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MBO 操作 >> 正文 |
|
|||||
过半企业高层低调肯定MBO:MBO不代表国资流失 | |||||
作者:佚名 人气:28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调查显示:虽然约有60%的企业高层对于国资委限制国有企业MBO的决定表示支持,但是依然有54.76%的企业高层认为MBO符合中国国情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解决经营者的短期激励问题上是比较成功的,但在解决经营者选择和经营者长期激励问题上却是不成功的。回溯企业产权改革比较成功的案例,联想与TCL的成功说明,只有通过上市等方式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MBO的激励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式的MBO已经与它当初在欧美企业界所具有功效有些许不同。在国外,MBO的目的是解决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目标和利益的非一致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委托代理成本问题而出现的。但到了中国,MBO却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一种明晰产权的手段,并且在引进之初在上市公司中被神话为取代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有效法宝。 持股比例最适合区间:5%-25% 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谈到MBO时曾说,他只是希望能够和自己一手带大的企业保留一份血脉联系。而2004年从长虹卸任的倪润峰也曾感慨,自己身为长虹的董事长,但其实说的话有时也不算数。对于大部分类似于郑俊怀、倪润峰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家,MBO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不如说是为了能够保留企业的控制权。 究竟掌握多少股权可以让管理层感受到与企业的这份“联系”,此次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高层认为,MBO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最合适区间在5%-25%,而认为持股比例应超过50%的被调查对象仅占14.29%。其实在国外的MBO案例中,买下整个企业的比例一样不到50%。比如被普遍认为是MBO成功案例的TCL集团改制中TCL高层的持股比例约在25%。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所实行MBO的企业中,管理层平均持股比例约为25%。 5%-25%的持股比例范围说明,国内企业实施MBO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持管理层在股权上的相对多数以及对公司的相对控制,MBO的目的并不全部是获得企业所有权。 国有中小企业比较适合搞MBO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MBO。国际上对MBO目标企业设定的条件有:企业具有比较强的且稳定的现金流产生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工作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提高经营利润的潜力空间和能力;企业债务比较低。而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企业高层看来,超过一半的企业高层都认为,目前中国国有非上市中小企业比较适合搞MBO。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情况,目前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5月新调整后确定的标准,对工业企业而言,从业人员在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企业就属于中小型企业。而不久前根据国资委透露的信息显示,总资产在4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可能是下一步MBO工作的重点。 MBO立法亟待出台 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高层认为,国资委行政叫停MBO的做法比较合理,而且有超过80%的企业高层认为国资委对于中小企业MBO提出的五点要求大部分都比较合理,但是仍然有54.76%的企业高层持这样一种观点:MBO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企业高层这种高调回应国资委表态,低调赞同MBO,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一种心态:国有企业以及“红帽子企业”负责人希望借助MBO解开企业产权死结,在明晰企业产权的基础上,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却害怕重蹈郑俊怀等的覆辙,成为MBO的先行者和牺牲者。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将近3/4的企业高层认为,目前在国内企业MBO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来自MBO操作过程不透明,管理层与其他竞购者信息不对称,第二个问题是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自买自卖,导致收购价格过低;而目前比较恶劣的融资环境也是企业高层在进行MBO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管理者持股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纯粹的MBO还不具备法律依据。从学术界的观点来看,中国实施MBO在持股主体、融资、定价以及税收环节存在法律难点。而有关MBO法律的缺失有可能使真正的创业型企业家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进行MBO运作,存在极大的操作风险,而另一方面,也会使一些投机者,钻法律空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将近一半的企业高层认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关立法是目前规范企业MBO的主要途径。 而完善金融市场,是企业高层关注的另一焦点。虽然超过80%的企业高层认为国资委对于中小企业进行MBO提出的五点要求“大部分都比较合理”,但是针对“经营者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也不能用收购企业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这一条,却有64%的企业高层认为不太合理。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完善,无法为企业高层进行MBO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因此,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为MBO的实施开发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也同样是企业高层看来规范国内企业MBO的重要途径。 中国企业家/胡媛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