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变革管理 >> 正文 |
|
|||||
首创集团:受体制局限的“板块运动” | |||||
作者:佚名 人气:21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如果真的需要现金,首创可以筹到600亿……问题是怎么运用资本。”刘晓光说。 11月底,刘晓光领导的(任总裁)北京市最大的国有公司之一首创集团,获得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一笔近6亿元的资金,这家亚洲最大最神秘的投资基金(管理资金超过千亿美元)决定与首创集团控股的地产公司首创置业(HK2868)共同投资一个高档住宅项目。对这笔融资刘晓光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在他看来,首创在融资方面的能力一向都是非常突出的。 事实上,自首创集团组建以来,刘晓光就开始以资本手腕对这家大型国有公司进行变革。1995年,北京市将政府下属17家分散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工业制造、贸易商业、酒店旅游等领域的经营实体,重组为国有独资的首创集团。之后,首创集团便走上资本快车道,参控股6家中国国内上市公司,2家香港上市公司,拥有除了商业银行之外的几乎全部金融机构,并且与荷兰国际集团(ING)、GIC、霸凌(BARRING)等国际基金长期合作,中国一大批商业银行也视其为关键客户……如今,这家国有公司拥有超过320亿元的资产和超过65亿元的营业收入,问题是它还要持续地变革,这一切将取决于刘晓光如何操纵资本杠杆。 撬动地产 利用资本杠杆,不断撬动新的产业板块,正是刘晓光执掌首创以来的一贯思路。地产业就是一例。 今年9月中下旬,首创置业公布中报后不久,刘晓光就奔赴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地做首创置业的二次路演。此次路演的目的,除了进行新项目的融资之外,也为首创置业股市募资做足准备,结果成功引入了GIC近6亿元的资金。 在刘晓光看来,资本是推动首创置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去年,首创集团将其地产优质资产整合重组为首创置业,随后在今年6月奔赴香港上市。此时的上市时机并不算好。当时,中国日益剧增的地产开发贷款(其中包括违规贷款)和面临过热的地产业,引起了中央银行的警觉,央行的新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紧缩地产信贷,这使许多地产公司面临强大的融资压力,希望赴香港上市解决资本窘境;另一方面,香港地产股日益低靡,包括新世界在内的两家香港地产股甚至从恒生指数出局,香港投资者因此对地产股保持高度警觉。但是,在汇丰投资银行的全力保荐下,香港还是接纳了这个资产超过60亿元,在北京拥有35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的地产公司,最终首创置业获得8倍超额认购,融资近7亿港元,其中GIC认购了9.8%的新股。“我们面临许多压力,但是我们必须上市,因为地产业的根本问题是资本。”刘晓光说。 对刘晓光来说,首创置业的资本杠杆不仅意味着股票市场,更有强大的银行业。首创置业上市后不足一个月,又获得了首钢控股的华夏银行提供的15亿元的授信贷款。首创置业似乎是一个强大的资本吸盘,在接受华夏银行贷款授信之后不久,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向首创集团提供了164亿元的巨额贷款(是该银行年度最大额贷款项目),其中首创置业独得45亿元,并且利率比普通贷款优惠下浮10%。 从上市融资,到银行信贷,再到基金融资,这一系列以“获取资金”为主要目的的资本运作都是发生在中国商业银行紧缩贷款,资本市场排挤地产股的非常时期,首创置业却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但是刘晓光的胃口还要更大。为了有足够强大的资本杠杆撬动庞大的地产板块(刘晓光希望首创置业能够同时运营27个地产项目,简直野心勃勃),上市仅数月的首创置业就紧紧盯住海外基金,这在许多地产公司看来绝对是非常规动作。在证券市场,首创置业选择了GIC基金作为战略伙伴,并且允许其最多可持有首创置业40%的股份。除此之外,首创置业与ING共同发起了中国第一支房地产基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投资伙伴包括东南亚、欧美、香港等地众多跨国投资机构,该基金计划筹集资金超过60亿元,期限为8~10年,这也是全球首家面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金,由ING全资子公司霸菱投资管理。