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经典案例 >> 正文
苹果人事地震内幕:“IBM系”为“微软帮”买单?           ★★★ 【字体:
苹果人事地震内幕:“IBM系”为“微软帮”买单?

作者:高凌云     人气:35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人事地震跟踪报道

  2005年第二季度,iPod全球销量:531.1万台,iPod中国内地月销量:不到1万台

  苹果军团覆没 “IBM系”为“微软帮”买单?

  短短3个月内,苹果中国区总经理这个位置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两易其人(5月24日,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区副总经理李滨取代赵方成为苹果中国区总经理;8月17日,李滨等多名高层被苹果公司除名,原苹果公司香港区总经理康志勇担任中国区总经理。
详情见本报8月20日C1版)。

  对于苹果中国区高层的人事地震,苹果公司只是发表了一个简单的“官方声明”,对事情的原委闭口不谈。云遮雾绕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媒体的密集报道,并没有将真相展示出来,反而使得该事件显得更为复杂。

  尽管苹果公司中国区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其人事变动对中国IT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苹果公司在全球市场风头正劲,其巨大的品牌效应,也带动其中国区的人事变动成为这段时间媒体爆炒的猛料。

  苹果公司发出“封口令”

  然而,对于此次人事变动,苹果公司总部最终将不再发表任何意见,甚至连离职人员统计、离职原因都将不予披露。此外,在苹果中国为此事专门召开的员工大会上,负责此事的团队向所有中国公司员工下达了“不允许就此事透露任何除公司声明外内容”的禁令。记者致电苹果中国公司发言人吴纯,吴小姐只是表示,所有相关的信息都已经在公司的声明中发布,此外拒绝透露更多内容。

  而当事人之一的李滨,前几天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22日,记者再次拨通李滨的手机,李滨没等记者说完采访意图,就匆忙挂机,后来记者发短信给他,他也一直未回复。

  而另一位当事人——此前苹果华南区的负责人韩英建(音),在获知记者的采访意图时,也表示,“根据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现在不方便说话,(现在说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在适当的时候苹果官方会披露此事。”

  派系斗争引发人事地震?

  “由于苹果中国区乃至亚太区的高层团队,被分为‘IBM系’和‘微软帮’两大帮派,复杂的人事关系,使得人事变动引发人事地震。
”一位接近苹果亚太区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2002年11月,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兼董事何忠强成为苹果亚太区副总裁。2003年,原微软华南区总经理赵方被任命为苹果中国区总经理。据了解,赵方加入苹果后,从原微软公司带来了一批人马,分别担任苹果中国区的要职,形成了苹果中国区的“微软帮”。此后,李滨又带领一帮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人进入苹果中国区,形成“IBM系”。

  据苹果的一核心渠道商负责人透露,在“微软帮”主政苹果中国区业务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苹果销售人员联合渠道虚开发票,虚报业绩的事情。“这些事情,在苹果中国区内部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了”。

  “苹果在中国的业绩一

不是特别理想,所以业绩不佳只是此次人事地震的诱因。而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苹果中国区的业绩被大量注水,被苹果高层觉察,引起苹果高层震怒。”上述渠道商负责人表示。“用李滨取代赵方,就是要对赵方动手术的前兆。”

  一位自称是原苹果员工的人在某论坛上留言指出,注水事情主要是发生在赵方主政期间,然而,由于何忠强是赵方的上级,何忠强对此事负有相当责任,也因此下课。由于何忠强此前长期主政IBM大中华区个人电脑业务,属于强势人物,李滨等人原来都是何的下属,关系自然非同一般,因此,何的下台,也促使李滨等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此外,李滨上任后对渠道的调整动作较大,著名IT产品代理商北纬机电随后退出了苹果iPodmini北方区总代理。取代他们的是两家IBM产品的代理商——北京瀚林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朝华科技。

