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金庸:当大侠走下神坛(下)           ★★★ 【字体:
金庸:当大侠走下神坛(下)

作者:黄莺     人气:32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被商业左右的金庸——无奈

  身处于这个商业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又有着这么多可被利用的商业价值,金庸主动或者被动地参加商业活动不在少数,这里仅以其在杭州的一次商业活动为例,一只小麻雀却可看出这位老人的许多心态。

  2003年7月25日午后2时许,气温超过38℃,树叶像被施了定身法一般纹丝不动。杭州武林广场人头攒动,恰似武林大会召开前的情形。

  这里将要进行的是金庸演讲会。为了杂志《金庸茶馆》的创刊,80高龄的金庸特地来杭。演讲会在杭州剧院举行,笔者拿到的票上标价188元。要见大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14∶57,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掌声,往台上一看,西装革履的金庸已经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正忙着脱西装,里面的长袖衬衫,雪白雪白的,还系着领带,可见对此次演讲颇为重视。

  摄影摄像记者的“长枪短炮”早已架好,金庸开始摆姿势,先向左边微微侧脸半分钟,再向右边来个40秒,最后面朝正前方,没有笑容,很矜持。据说,他今天有点累,看来当明星也难。一位金庸迷跳上跳下,想以金庸做背景拍张照片,可惜记者太多,没有“得逞”。

  被拍了7分钟左右,主持人终于宣布演讲开始。他慢吞吞地拿出讲稿,开始讲他爱讲的历史。先说说《资治通鉴》,再讲讲卢梭的《自由和组织》,都是点到为止,不展开。然后开始说他理解的中国,从武王伐纣到齐桓公称霸,再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和刘邦建汉,将他的那番治乱兴亡的道理举例论证了一番。听众很安静,但没有特别兴奋。

  正在想:这样讲一个小时该怎么忍受。15∶22,参与直播的新浪网网友提意见了:演讲太学术了,没有兴趣,希望可以自由提问。

  金老先生慢吞吞地收回讲稿,不大情愿地撇嘴。

  自由提问一开始,就热闹多了。群情激昂,掌声不断,笑声也时不时响起。金庸应付着来自各方的暗器,脸上的汗开始往外冒,主持人递过来毛巾,他费力地擦汗。当大侠,不容易。

  问题大概有40多个,中间当然还穿插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海宁的老友邀请他回去演讲,比如支持本次演讲的啤酒集团领导讲话,权当广告时间了。

  演讲会原计划17点结束,但问题多,不得不推迟几分钟。经历了一番拷问的金庸,终于歇了口气,但马上被要求签名者包围。人群中,他一直笑着,让人想到他对“您都80岁了,还这么飞来飞去,是觉得自己不够有名,还是觉得钱不够多?”这个问题的回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除了这次,还有庐山论剑、云山论剑、入川参加学术论坛等不少商业活动,难怪金庸给人感觉总是飞来飞去。但照他本人的说法,他对商业活动是很不喜欢的,但又“非常被动”。

  被周围人追捧的金庸——清醒

  对金庸的追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专家,一方面是大众。

  专家的追捧

  2003年10月24日,2003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暨金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研讨会在浙江嘉兴举行。

  王国维、徐志摩、丰子恺……嘉兴出了不少才子,当然还有这位金老爷子。西安、大理、桃花岛……国内不少地方都借金老爷子好好地出了一回名,作为金庸故乡的嘉兴,终于盼到了这个研讨会,1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场助阵。

  开幕式上,嘉兴市的主要领导悉数到场。金庸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北大中文系的严家炎等众多知名学者共同撑起场面。浙江省作协、上海金庸研究中心、上海市总工会都发来了贺信。

  研讨会开了四天,但发言普遍锋芒太少,好话太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率先发言。1994年,他率先在国内提出金庸带来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这次他再次认真总结了金庸小说的重要性,最后严肃地表态:自己正在撰写的现代文学史中,会把金庸的小说写进去。接着,有人谈金庸小说中“杨过的反叛形象”,认为这个形象具有重要的人性价值与文化意义。再接着,有人提出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中的经典。研讨会出了一本论文集,看看题目:《侠义、正义与现代化》、《金庸小说的魅力》、《金庸武功描写中的文化内涵》……统统是正面颂扬型。

  开幕式结束到学术研讨开始之间有个空当,不少学者呼啦围过去索要签名——没有批评是正常的。

  研讨会最后一天,据说会重点讨论金庸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情况。众多专家的观点依然大多都是说金庸原著好,改编的作品差。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崔文华:金庸的文学大厦是人类文学想像力的伟大建筑。影视改编浅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哲理内涵。

