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综合文库 >> 正文 |
|
|||||
世界名企的“十六字诀”(上) | |||||
作者:佚名 人气:23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中国企业家和外国企业家的大脑,在化学物质成分和结构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更莫说差距了),但为什么与世界名牌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差距又那么大呢?每每想到宝洁每年近200亿元人民币的广告费、英特尔一年的销售收入竟然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微软的市场价值已高达32000亿元人民币(每年仅科研费就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时,我的心就一阵阵的绞痛不已。 这其中一定存在什么问题,一定存在什么大问题,而且问题主要存在在企业家身上(员工及中干的责任是很小的)──存在在企业家的大脑中。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我们追赶世界名牌企业的步伐是怎么也快不起来的。 怎样才能搞清楚呢?似乎有人曾告诉我们说,只要多读读外国人所写的有关著作,这问题就能轻松地搞清楚了。 可是,现在翻译与编著的外国管理经营类的著作,部头越来越大、系列越来越密,简直叫人有些透不过气来了,且莫说忙碌终日的中国企业家没时间读那么多的书,就是教企业经营管理的教授们也感到吃力了,在越读越吃力的日子中,我开始怀疑这里面是否存在一个陷阱──一个有意无意中制造出来的大陷阱。 更催命的是,每一部书或每一系列的书都宣称自己是最新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具决定性的企业竞争高招(是啊,你瞧,企业战略、名牌战略、CIS策划、营销企划、×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公关战略与策略、MBA教程……哪一个命题从表面看来不是与企业生死悠关的呢?),叫诸多企业家读也不是,不读也不是,须知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国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高的啊。 世纪之交的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交战,其实力对比常常使我联想起中国革命史上的井岗山时期(当然任何比拟都不可能是那么准确的),如果这比拟勉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谁来给我们一个决胜当代的“十六字诀”呢? “真理总是朴素的”,经过较长时间的独立思考,我逐渐感到世界名牌企业的竞争高招既不那么神秘,也不那么复杂,概括起来只有十六个字: 一点穷追,外散内聚,以柔克刚,异想天开。 一、一点穷追 世界名牌企业的第一竞争高招是认准一点后像猎豹追逐野鹿一样穷追下去。 先是认准一点: 如英特尔认准了芯片、微软认准了操作软件、诺基亚认准了手机、可口可乐认准了饮料、柯达认准了胶卷、波音认准了飞机、劳斯莱斯认准了超级豪华轿车、瑞士某公司认准了军用小折刀、日本某公司认准了婴儿尿布,等等。最有趣的是日本冈野工业公司,它也只认准了一点,即只做手机、手提电脑锂电池上的密封套,其他什么都不做,居然市场占有率高达100%,年产值高达5亿日元,公司却只有5个人。 一个企业置身商界犹如一个人置身社会,其生命的旅途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是很多的,也是容易走上岐途的,可贵的是世界名牌企业一旦认准了属于自己的一点之后,不仅能抗拒诱惑,而且为了将全部力量集中在这一点上,敢于舍弃其他的一切,最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1990年的诺基亚,因产业领域过宽而濒于破产边缘,后来老总决定只认准一点──只认准手机这一点,将其他产业全部舍弃(包括卖 一个年利润800万美元的制药厂),5年后它便东山再起了。 然后是穷追不舍: 世界名牌企业敢于朝那认准的一个点猛追下去,调动一切手段狂追下去,十年百年不动摇地死追下去,追得死心踏地,追得登峰造极。 如微软20多年疯狂追逐的,不过是一个电脑操作软件而已;松下、索尼、东芝朝着家用电器王国已不倦地追了半个多世纪了;李维牌牛仔裤、可口可乐、万宝路香烟、宝洁系列化妆品、福特汽车、奔驰轿车、IBM电脑等更已被公司创始人和继承人一口气追了百年左右了。 微软,从视窗95追到视窗98、又追到视窗2000,追出了世界首富和庞大的盖茨帝国;英特尔,从286追到586,又追到奔腾1、2、3代,追出了世界电脑芯片市场的无双霸主和令人高山仰止的领袖品牌;就拿穷追婴儿尿布(这绝非高科技产品)的日本×公司来说吧,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使用,使它生产的婴儿尿布在花色、品种、质量上占了绝对优势,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一度高达63%。 (请注意,当世界名牌企业多点出击时,失败者照样大有人在,如飞利浦上大家电、东芝上台式电脑、IBM上复印机、施乐上台式电脑时都败了,一度大规模多元化扩张的克尔斯勒、诺基亚也失败了,它们能一下子为新产品新产业投入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都铩羽而归,这更值得中国企业警惕了。) 以此为镜,中国企业竞争招数的平庸软弱顿时暴露无遗: 我们的很多企业──只有几千万几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太喜欢多点出击了,前有折戟沉戈或遍体鳞伤的巨人(它如果在电脑领域穷追下去该有多好?)、太阳神(它如果穷追下去,成为中国口服液市场的龙头老大有什么不可能呢?);后有爱多闯入群雄林立的彩电领域(为什么不能顺势直杀DVD的老巢?)