目前,该基金已经与首创置业合作投资了两个大型地产项目。“我希望能够在中国发起自己的地产基金,这让我们的地产业会做得更大。”刘晓光解释说。 “首创置业是国际级别的地产综合营运商,这种营运包括对资本资源的快速兼容能力。” 在分析首创置业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运作时,资深地产策划人、北斗迅朗公司总裁成谦予以了很高的评价。 另一图谋 但是地产仅仅是首创集团纷繁复杂的业务中,被资本杠杆撬动并迅速浮出水面的其中一个板块,首创集团旗下拥有超过170家公司,经营着从金融公司、高速路、地下铁、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到酒店、汽车贸易、连锁超市、网络公司等复杂多元业务。自1995年首创重组成立以来,刘晓光就开始在这堆靠政府之手捏合成的庞大资产中,寻求资本爆破的机会。 1998年,首创收购上市公司广西虎威(000608),将这家亏损的西部水泥制造厂,改变成主业在北京的地产公司,并更名“阳光股份”,意图是塑造地产板块。1999年,首创以资产置换方式收购宁波中百(600857),注入高科技概念,更名为“首创科技”,意图是塑造科技板块。1999年底,首创通过收购前锋股份(600733)的大股东——四川新泰克数字设备公司64%的股权,间接控股前锋股份,随之进行资产重组,确定数字通讯及数码媒体为主业,意图是塑造数码通讯板块。 上述一连串“买壳”的资本运作,短期内小有战绩,其中阳光股份、首创科技的股价在1999年和2000年的升幅均超过200%,但是并没有给首创带来远大前景。目前,阳光股份在首创地产大重组中,其优质资产已经被剥离到首创置业,自此退去首创系重要地产板块之名;首创科技也没能阻挡住首创兵退高科技产业的大势,自2001年起,因高科技产业收效甚微,首创逐渐减持首创科技股份,出让给哈尔滨工业大学下属公司(首创目前保留10%股份),公司因此改名“工大首创”。前锋股份的数码通讯产业仍然难以给首创带来高收益,据公司年报显示,其投资收益一直为负值。 2000年4月,首创告别“买壳制”,开始自创“资本武器”。该年,首创联合北京市四家国有公司,将其旗下京通高速路全部经营性资产、北京新大都饭店部分经营性资产入股,组建“首创股份”(600008)并上市交易,集资3亿元。首创股份一度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业,被投资者看好,首创集团也因此对其倍加珍惜,至今持有该公司72%股份,为绝对大股东。 首创股份的运作成功,在刘晓光看来,是为首创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资本杠杆,利用这个杠杆,首创集团撬起了一个持续盈利的板块——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但是,自2001年起,刘晓光从首创股份的业务中分离出另一个充满诱惑的业务——水务。刘晓光下意识地要迅速将水务分拆出去,并且重新为它寻找资本杠杆,然后迅速撬起水务板块。“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我们发现了它,就得赶紧用资本把它撬起来!”刘晓光说。
言出必果。今年上半年,首创出资1.2亿元,与法国最大的水务公司威望迪公司合资设立首创威水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随后不久,首创又出资超过19亿元,与北京排水集团合资建立京城水务公司,注册资本40.2亿元。而在此之前的2001年,首创就已经收购了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期,次年又投资建立马鞍山首创水务公司。上述公司的业务都集中在中国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我们希望赶紧把水务做得更大,把它拓展到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华东地区,当然还有更多地方。”刘晓光毫不掩饰对水务的热情。 金融之意 当以资本杠杆撬动产业的游戏反复循环后,就需要上一个台阶,新台阶上的游戏自然是资本撬动资本。要玩好这个游戏,首创就需要一个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将为首创建立真正的长久的靠信用融资的强大资本市场。 数年来,刘晓光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金融业的渴望。早在1994年,首创集团诞生以前,刘晓光就已经成功地运作ING北京基金(HK1062)在香港上市(中国第一支上市基金),并且出任董事长,随后该基金自然也被纳入到首创家族之中。