  李滨此前在IBM的工作背景令此举颇受非议。苹果公司不得已,将李滨等“IBM系”一锅端。因此,此次人事地震,事先出局的,反而都是“IBM系”的人。如果此说成立,就意味着“IBM系”为“微软帮”买单。

  对中国市场不重视是根源

  从此间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苹果中国区的人事地震,主要原因是苹果中国区对业绩进行注水。然而,苹果中国区为什么要对业绩进行注水,却有着更为无奈的原因。

  “态度上的轻视是苹果在中国一直没有作为的根本原因。”知名IT评论人士方兴东指出,“苹果总部对于中国内地市场较为轻视,远不如惠普、戴尔、IBM,更不用提微软、英特尔了。”可以佐证的是,在这些年全球知名企业的负责人不断踏入中国的大背景下,惟有桀骜不逊的苹果掌门人乔布斯没来过中国。

  苹果中国给出的解释是,中国的生意做得足够大,乔布斯才会来。“他不是不来中国,美国外的各地市场他都没去,除了日本。”日本是美国以外苹果的第二大市场。

  由于中国市场业务在苹果电脑的全球业务体系中占据的份额微乎其微,因此,要引起乔布斯的关注确实不容易。“苹果中国区也希望获得总部更多的支持,因此,用业绩工程来吸引总部目光就变得极有可能。”苹果某渠道商分析道。

  据知情人士指出,何忠强对“注水事件”心知肚明,不过为了获取总部的关注,对“注水事件”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以致于引火烧身。

  “业绩方面的原因或许是大规模人事变动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总部对于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义和思考。最晚到今年底,苹果总部会对中国公司进行大规模重新部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苹果中国内部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说。

  背景报道

  在华跨国公司进入“事故”高发期

  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老总们从来没有像今年8月这样感到寒气袭人。
与8月初思科公司杜家滨黯然离开已经执掌4年的中国区总裁岗位相比,履新不到3个月的苹果电脑中国区总经理李滨显然更加“不体面”。

br />   苹果是跨国公司在中国遭际的一个缩影。除了市场层面的不幸,更有公司作假等道德问题开始暴露。不同的是,苹果在中国一开始就没有顺利过,而诸多跨国公司的麻烦只是近期才慢慢显现。

  联系到去年4月朗讯包含一把手、二把手在内的4名高管因涉及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被解雇,以及在最近一段时期,跨国公司的产品缺陷却频频曝光——肯德基食品涉嫌含有苏丹红,强生护肤品被疑含矿物油,金百利巧克力的质量检查不合格,立顿速溶茶被指氟化物含量过高,宝洁的SK-Ⅱ化妆品含有特氟龙……大大小小的丑闻令人目不暇接。这些跨国巨头们头上耀眼的光环逐渐在这个东方东道国丧失殆尽。

  跨国公司进入利润洼地

  而这些作假、行贿事件背后则是在华跨国公司在华业绩的下滑的事实,不同于前几年跨国公司攻城掠地高速增长,面对本土企业的反攻,跨国公司亦进入业绩和利润的洼地。

  赛诺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摩托罗拉是国内手机市场份额下滑最快的品牌,6个月内其份额下滑了1.8%,目前为12.5%。其中CDMA方面的市场份额下滑幅度最大,将近9%。而诺基亚公开的数据显示,其2003年在中国的净销售额为20亿欧元,比2002年的28亿欧元下滑了28.6%。

  而另一个电信业巨头思科,在中国市场上的日子一直不算太好。华为、UT斯达康等中国本土企业令其芒刺在背。尤其是在路由器、交换机等领域的低端产品上,思科的市场份额遭到蚕食,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连年下滑。根据分析机构提供的统计数据,在过去两年中,华为的销量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52%和56%,而收益方面公司在去年也达到了5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思科公司的四分之一。

