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经典案例 >> 正文 |
|
|||||
注定的失败-联想多元化战略剖析 | |||||
作者:佚名 人气:42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一直处于聚光灯下的联想集团最近再次被强烈聚焦-其最近财季的新闻发布同时总结了过去三年经营未达到预定计划的经验,大幅度调整了组织和业务架构,从既往的全面多元化战略收缩,确定了多元化的主攻方向。 根据经验总结,取得多元化战略成功的首要一条就是:你的企业是否准备好从兼并中学习?新惠普总结与康柏合并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新公司吸收了双方的长处,尤其是老惠普的员工也从康柏处学到了东西并且自身作出了调整。因此说,兼并方的企业文化不是去包容对方,而是从对方处相互学习。 试想一下包容的潜台词就会看到,如果想包容对方,就是认为你比对方更好,对方一点也不如你。但是从业界流传的关于汉普被收购后的情况看,恐怕联想人把持的仍然是包容的观点。 多元化的增值:是管理还是其他? 联想自己说过,联想的投资业务,不仅输出资金,还输出管理。联想在IT制造、营销环节的的管理经验能够在管理咨询行业、房地产、还有投融资行业有效运用吗?问题其实很简单,谁都知道隔行如隔山。 那么,联想到底可以输出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的是集团中心如何在集团业务运作增加价值的问题。我们不提“体现价值”,是因为如果通过越俎代庖的方式干预各分支业务来体现集团价值,则集团实际成为了各业务的障碍。 集团增加价值有四个方式,结合联想的现状,联想对不具备共享特性的相关或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管理环节是不应该插手的,比方说,杨元庆满可以不必干预汉普的管理,即便你是主要股东,但对于管理咨询,联想仍然是外行,因此可以通过下面方式发挥作用: * 作为投资者按照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考核汉普; * 或者协调统一的品牌宣传; * 或者共享集团的资源等等; 国际化的起点:欧洲还是其他? 不知道联想选择从欧洲开始国际化的考虑是什么。还是根据多元化的分类,为减少国际化的风险,应该在客户和技术两个方向选择与目前业务尽量相近的区域,比方说,如果新老客户的文化差异较小,或者在国际化市场推广的是应用目前技术的产品。 而欧洲的市场是高度个性化差异化,并且相对保守,尽管都笼罩在一个欧盟的帽子下。比方说,某些国际消费品牌需要在每个欧洲国家设立独立的市场甚至研发部门,以满足不同市场客户的差异需求。所以从欧洲起源的国际化公司很多是多国模式,这种模式的管理成本较高。 而从美国起家的国际化公司一般采取全球化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营成本较低。中国的市场具备一体化的特征,与美国市场近似,因此如果国际化从欧洲开始,未来形成的适合市场的架构将很有可能是运营成本高而结构复杂的多国化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一样有效,只是已经在中国市场习惯了一体化运作模式的联想要学习、消化多国化模式,过程会更长,难度会更大。 联想是否需要多元化? 据说联想多元化的动机之一就是认为联想在大陆市场30%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天花板,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国际化),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多元化)。 看看英特尔、微软在各自细分市场的接近垄断的地位,格兰仕在微波炉市场60%的份额,还有海尔、亚信等等在各自细分市场的垄断地位就知道联想找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其实对比这些市场主导型公司的竞争态势,我们会看到造成联想如此思考的也正是制约联想未来的瓶颈-它的技术研发能力。联想意识到了吗,我的理解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联想目前的人员、架构、理念还无法支撑一个技术领先的企业,“贸工技”读起来容易,实际要从第二个字跳到第三个,中间的距离可不是“字间距”,而是巨大的鸿沟。 联想在现有市场、现有产品、现有客户、现有行业价值链方向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就象国内无数粗放型经营的公司,联想充其量是个巨大的粗放型企业。联想对自己的客户、市场细分了多少?联想的每个市场是否采取的针对性的策略?联想是否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明确的竞争对手和市场份额、利润或者发展目标?作为消费者,我们还没有感觉。 联想正处于多元化的最危险阶段 根据欧洲多年的多元化研究,主导型业务形式(主体业务占到销售额的70~95%)发生经营危险的可能性要比多元化业务形式、甚至单一业务形式高出30%以上。 根据从媒体得到的资料,联想便恰恰处于这种业务格局。这种危险来自目前联想过于谨慎的多元化方式,以及过于强势的高高在上的企业文化。在目前的战略思想和人员架构下,联想的多元化之路注定会非常缓慢,结果注定不会令人满意。 博锐管理在线 ,作者:孙树杰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