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
|
|||||
MBO是国企改制的桥梁——专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放生 | |||||
作者:佚名 人气:46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向哪里去 因为融了资所以更有效果 《总裁》:我觉得中国的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特殊的MBO,也就是EBO,即员工融资收购。现在,我们开始搞MBO,应该有一些更特殊的意义。 周:它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经营层需要融资收购。 在企业改制进行经营层持股的时候,如果这个企业的资本规模不大,经营者还有可能拿出一定的钱投入,在其中持有一定的股份,但当企业的规模比较大的时候,经营者持有一定的股份就比较困难。那么经营层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持有股份呢? 1、 经营者持股一定要拿钱,不能搞无偿量化,“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上掉的馅饼解决不了体制问题”。经营者不投入就无法承担经营风险,责任主体仍难以到位。 2、 经营者能拿出来的钱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融资。 如果要让经营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就要让他有决策权,同时就要提高经营者的持股的比例,这就需要融资。只有通过经营者融资、负债的方式来加大他对企业的投入量和持股量,让他承担更多的风险。股东和企业的风险才会减少,企业才有长远发展。说到底,我认为中国MBO的意义就在这儿。 拿出金融资产的60-70%来买股权 《总裁》:经营者出多少钱入股合适呢? 周:我认为这不能用简单的数量去核定,因为存在地区、行业和企业收入差异,南方和北方就不同。在南方,让一个总经理拿出几十万来入股可能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工资和年薪就比较高,但如果在北方,恐怕难度就很大。我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咨询经验,得出一个大体的评价指标,也就是经营者所出的现金应该达到他全部金融资产的60-70%,这是个比例问题,而不是量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有1000万,他拿出10万入股,他仍然可能不负责任,因为损失了这10万元,对他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他拿出1000万的60-70%来入股的时候,他就赔不起了,他必须把自己与企业牢牢地拴在一起,同甘同苦。 股转债也是一种很现实的作法 《总裁》:国有企业搞MBO,从股份来源和资金来源上,你有哪些好的方案。 周:目前,MBO资金的来源途径在不断拓展,比如说:可以向私人借钱、通过信托的方式等等,我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一种很现实的作法,就是国有股转成国有股东对企业经营者的债权,即经营者承债持股。股转债有这样几个优点。 一、 解决了股份来源的问题。为了加速国企改制的速度,有必要将国有股转债跟国有股减持结合起来,股转债实际上是更广义的国有股减持的一种方式。 二、 国有股权实现部分变现。股转债之后,国有资产变现,国家安全退出,因为债权人是不承担风险的,这个风险由经营者个人承担,而不是企业。 三、 改制之后,国家实际上增加了收益。中国的国有独资公司,原则上是不分红的,国家是股东,但拿不到分红,那么经营者持股之后,它就改成了一个真正的股份公司,国家可以作为股东来分红。这样,对国家、对企业都有好处。 四、 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问题。经营者一次拿不出钱来,通过股转债,就相当于他拿现金给了政府,只是当时没给,是分期付款。 有人认为,这样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实,股转债也是国有股减持的一种形式,它需要经营者与政府签订一个负债合同,只不过具体付款方式是一次性把钱拿走,还是分期付款的问题,股转债也就是分期付款。 至于转让的价格,对于很多法人股转让的案例,通常是以企业净资产为定价基准的,股转债的定价原理也是以企业净资产为定价基准的。 至于股转债要不要付利息,利息是多少?这很容易通过协商得到解决。 持股比例多少才合适 《总裁》:经营者持股比例达到多少,改制效果才能比较好呢? 周:对于持股比例,我的看法是这要看企业的规模是多大,如果是小企业,那么很容易就可以实现100%股权的转让。但如果是大企业,经营层购买1%的股份,可能也很难。 一、 取决于经营者能拿出多少钱。他自己能出多少钱,他有多大的融资能力以及经营层个人承债的心理底线是多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经营者的持股比例。 二、 取决于政府的产业政策边界,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改制企业所属产业的股权政策是什么。如果产业政策要求这个行业国有股不能低于51%,那经营层的钱再多,持股也不会超过49%。如果产业政策规定国有股底线可以退到30%,经营者就有可能达到70%。也就是说,政府的产业政策的边界是经营者持股的最大极限。 当然,我们希望经营者持股比例大一点好,因为持股越大,风险也越大,责任也越大。 国有股可以转为优先股或部分优先股 《总裁》:我们编辑部在研究MBO的时候,我们认为MBO一般是指经营者和经营层(包括职工持股这一块)持股占到公司总股份的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 周:这个定义在中等规模以下的企业是可以的,但不绝对。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已经实行经营层持股,但比例还没有成为第一大股东。 《总裁》:国有企业改制的时候,如果不是有多个法人股,而是只有一个国有股的情况下,即使经营层持股达到49%,他的产权改革应该说还是没有完成。 周:是这样的。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经营者持更多股份,有时候是经营者融不到更多的钱来控股。但是国有股份太多,确实有时候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干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国有股转成优先股。就是说,国有股股东旱涝保收,收取红利,不管其他。或者可以将国有股的一部分转化为优先股,确立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 MBO也要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总裁》: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经营层要想融到更多的钱来收购更高比例的股份,非常需要吸引外部股东的介入。 周:我认为:1、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由经营者全部收购,就是国家完全退出。2、经营者可以和其他战略投资人一块收购企业。3、我不太赞同完全由企业的内部人持股,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觉得股权最合理的结构就是相对分散,合理集中。MBO也应该吸收不同来源的产权主体,包括国有、外资、民营、法人、经营者、职工、证券基金、产业基金,形成相关利益范围内的持股。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颜六色,各种股东的融合。有些保留一定比例国有股也是必要的。 在这个持股群体里面,谁占的股份比较大好一些呢?第一、经营者群体持股要相对大一点。第二、跟产业关联度大的战略投资人要大一些。比如搞医药,就最好找一个医药产业的投资人进来,这样就会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中国的MBO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制度变革 《总裁》:这样看来,中国的MBO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与国外MBO是不同的了。 周:中国的MBO更多的是制度性的,它是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制度变革的意义。 而国外的MBO,制度意义不是第一位的,他们主要是通过MBO的方式收购、分拆、变现,能够在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是经营的一种手段。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