  联想收购IBM意义重大

  90年代初期,IBM、AST甚至康柏一统中国的PC市场,联想、长城等国内主要的PC厂商,却被AST、康柏等品牌的强势打得溃不成军。1995年11月,联想“奔月”电脑诞生,引领了奔腾时代的来临,而彼时,轻视中国用户的国际品牌尚在大肆推销自己的486库存之时,联想突然发动中国PC市场可能将是空前绝后的一场价格风暴,两年之中,连续七次降价,联想将昔日的市场老大AST驱逐出中国市场。坐上中国PC市场头把交椅,从此,再没有让出这个位置。2004年,联想出资12.5亿美元收购PC业的祖鼻——IBM的PC事业部,历史似乎到这里来了一个轮回。

  跨国公司行贿手法起底

  ●免费出国旅游,这是开放初期常用的手法之一。

  ●助学其本人或者亲戚朋友,学校往往是国外某名牌大学。

  ●通过关联交易支付贿金(引入第三方公司,虚拟发包)。

  ●设虚拟职位。将一些高官或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者的相关亲属甚至是司机等,高薪聘请为企业高管。

  ●股权诱惑。外资公司会向公关对象承诺,在未来设立的某个项目公司中,予以相应的股权。  

  ■ 记者观察

  “超国民待遇”宠坏外企?


  除了在中国攫取了垄断下的暴利,跨国公司还要在影响政府政策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膨胀的欲望几近贪婪。

  今年年初,媒体爆出54家跨国公司联名“上书”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延长税收政策优惠期,令外界大为惊讶。事实上,跨国公司非常清楚其在华投资一直是享受优惠税收等各种“超国民待遇”。

  有评论说,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了那么多暴利,还要求中国政府在税收上给予无限期的特惠,实在是贪得无厌。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实行税收优惠,相当于是在作一种现金补贴,对国内企业构成了一种不公平。

  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利用了中国廉价的土地、低廉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但反过来,这些跨国公司还要惺惺作态地表示“关注劳工的权利”。专家指出,跨国公司所谓的社会责任审查,事实上是为了掌握供应商的商业数据,钳制对方,使得供应商几乎无利可图,他们正是损害中国劳工权利的幕后宿敌和帮凶。

  最近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频繁的贸易摩擦还提醒我们,跨国公司敲骨吸髓地利用了中国的资源和各种优惠,占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并以中国作为生产基地辐射全球市场。但是,当中国艰辛的产业工人生产出的低端消费品要进入他们的市场时,代表跨国公司利益的发达国家政府会毫不留情地说“不”。

  两大病症

  过去的高增长掩盖了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在进入利润洼地后,跨国公司旧有的很多积弊和病症开始暴露。

  病症一 傲慢带来歧视性营销

  病症表现:某些厂商只将中国市场作为一个倾销商品的地方,缺乏耐心培育市场,进行歧视性营销。

  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高露洁事件以及SK-Ⅱ化妆品及卡夫转基因食品事件出现时,跨国公司表现往往惊人一致,傲慢坚持不承认。将技术过时、库存甚至次品销往中国,坚持所谓的“全球的定价政策”,完全不考虑是否符合中国消费水平。

  专家会诊:上海君策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屈红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病症根源是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国内享受到的“超国民待遇”。

  目前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政府监管机构的意识、公众消费者的观念和传媒的舆论导向都有极大的提高。

  多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极度重视招商引资的中国官员那里备受尊崇,加上对中国消费者心理的洞悉,洋品牌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危机公关惯性思路:只要政府不表态,一切都会过去。

  比如奶粉碘超标被曝光后,与对待消费者的傲慢姿态相反,雀巢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登门认错”,同时大力展开新闻媒体公关。

  但政府监管部门没有选择沉默,媒体集中的追踪报道也让雀巢感到万分狼狈。

  病症二 贿赂及“黑金”丑闻频繁爆发

  病症表现:不断走马换将,从朗讯事件到张恩照事件,各种贿赂及“黑金”丑闻频繁爆发。

  “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一个极为鲜明的口号。

br />
  在中国市场上,电信、软件行业中的一些跨国公司一度表现得比中国公司还要本地化,因为他们所雇佣的当地员工熟谙本地市场的各种或明或暗的规则,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也表现得非常得心应手。正是因为有跨国公司的背景,它们往往还能享受到中国本地企业所享受不到的某些资源。