、长虹拐入“领土早已瓜分完毕的”VCD、空调领域(为什么不敢乘胜挺进数字电视机的王国?)……哦,看看报纸上那些不断成立的新集团公司吧,其注册资金鲜有超过10亿人民币的,却一个个气吞山河、豪情万丈,其涉猎领域同时包括了房地产、餐饮娱乐、高科技、生态农业、影视制作、广告产业、信息咨询等等。 我们的不少企业也太爱中途折返了,进军某一产品或产业领域时,开初不可一世,志在必得,稍遇强悍对手或受到几番挫折便慌忙转进另一领域,一切从头再来,殊不知这一领域也照样是狼烟四起、强手林立的。有的企业,从诞生到死亡的数年间竟转换了几个不同的产业领域,实可称为笑谈。 上述两类企业,在某些偏远的市县,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未能成熟时,在世界名牌企业未能杀到帐前时或许能勉强支撑下去,某些时候还可能创造一派小小的辉煌,但除非出现神话般的奇迹,它们都是没有远大前程的──绝对没有! 二、外散内聚 世界名牌企业的第二竞争高招是外部散得极开,内部聚得极紧。 当一点穷追下去的时候,企业是会越来越大的,大到了一定的时候(请注意,必须是大到了一定的时候)它是应该散开、必须散开的。 一种是原地散开,即企业在原地扩大规模。如丰田,原地扩成了一座世界闻名的汽车城;如硅谷,荟萃了几千家高新科技企业,扩成了世界高新科技之都;如好莱坞,大手招揽着世界一流的影星、导演、编剧等,扩 了世界第一电影名城。 另一种是平行散开,最典型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家乐福、希尔顿饭店等,它们将一处成功的经营模式克隆出千百处来,布满世界各地,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种是立体散开,即以原创企业为内核,然后到处设产品、产业基本相关的分厂或分支机构,如摩托罗拉、惠普、飞利浦、松下、可口可乐等,走的都是这条道路,其业绩也一样令人惊叹。 最后一种是全息散开,即同时横跨很多完全不同的产品与产业领域,什么东西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扩张,不过,这种企业在世界名牌企业中已经像恐龙一样绝迹了。 这几种散法当然一点都不难学,中国企业也很快都学会了(包括已经绝迹的全息散开),但成功的却极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世界名牌企业无论采用哪种散法的散开,也无论散得多开,都只是一种外观、一种表象,它的内部(或内在)其实还是聚合在一起的,通过某种聚合物紧紧聚合在一起的。 那神奇的聚合物是什么呢? 就销往四面八方的产品来说,最重要的聚合物是质量。如宝洁公司31个品牌的产品,质量都是第一流;如可口可乐的产品,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味道都是一致的;如麦当劳的产品,吃遍万家仍吃不出味道上的差别;80年代,日本家电横扫中国家电市场,也正在于它的高质量。质量一散,什么都散了,再好的包装、广告、公关也不过是自我丢丑,再好的售后服务也从根本上于事无补。 就走向千万人心中的品牌(品牌是产品的升华,是产品的高级阶段,其质量关已经过去了)来说,最重要的聚合物是形象。如万宝路的牛仔形象,几十年来何曾散过?力士香皂的国际大明星形象,几十年来何曾散过?米老鼠唐老鸭的系列动画片拍了不知多少,两个小动物那幽默可爱的形象何曾散过?007系列影片中的英雄、美女、豪华加惊险的形象,演员换了几代却何曾散过?无论在什么国家,家乐福商场那价低得惊人的形象又何曾散过?为什么一旦有新的海外品牌进入中国,中国的原有品牌立即就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呢?最主要的压力就来自于这种形象压力。 就不得不开办许多分厂或分支机构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聚合物是管理(现在的提法多为企业文化──它是管理的新境界),中国企业所直接感受的外资企业的厉害,其最厉害的也正在于管理上。如在世界各地开了数万家分店的麦当劳,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简直不可思议;要保证可口可乐、惠普、佳能、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分厂制造的产品与本土一致,仅靠输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输入先进的管理。 (即便曾经显赫一时的世界名牌企业,当它的聚合物出了问题时,也同样会在竞争中败北。如英特尔芯片、松下彩电出了质量偏差时市场照样一片哗然;如号称要在中国开1000家大型连锁店的日本八百伴由于管理上出了问题,结果连本土的公司都宣告破产了。) 与之相比,中国企业与世界名牌的高下立见分晓: 平心而论,中国企业的外散能力是可以的,而且往往比世界名牌企业散得更开、更大、更乱,有的甚至乱成了全息散开,但内聚就差远了,差得太远了,其核心原因在于聚合物太差。 产品质量普遍偏低,有高有低,时高时低,如笔者自己就经常苦于买不到一条高质量的拉链、多用插线板、台灯等日用小商品;我买 商品房住进不久就发现裂缝和渗水;我为儿子买的国产收录机的录音带窗盖不久就坏了;我买的家具和办公家具的锁很快就坏了……报纸上那几乎每天都有的消费者投诉就更不必说了。 品牌形象呢?多数产品没有,少数有的也往往是时有时无、时这时那,谁能说清成龙、周润发、刘德华、刘晓庆、巩俐等大牌明星究竟属于中国哪种品牌的形象?那个头发熬白了的阿香婆如今到哪儿去了? 就管理上来说,我们的许多企业连基础性的管理都不过关,更何谈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的管理水平连不散开都难以维持,它却还在拼命的兼并人家。我亲自策划过的一个企业就是怎样的,仅听老总之言,觉得该企业充满生机,前程远大,但越深入调查我越发感到不可思议,在那种相当初级甚至原始水准的管理下,企业内部已是隐患重重了,老总却整天在外忙着洽谈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一时间我真的是哭笑不得。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