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MBO首牌发给中小国有企业 现行MBO事实上是MBI           ★★★ 【字体:
MBO首牌发给中小国有企业 现行MBO事实上是MBI

作者:佚名     人气:323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MBO(管理层收购)时下是个敏感的词汇,一旦涉及,大部分国企的高管便会避之而言其它。因为,MBO事关国资流失的罪源、事关当事高管的乌纱帽及身家清白,还事关一夜暴富或忽然牢灾的传奇故事
  2005年春节过后的2月17日,张裕A(000869)一纸关于“控股股东国有产权向外国投资者转让的提示”公告,把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张裕)的高管们推上了“借外资掩护实施EMBO(全体员工收购持股)”的风头浪尖。
  之前,2004年12月30日,同样作为食品饮料行业龙头老大之一的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利股份,600887),其高管从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董事郭顺喜、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张显著及证券事务代表李永平等五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正式执行逮捕。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公布的逮捕原因是涉嫌挪用公款罪。
  而围绕伊利股份被挪用公款的去向,早已是2004年资本市场上一件沸沸扬扬的大事,其核心故事是郑俊怀等几位高管涉嫌挪用巨额公款,“曲折”进行MBO的丑闻。
  MBO,这个在2003年3月被财政部叫停的敏感话题,直至今日总是挥之难去。
  事实上,在财政部叫停MBO之前,几乎所有的国企高管层都策划过MBO的方案和规划,财政部的叫停使心火正旺的MBO表面上戛然而止,但实际上一些隐性MBO、类MBO及曲线MBO,改头换面以各种形式和伪装纷纷走上了资本市场的舞台。
  这让国资监管机构国资委及其地方机构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也使其成了MBO政策风向标的探询中心。
  国资委:MBO开牌?
  2005年2月3日,掌管92000亿人民币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CCTV上面对全国观众说:“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问题在管理层收购!”
  农历2004旧岁将辞,新春将至的2005年2月3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作客CCTV“新闻会客厅”时说的一句话,又令举国国企的高管们,对MBO既噤若寒蝉,又翘首欣待。
  李荣融说,他完全反对MBO,反对将管理层和所有者结合到一块。
  但之后的谈话中,他又透露:“现在关于管理层收购(MBO)的草稿已经拟好,不久就会出台,目前我们正在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目的不是产权不流动,而是鼓励流动,只有流动才能把资源配制好。”
  他的讲话是否前后矛盾?还是另有他解?
  以世界发达国家的MBO经验而论,不可否认,通过公平法制的渠道,变经营者为所有者的转制,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质量,促进保值增值,有所裨益者还是居多。
  国外标准意义上MBO,是为了解决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过度分离造成的管理低效,代理成本过高。
  但放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政经环境当中,MBO就变了味道,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虽自2003年MBO关上闸门,禁止操作,但围绕国资公司MBO的诸多政策猜测和隐秘“默契”的地方操作,一直并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隐性MBO、类MBO在许多国资公司已经暗结珠胎多时,只待政令开。
  围绕国企的MBO迷雾,并不能被禁令轻易撩去,也不会被禁令轻易扼死。
  而且MBO的暗流已势不可挡!破闸之前的预谋已汇聚了很大的势能!身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当家人和发言人,国资委无路可退,堵不如疏,然如何疏?
  之前的1月中旬结束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国资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已经制定了一份管理层收购(MBO)的五条标准。

  据参加会议的一位人士向《资本市场》透露,会上,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对起草制定的“规范管理层收购(MBO)”的文件,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严格进行离任审计;二、管理层不得参与收购具体过程;三、要进场交易、公平竞价;四、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借款,也不得用拟收购的企业资产作抵押进行融资或贷款;五、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从改制前净资产中抵扣各种费用。
  另外,对管理层从持股比例上设定上限标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和内容。
  据说,此次会议议题之外还有一个私下聚焦点,那就是2004年12月30日,伊利股份以董事长郑俊怀为首的五高管被正式逮捕事件,该案涉传的挪用企业巨额自有资金曲线进行MBO,被与会者私下认为是该方案制定标准的一个有力依据。
  近日,《资本市场》从接近国资委的一位人士处又获悉,该方案已经过多次的部委联席会议、调研和讨论修改,可能最早4~5月份出台。
  MBO首牌发给中小国企?
  在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国资队伍中,大大小小的国企高管们,显然都渴望得到MBO开禁后的头几张牌,机会代表利益,其相互间争取牌照的博弈,预示着一场风暴将要开始!