  有时候,外企东窗事发后甚至不影响行贿中的主角——相关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有猎头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有个别因各种行贿及公关事件败露而被开除的员工,甚至会被跨国公司争相再次聘用,“因为这是不可多得的本地化人才”。

  专家会诊:广东省社科院黎友焕博士对记者表示,跨国公司不一定在本国一直都是守法经营,违法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如去年美国500强最大公司沃尔玛的“血汗工厂事件”等。

  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追寻目标和市场制度规范化原则的冲突是其基本的原因。我国市场制度的规范化法规跟其本国的法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

  他指出,在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公众隐瞒知情权或者商业贿赂,一般会受到所在国政府的严厉制裁。跨国公司在我国也是市场经营主体之一,不会有特殊性。

  我国的立法机关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规则,对我们的规则不断完善和修改。同时,我们的执法机关应该根据现有规则做好裁判工作,规则是什么就按规定处理。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高凌云

  苹果历任中国区总经理一览

  戴怀宗 1993年~2001年 英籍华人。
现任知名家电企业伊莱克斯中国市场及业务发展总监。曾经在苹果电脑前后服务了13年。戴怀宗在苹果的时候,正是苹果电脑公司处于低谷的阶段(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开始艰苦的重振之路,多年以后苹果才再现生机)。

  曾启柚 2001年~2003年 2004年7月21日担任欧特克(Autodesk)的子公司——数字内容制作、管理和发布工具的先驱——Discreet公司的大中华区总经理。正是在曾启柚担任苹果中国区总经理期间,苹果iPod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

  赵方 2003年8月~2005年5月 此前,赵方先后服务于惠普、IBM和微软公司,2000年~2003年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华南区总经理。赵方在任苹果中国区总经理期间,正是苹果iPod在全球大行其道的时候。由于iPod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市场大红大紫,而在中国市场,iPod表现却乏善可陈。赵方卸任苹果中国区总经理后,调任亚太区渠道总监。

  李滨 2005年5月~8月 李滨曾服务于诺基亚和IBM中国公司,在加入苹果之前是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区副总经理,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前离开IBM,出任苹果电脑公司北亚区渠道总监,继而于5月24日接替赵方,正式升任苹果电脑中国区总经理。

  康志勇 2005年8月 此前,康志勇是苹果公司香港区总经理,还曾是香港促进信息科技教育联盟的成员。

  ■ 资料

  苹果在中国

  A

ple Ⅱ曾经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从1978年到1981年 大量Apple Ⅱ机开始出现在中国市场,曾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和工业控制领域。

  1983年 中国计算机司司长李晔在美国AT&T培训期间,应邀到苹果公司参观访问。但没人接待他,只让他在一间小屋里玩尚在襁袍中的Mac电脑。此后,苹果电脑退出中国市场达八年之久,中国再也看不到苹果电脑的身影了。

  1988年 苹果亚洲总部刚成立,要先发展新加坡、香港市场。此时的中国内地市场,还没有进入苹果的视界。

  苹果大中国区前总裁戴怀宗曾经透露,在1993年底设北京办事处之前,苹果“从来没有自己在中国做生意”,也不知道在中国卖了多少台,也没办法查。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真正的苹果”也就几百台。

  1993年 苹果电脑公司北京办事处成立,标志着苹果电脑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然而,苹果电脑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正是WIntel联盟羽翼渐丰的时候,开放性的兼容PC大行其道,封闭性的苹果Mac越来越走向小众。

  2004年 苹果电脑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5%左右(该年中国PC市场容量为1590万台)。而红得发紫的iPod,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量,与其总销量相比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