  马来西亚业余评论家邝万禾:如何制作一部成功的金庸武侠电影?理想的制作人员应该是导演李安,编剧和选角都应该是金庸,武术指导应是袁和平。

  大众的追捧

  《金庸全集》在中国已经销售了上亿套,可见大众对这位大侠的极度认可。而每次金庸出现的场合,都有金迷追星一样跟随着他。当年《射雕英雄传》在浙江桃花岛上拍摄时,一向与外界不太打交道的岛上居民居然也为金庸的到来激动不已,当地一艘渡轮干脆命名“金庸号”。2001年10月,金庸来剧组探班,岛上的居民都停下手中的工作,金庸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那种纯朴的热爱让人惊讶。

  而在杭州金庸的一次演讲活动中,他的故人之子的现场发言更是金庸迷的显著写照。杭州高级中学的老校长崔东伯是金庸的数学老师,他的儿子特地赶到金庸演讲的现场。主持人留时间给他,让他讲几句。他一发言,分贝大得可怕,再加上话筒的扩音,震耳欲聋,如同喊口号一般:“我们都很敬爱金先生!永远热爱他!金庸研究会早就该成立!最好明天就成立!建议金庸先生担任金庸影视剧公司董事长……愿金庸先生健康长寿,活到两百岁!”

  针对各方面的追捧,别看金庸80高龄了,可不糊涂:“我觉得我本人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爱护的地方,大家是爱屋及乌,爱小说及本人了。”而2003年参加完华山论剑,被网友

为“作秀一般表演了几天”的金庸,在被记者问到那次活动时,似乎也不大满意,嘟着嘴巴说:“我本来没让他们封山,他们怕游客看到我会找我签名,一定要封。还有研讨会,我希望听到贾平凹他们批评我的话,结果满场都是好话,听着是很开心,但意义就失去了。我最近活动是太多,很疲倦。大理请我去,因为我是大理的荣誉市民,我就决定不去了。”

  面对经济问题的金庸——精明

  太沉溺于文字的人,一般在经济问题上会比较迟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金庸是个例外。

  他面对经济问题,一直显得非常精明,什么时候该计较,什么时候该大气,他把握得十分到位。

  最明显的例子是2001年金庸中断与三联书店的合作。据三联的编辑透露,当原有协议需要续签时,金庸突然提出要大幅提高版税到18%、每年必须达到一定印数等诸多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三联的承受力。双方几经磋商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只好终止协议,金庸改签广州出版社。而前两年发生的“金庸小说点评本”事件,更让人看出金庸的精于算计。那件事情是这样的:事前,金庸同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小说的“点评本”,由学者冯其庸、严家炎等人担纲点评。然而,该书刚刚问世,金庸却突然收回承诺,提出要状告出版社“侵权”。这很可能是金庸后来仔细考虑一番才做出的决定,他的精明让人惊讶。但当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拍摄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的时候,一向精明的金庸突然之间却变得无比大方——他宣布,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人民币的改编费。对此,央视大喜过望,用黄金制作一个牌匾,里面镶嵌了一元人民币作为礼物赠送金庸,以感谢金大侠的“侠义心肠”。这又是为什么,有人分析说是金庸其实是看到了央视在中国的影响力及地位,这样的高姿态,可以有利于他进一步被内地接纳。

  在几次接触金庸的过程中,记者就金庸的经济事宜做过一些提问,从回答上,你可以看出他的精明。

  最近频繁活动是不是因为刚刚修改好的《射雕》等卖得不好?

  他笑着打起了广告:“没有啊,卖得很好啊。你们想知道我修改了些什么东西吗?去买一本,我的销量会更好。”

  2003年,文新集团正式开《金庸茶馆》,另外开金庸公司,很明显他们要搞大“金庸产业”,我想问一下您对搞大金庸产业有什么设想?您在当中起什么作用?另外一个说白点,最终你能从中分得多少钱?

  金庸(使出太极以柔克刚的功夫):我不太了解“金庸产业”的问题,我知道目前为止他们准备拍摄动画片,动画片除了他们公司之外还有其他地方买断我的动画片版权。文新集团我希望他们能够成功,我的投资也很好,我也没有希望能在这里赚钱,我希望《金庸茶馆》能够办得成功,如果动画片能够赚到钱,如果《金庸茶馆》可以赚钱的话,可以把这个对话的平台长期维持下去就满意了。

  您对钱怎么看?就是您的金钱观。感觉您在捐款时经常是捐书,是不是觉得捐书比捐钱好?

  金庸(笑,一直笑):我怎么看钱,我买股票,投资老是赚钱。在杭州我曾经捐了云松书舍,价值1400万。(旁边人补充说,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的金先生谢绝了浙大给的待遇。)

  有人说,看一个人,至少得用两种眼光,细数

数,为了写出对金庸的真实感受,记者用了五种眼光,但依然觉得没有完全看清楚这个老者。不过,相信比惯常镁光灯下的金庸,要贴近那么一点点。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