  国企高管们的两种心态左右MBO开禁成败的关键:一种是只借MBO套取自身利益,不重改制后的管理和经营建设;另一种是借MBO改制公司法人和治理结构的契机,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保值增值为目的。显然后者应作为MBO开禁试点的首选,其在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自然也就实现了自身利益的博取。
  MBO,一直被公认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通道之一。
  自然,在选择MBO开禁试点对象上,让管理层小心翼翼,惟恐背负罪名。
  而且,现有的国情和政情下,被MBO的国企职工之稳定团结,也是必需考量的一个首要变数。
  2月3日,李荣融明确指出,管理层收购(MBO)不但是现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而且还侵占了原广大国企职工的根本利益,将来可能导致很大社会问题。
  李毅中也在1月中旬的国资委全国办公会议中曾强调,通过管理层收购方式实行改制的国有企业不断增多,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加上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在改制中处于主导地位,导致管理层自买自卖、人为压低国有产权转让价格、违规融资等问题突出,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甚至引发了不稳定问题。而且,管理层收购使所有权和经营权趋于合一,不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
  认识到这点,李荣融也指出,“现在的企业制度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我们这么多年经验证明,所有者跟经营者混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些问题,我有责任,各部委也有责任围绕出现的问题提出办法。”
  他说:“问题最集中在管理层收购。比如我自己想买这个茶杯,这个茶杯又是我自己生产的,当然千方百计把它压价,越低我赚得越多,所以我们反对的是自卖自买,问题全部可以说集中到这一点上。”
  但MBO问题既然已经呈现,并在各地改头换面的公然实施,久拖不决显然有悖国务院对国资委的职能要求,但怎么解决才能方方面面都照顾到?或者方方面面都不影响到?一场平稳,或者说是平静的改革是局内人所需要的。
  显然,制定了MBO游戏规则后,选择MBO对象就至关重要。这关系到MBO新政尝试的成败,也关系到国企产权改革下一步怎么走。
  此情境下,国字头的中小企业被推向MBO的前台,显然是最稳妥、最安全、风险或者说代价最小的砝码。

  在李荣融CCTV讲话谈及MBO政策之前的2004年12月13日,2004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年终总结大会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就明确表示:"要明确大型企业不准搞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也要区别情况,要规范。对于管理层收购,国资委要制定发布专门文件,做到有章可循。"
  由此,我们可以瞻望,也正如市场传言和期待的,各地无甚关乎国计民生的中小国企,应会拔得MBO开禁的头筹。  
    MBO禁令下的新破题者
  百年张裕EMBO过桥术?
  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和敏感的背景下,总有些聪明的企业能突围MBO,创造性的实施MBO新战术。
  本文开篇提及的近日张裕高管“借外资掩护实施EMBO(全体员工收购国有股权)”,其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开了先河,虽然引起传媒上一片哗然不利的嘘声。但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局并未有人站出来做任何澄清和告白。张裕的法人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也出奇的缄默一片。
  也许,张裕的基本面向好和业绩稳中有升,使它抗住了这次股权波动,及证券市场上对它不利的传闻而有可能引发的危机。
  但张裕的EMBO,显然是精心设计的一座桥头堡,使它不至突然跌进MBO的政令禁井。
  对伊利MBO导致的高层集体陷落,有市场人士曾尖锐的评价到,伊利MBO不可怕,可怕的是MBO过程中分配不均,那地雷被引爆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与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分道扬镳的独董俞伯伟,曾向记者一语说破伊利"MBO事变"的内核:"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BO,不是为了管理层的MBO。如果是为了整个管理层因辛苦创业而实施的MBO,我们不反对,但他却只是为了一个人或两个人的MBO。"
  再看张裕,通过聪明的操作EMBO,就避开了分配不均的嫌疑,也就等于避开了可能触爆的MBO地雷。
  所谓EMBO,就是全员收购持股,员工也参与收购本企业的股权,不像MBO仅限于管理层的收购。因此,张裕的高管们避讳了上市公司高管借MBO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法不责众。张裕此次采取的全员持股(EMBO)45%的方式,其中管理层将买进较多的股份,达到对公司的相对控股。摇身一变,百年老酒张裕将正式从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变身为由企业原来的内部人员控股的公司。
    记者据张裕2月17日披露的公告看,改制后烟台市国资委在张裕集团的出资比例将由55%减至12%,其中代表张裕EMBO出资的烟台裕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裕华投资)占45%股权,国外投资者意大利“意利瓦”公司出资人民币4.8亿多元占33%股权,另一家受让剩下的10%国有产权的外国投资者正在商谈中。
  此次改制后,张裕集团由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将变更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对于借助裕华投资公司之壳所实施的EMBO操作,张裕总经理周洪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却表示,张裕的改制过程,企业并没有主动权。言外之意,其改制方案和实施乃是烟台市国资局操刀而为。
  对于职工的持股比例,有张裕内部员工透露,根据规定,公司最高管理层最高可购买1000万至2000万元的股份,以下依次为,处级80万元,副处级50万元,普通职工最多只能购买5万元的股份。另外还规定,员工购买的股份暂时不允许转让。
  2004年4月,张裕曾向内部员工出让股份,但被管理层紧急叫停。据说,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其中高层和中层共持股55%,是绝对控股。这显然令烟台国资局面临尴尬,毕竟国家主管机构还未对MBO禁令松口,而且张裕树大招风。

  2004年7月,张裕采用EMBO模式,即员工"人人有份,绝不落空",改制才得以继续进行。
  张裕EMBO人人有份,是否就避开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呢?
