进海南非上市股份制的重组工作。”有关负责人称。
  据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在海南省的109家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中,已有两家公司已进行了重组。
  最新的一例是,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重组琼海万泉河温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方式是债转股——据了解,国泰君安持有万泉河债权共1.033亿元,按评估结果,以每股0.5692元价格转成公司法人股181543668股,且在2003年3月底得到了海南经贸厅股份制企业监管处批准,加上国泰君安从琼海市政府手中受让的4000万股法人股,目前国泰君安持有琼海万泉河2.2亿多股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3年4月11日,琼海万泉河温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5位董事会成员中占有4席,国泰君安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毕援朝当选为琼海万泉河公司董事长。

  毕援朝表示:“万泉河目前主要任务是实现平稳过渡,进而达到健康发展,国泰君安入主后要把公司现有的各类资源整合好,目前公司正集中力量研究制订未来发展规划。”
  另一例重组案是,海航酒店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海南阳光城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海航酒店集团持有阳光城25.61%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
  此外,海南中商旅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中海联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也正在进行重组。
  “重组难度很大。”有关负责人坦承。一方面,多数公司资产质量不佳;另一方面,海南省工业基础薄弱,且企业普遍缺乏信用,难以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
  一份统计数据称,海南省规模以上亏损工业企业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001年亏损个数为166个,占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个数的47.0%,高于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据悉这些企业均难于偿还债务。
  另外,一些大企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也常常由于信用问题引发经济纠纷案件,并且这种状况还呈不断增多趋势。
  2001年9月,海南银行同业公会对逃废银行债务的12家赖账企业进行了曝光。这12家企业涉及银行贷款本息6.05亿元,有的是没钱还债,有的是有钱不还债,甚至借股份制改造、租赁、兼并、破产、拍卖等多种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海南省企业整体缺乏信用的现状,使一些企业对重组非上市公司心存顾虑。例如金轮实业,1999年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朱登山一行就金轮公司的现状、兼并、改造、发展、债转股等事宜进行了考察,但时至今日,公司的重组没有任何进展。
  “海南‘造壳’后遗症在短期内难以治愈。”有分析人士评价说。

周春明/文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