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综合文库 >> 正文
中国企业文化3大误区           ★★★ 【字体:
中国企业文化3大误区

作者:佚名     人气:24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CIS式的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悲哀就是将CIS(corporate identity strategy,即企业形象战略),理解为企业文化,甚至将CIS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文化形式化,让本来就属于企业管理软性因素的企业文化显得更“虚”。

CIS是先于企业文化理论进入中国的一种理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管理理论,而是基于美学基础之上的一种企业形象宣传手法。CIS中包含企业文化的内容并不太多,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导入CIS的企业理念会侧重在企业的宣传方面,就是说CIS的企业理念部分往往做得很漂亮,很激动人心,很有煽动性,但它却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充其量说是企业的对外宣传口号而已。

导致企业文化陷入鼓动人心的CIS陷阱,还有另外的原因。倡导或者说是推动CIS的专业机构,一般是广告公司或策划公司,这些公司的专业性表现在美术和中文方面,形象和策划是其专长。企业有理由相信,这些公司在企业形象塑造和推广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是,企业也不能不考虑到,由一群广告或策划人做出来的所谓企业理念,是否适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因为毕竟形象讲究创意和感性,而管理则要求理性和逻辑。

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往往要投入一笔可观的费用,企业家则是希望能够尽快收回投资。如果通过CIS导入企业文化,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成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在“一举两得”的诱惑下,企业领导尽管明知,这样的企业精神根本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只好默认。但是,企业领导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作秀似的企业文化怎能激励员工?

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理念,虽然是个舶来品,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国有企业垄断时代,企业文化的代名词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直到今天,中国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却依然如旧,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而企业文化的政治思想工作特点浓厚。以致于甚至有人将这点归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提倡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

目前,在提倡政企分开的政策下,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的“第一把手”已经不再是党委书记,而是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者。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企业的党群工作一直与企业文化相联系,企业文化工作自然也就是由党团组织负责。因此,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虽然在名义上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但依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形式主义的最直接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根本不能成其为问题,理由很简单,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生存,企业必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而党团工作却是以政治工作目标为中心,如果一个企业将政治思想工作列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去,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本质内容上就难以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

全盘西化的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固然不可取,但全盘西化也不可为。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能否在中国运用,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一个主要判断标准就是它能否融

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于中国而言,任何管理理论都可以引进,惟独企业文化不可照搬。原因很简单,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就会水土不服。文化的差异已是当今影响跨国公司管理的重要因素,它们的跨文化管理课题中,对于文化融合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尊重当地传统文化,以共同文化管理模式来代替单一的文化管理模式。

因此,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论时,最好遵循“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一味强调西方管理理论的有效性,忽视中国独有的国情与文化,生搬硬套,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制度的框架都有其优劣性,无论是那种管理职能,都是根植于文化之中。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其优秀的管理经验,但却不能够模仿或者抄袭,因为管理无定势,只有将卓越的管理融入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中,发挥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选择与借鉴和民族文化深层结构有互补或一致的内容,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