  从张裕的EMBO低价收购,一眼就可看出很多玄机:以评估值遭6折的低价向自己人出让了国有股权。
  根据2月17日公告的转让价格推算,张裕集团的整体股权价值为14.59亿元,这和此前张裕集团挂牌转让国有股权时14.7亿元的公司评估价值相近。然而之前2004年10月29日,烟台市国资局将张裕集团45%的股权转让给裕华投资,只作价人民币约3.9亿元,按照这个价格与意利瓦公司现在的出资相比,裕华投资购买张裕集团国有股份的价格,只相当于现在意利瓦购买的6折。
  据此看,EMBO就是MBO的一个规避政策禁令的变种。
  而且,裕华投资成立于受让张裕集团股权的前一天,出资人为张裕股份公司的46个自然人和两家企业,一个是烟台裕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另一个是中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二者分别占裕华投资注册资本的17.2%和45%。但据一市场人士向记者透露,中诚信托虽然这里扮演了裕华投资大股东的角色,但它的真正要义是受托为张裕EMBO提供过桥融资支持,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投资,至于谁是背后的委托人,记者目前无从查证。
  而裕盛投资又只比裕华投资早成立一天,它由26名自然人股东出资设立,其中,14名张裕集团和张裕股份高级管理人员的出资比例,占到了64%,另外12名中层干部的出资占到了36%,它的第一大股东是张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裕股份公司董事长孙利强,他出资775.68万元;第二大股东是张裕集团副董事长兼张裕股份公司总经理周洪江,他出资711.03万元。
  至此,张裕的EMBO本质与MBO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以上股权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股权还是最终集中到了管理层手中,让职工EMBO只是为了针对MBO禁令的挡箭牌,把职工利益推上前台,只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和争取改制中的优惠,其实还是以EMBO行MBO之实。
  2月18日,《资本市场》记者致电张裕公司董事办,就外界质疑的张裕EMBO是否是管理层“曲线”低价收购国有资产,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回答道:“向自己人转让并没有低价,而是向国外投资者转让溢价了”。
  但据以上的对比分析,他的回答显然不能成立。一谈MBO就风声水起的国企,如今被张裕通过独家EMBO又抢了一个早![
    再审MBO 法理性何在?
     MBO原义
  MBO (Management Buy Outs的缩写)即"管理层收购",是公司管理层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资产进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的一种收购行为。
  一种理论认为,从公司的角度看,MBO是解决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所谓问题的良方。
  持这种观点的人士普遍认为,MBO后,因为管理层持有很大比例的公司股份,并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和利润分享权,企业的利益也就成为管理层的利益,企业成功与否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这种股权结构可以吸引、留住优秀的管理人员。
  而且他们还认为,MBO可以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变股东结构和权力结构,提供合乎企业发展的产权结构,进而通过经济手段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淘汰低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者。
  所以MBO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风行一时,很多企业纷纷效仿。

  自从1997年MBO被引进中国以来,对于那些在政府的背景下,在现行的体制中,创办企业并亲手经营至可观规模的企业家群体来说,MBO成了实现他们“自己当家作主”的最好方式和途径,也正是他们构成管理层收购的源动力。
  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国国企的管理层没有雄厚的自有资金,其收购只能通过融资方式实现,它实际上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
  杠杆收购是利用借债等融资方式所得的资金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取得公司的控制权,进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一种金融工具。
  一般而言,利用杠杆收购来重组目标公司的实施主体,可以是其他公司、合伙人、个人以及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是目标公司内部的管理层。当杠杆收购的实施主体是目标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时,一般意义上的杠杆收购就成了管理层融资收购,即MBO。
  正是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政策需要,MBO被作为一种先进的经验引进了进来,当初它被认为是国企改革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同时也是有效保护企业家人力资源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且认为还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促使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及使投资者获得稳定投资回报的重要投资手段。
  MBO风波
  然而,MBO一引进中国,马上变了味,失了控,成了一部分位高权重的国企管理层,暗箱操作大肆变相贱卖国有资产给自己,化公为私,不但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还严重侵害了国有职工的基本利益。
  于是,2003年3月,MBO被国家财政部叫停。同年同月,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最高机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财政部的相关职权移交给国资委。
  至此,国资委拥有了MBO的绝对话语权!