2001年,首创又将另一支基金银华基金(184706)在中国上市。自首创集团重组以后,刘晓光几乎是撒网一样地把首创的金融网络迅速铺设完毕,这些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南方、佛山、 第一证券)、证券经纪、保险、基金、信托、担保、期货、资产管理、风险投资、保险经纪和租赁业务。除了商业银行,首创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金融业务。但是这并不排除首创对银行业的浓厚兴趣,刘晓光的公开观点是“条件不成熟”。 2002年年底,首创通过股权划转和增加投资等方式,将集团内证券、担保、投融资顾问等金融资产进行全面整合重组,组建了首创证融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首创集团金融板块的管理公司开始运营。 于是,一度有人揣测刘晓光是否会以首创证融国际投资公司为基础,建立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来管理首创金融资产,并且最终在政策允许下,寻求上市。但是,从刘晓光运作资本杠杆的逻辑分析,首创的金融业眼下的核心角色并不是“产业”,而是“资本工具”,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急于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但是并不排除未来筹建金融控股公司并且上市的长远计划)。刘晓光把这些成堆的“金融工具”打包在一起运作称作是“投资银行体系”,并且一段时间内主要服务于集团资本运营。“我们所有的业务都需要强大的金融资本支持,首创的金融资产满足了集团70%的金融需求,不要孤立地把金融作为一个盈利的产业来看待。”刘晓光说,首创目前的金融资产对集团的利润贡献只占到20%左右,但是它却是协调首创重要产业板块和资本杠杆能够协调运转的最重要的资本工具。 “产业板块、资本杠杆、金融工具是一个三角,它让首创稳固地运转。”刘晓光以此比喻。
轮廓内外 至此,刘晓光超强的资本手腕变革之下的首创集团的轮廓愈显清晰:港市的地产板块首创置业,沪市的基础设施板块首创股份,未来海外上市的首创水务,支撑三大主业资本运作的金融板块首创证融。但是,上述四大板块只是刘氏资本方程的结论之一,并不代表其资本手段对这个庞杂的国有公司变革的最终结论。 摆在刘晓光面前的新题目是,首创集团不可能仅仅靠这个轮廓就可以摆脱轮廓内部和外部的更多的枝节问题。在轮廓内部,这个“巨无霸”还有更多的枝节业务分散在各处,从翠宫饭店、新大都饭店、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天客隆商场、桑普电器、中关村科技园,到许多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还有众多分散在盈利前景并不光明的上市公司之内的股权投资。如何把这些分散在170多家公司之内的复杂业务,重新梳理清楚,并且全部纳入首创的资本系统(或者是刘晓光所说的投资银行体系)之内,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工作。 在轮廓之外,刘晓光甚至还期望能够继续变革首创集团的体制,这直接决定这家国有公司最终的运行机制,无论它是一个庞大的投资控股集团,还是一个庞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它都需要一个国际化的规范的产权机制,不然,首创集团的各个板块仍然只是各自相对孤立地漂移。因此,这个国有公司改革者希望,首创集团在产权问题上有所突破,甚至在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方面有所作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都需要公正的物质保证。”刘晓光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一观点。很显然,倘若轮廓内外的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这位技艺高超的经理人的资本手腕,所能操作的游戏也就约束在“用资本撬动一个又一个的产业板块”的范围之内,而如何把这些板块共同纳入更大的“大陆”,并且用资本撬动这个“大陆”,就超出了游戏的范围。 因此,未来的首创改革决定权也就不完全掌握在刘晓光的手里,而是体制,因为变革的大战略由它说了算,即便是好为人师的毕马威(它曾为首创集团进行战略咨询)也无能为力。 ,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