  据统计显示,截至财政部叫停MBO之时,在16家已经实施MBO的公司当中,MBO收购的价格是相当低的。其中,法人股转让价格往往要在净资产基础上进行折让,而国家股转让价格也只是略高或等于净资产,这只是因为国有资产转让有硬性规定,即必须按照不低于净资产的价格转让,才使国有资产没被更贱卖!
  如今,《资本市场》从多方渠道得到的信息显示,MBO重新登上国企产权改革的舞台,数指可待。是喜是忧?MBO的大环境已经被市场催熟了?还是MBO的潜秘流变,逼迫决策层不得不重新开禁,引导其做公开化交易?
    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和变故让人不得不思考,MBO在中国真是燎原之火吗?
  而且,紧随著名企业MBO传闻的一般就是该企业巨亏事实的暴露。对此,一种说法是管理层故意账面作亏企业,以便于其低价进行MBO收购;另一种说法是,巨亏的那部分资金被管理层挪走,然后变个名目和身份,用这部分资金回来对自己的企业进行MBO收购,以重新注资的方式平账。
  无论基于事件的何种传闻,想必不会都是空穴来风之语吧。
  2004年5月,亚洲最大的味精制造企业河南莲花味精创始人李怀清,被免去双董事长职务,未经记者查实的消息显示,也与其欲MBO有关。
  2004年7月,身在北京开会的长虹电器集团创始人倪润峰被宣布免职,他的去向之谜,被盛传与长虹MBO有关。
  2004年7月31日,郎咸平以“四问海尔”的形式,质疑张瑞敏正进行“曲线MBO”,认为海尔香港借壳上市是为了完成和实现国有股稀释。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又发表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将顾雏军收购系列国有上市公司的方法,称为席卷国家财富的“七大板斧”,仍是变种MBO伎俩。

  以上只是2004年资本市场上与MBO关联紧密的一些大事,其他一些非知名的公司和人物操作的MBO,更是你方登场我又来唱。
  既然国家明令禁止,为何还是波澜汹涌?
  质疑MBO
  当初,我国实施MBO的依据是"国资存量调整"的政治大环境,即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等政策,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明确思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也给了地方政府在处置国有资产上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这也许是MBO总是在地方上掀风作浪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所有MBO者几乎都是以解决所有者缺位为实施借口的依据,是否在法理上站得住脚呢?国有产权的授权代表不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所有者虚位直接导致了法人治理结构"名存实亡",企业管理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之说,是否成立?是否能构成实施MBO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这个命题是否成立?是否一开始就犯了法理上的错误?
  郎咸平,作为对中国MBO的最大异议者,和资本市场最活跃,最有见的、最敢直言的专家,他认为,我国根本没有正确地认识MBO的本质。
  他说,在美国,企业MBO没有问题,因为是全流通的,既然向股东发行了,也可以溢价收回。但目前MBO是好还是坏,国外还没有定论,我们就学过来了,而且学得还走样了。
  他指出,国内MBO并不是国际意义上的MBO。现在国内所谓的MBO是用银行的钱收购国家的资产,这是不对的。中国不能做MBO,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溢价收购在外的股份,即Management Buy Out (MBO),而现在我们变成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成了MBI(Management Buy In )了,而且还自己制订价格。
  他直言:“简单的讲,MBO就是一个掠夺国有资产的最好方法,政府有关单位一定要立法禁止。” “国有企业的问题不在所有人缺位而在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的缺位,我国的MBO事实上是MBI”。
  2004年8月16日下午,郎在其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如是对记者说。
  世事流转,捉摸不定,法理上仍存争议的MBO,看来2005年仍祸福难料?
  郎咸平,中国MBO的最大“破坏者”和最大“建设者”。
《资本市场》   杨光润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