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
|
|||||
刘翔:奥运金牌的职业解读 | |||||
作者:武昌 人气:23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刘翔 刘翔:奥运金牌的职业解读 对于亚洲和中国来说,整个雅典奥运会是属于刘翔。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在12秒钟内改变了历史。他不仅以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世界纪录的好成绩获得了金牌,而且创造了一个新世纪:中国人开始步入世界短距离比赛的殿堂。 获奖后的刘翔兴奋地说出落地有声的语言:“亚洲有我、中国有我。”可对其教练孙海平而言,作为运动员,刘翔的职业荣誉是预设的。 这种预设并不缘于孙海平在赛前的一次小测验。在临去奥运会之前,孙海平曾给刘翔做了一个测试,拿了12个栏,总长度增加了6米。刘翔跑下来,孙海平算了算,折合成标准距离,12秒78。 问题的症结在于,从2001年开始,刘翔的训练与比赛都是奔着世界冠军这一目标,而在此前,不要说行动,就是想想都会遭人奚落,直至你羞愧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与成长者一起成长 刘翔称其教练孙海平为“师傅”,一声“师傅”道出了刘翔心中个人情绪。有智者总结:如果刘翔没有乘上孙海平这趟高速成长的列车,刘翔的命运将写满平庸和淡泊。 在几个世纪里,人们一直以“人种”的原因来解释亚洲人在男子短跑项目上的缺席,可孙海平对此却有着极大的怀疑。 任何想当然的理由都会非常有市场,因为想当然的思维水准总是停留在大众的程度上,孙海平想掀开从众思维的房顶。 孙海平的志向令到他成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短跑教练。 理想往往是科学的一次证明。没有科学支持的理想有时会是空想,而另一些则成为妄想。 据《中国新闻周刊》披露:孙海平本是上海体院的一位短跨运动员,退役后改当教练。虽是运动员出身,孙海平和其他教练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凭经验用自己当年训练的老一套带徒弟,而是不断揣摩世界最新的跨栏技术。在田坛浸淫多年的孙海平深深明白,要想使刘翔跨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不能和欧美运动拼力量和体能,必须在现有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上的改进挖掘潜力。 孙海平第一个要弄懂的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肌肉到底长得有什么不同? 总结来总结去,在几乎变成一个解剖学专家之后,孙海平有了结论:“欧洲人肌肉横断面大,比我们厚实,但我们的肌肉弹性大,比他们有韧劲。” 与别的教练相比,孙海平显得特别与众不同。孙海平很少把时间浪费到娱乐上,每天除了训练就是看书,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训练方法,然后就是研究刘翔的技术动作,并按照刘翔的身体特点及世界流行的比赛方式来安排刘翔的训练。 显然,孙海平是不甘于做一个全运会冠军的教练,他的眼光总是盯着世界短跑项目最发达的美国,盯着约翰逊等世界最著名的运动员以及他的教练。 /> 世界级的梦想令到他成了一个“书虫”,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苦力”。许多年来,体育运动员和教练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干体力活的,是没文化的。 在他的寝室里,孙海平的书不仅霸占了两个一人高的书架,还填满了自己床下,并漫延到同事的床下。 孙海平想揭示的只是有肌肉的秘密,他想改变刘翔肌肉的活力,让刘翔的肌肉听自己的话。 孙海平的训练前提不是体力的打拼和拍脑袋想当然,他首先做到的工作是了解到欧洲人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爆发力强,冲击能力好。而刘翔往往就输在起跑线上,爆发力不足引发的起跑弱势让刘翔屡屡吃亏。 孙海平的悟道最终变成了刘翔的训练方案。 为了改善刘翔肌肉能力,孙海平独创了一门动静力结合训练法。在孙海平这里,短跑训练是从不跑开始的。其具体的方法是,在刘翔训练之前,先让他发静力,几个教练在旁边拉刘翔的大腿,让他在静止下用力。几个回合下来,刘翔的肌肉90%以上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再参加训练,肌肉增长就十分均匀。 这种训练方法直接的结果是表面上看起来,刘翔不如欧洲运动员壮实,却肌肉质量却好过他们。 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孙海平创造了许多奇迹。一是刘翔的整个运动生涯没有受过伤;二是刘翔可以连续参加比赛。刘翔每年的比赛次数在国内运动员中是最多的,平均达到了20场,超过了世界优秀运动员每年平均比赛15场的平均数。 可以说,刘翔的成功是孙海平训练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的结果。据媒体报道:孙海平的发展也是从了解国际水平开始的。1999年9月,也就是刘翔进队半年后,孙海平被派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习。那里有两位被称为英雄的著名教练:篮球教练巴比耐特和游泳教练康西尔曼。两人的训练方法给了他很大启发即掌握了科学训练这把钥匙,就能在训练上获得成功。 不久后,孙海平又亲眼目睹了阿兰·约翰逊的训练,并把过程完整地拍摄了下来。回来后,孙海平一遍一遍地研究这些资料。在阿兰·约翰逊身上,孙海平发现了黑人运动员下肢有力的关键原因他们的腿型形如胡萝卜,髋部是对径赛能力贡献最大的部位,堪称其运动的“发动机”。 于是,孙海平潜心设计了几套增强髋部力量的专项练习,并以此为原动力来带动其他部位力量的发展。现在刘翔的几个师兄,每周仅练一次小负荷的杠铃力量,效果却比以往每周两次以上大负荷训练效果都好。 孙海平的训练重点有两方面,即练身体(肌肉)和练技术。人的肌肉纤维就好比橡皮筋,弹性越大,其收缩力就越强,运动起来速度就越快。黑人的速度之所以快,首要原因就是其肌肉纤维比其他人种长。孙海平为改造运动员肌肉系统,达到延长其肌肉纤维的目的,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比方为了训练刘翔的肌肉和技术,教练经常对刘翔进行对抗式训练。如为了强化跨栏能力,刘翔以仰卧姿势,双腿绷直,用力往上抬升,而两个教练则掰住其双腿,用力向下压,节奏由慢到快。这种训练方法,最累的不是运动员而是教练。盛越铭和孙海平都有过肌肉拉伤的经历。 延长肌肉纤维只是打基础,比它更重要的,是提高神经 反应速度。只有神经反应快了,才能指挥肌肉收缩加快。而这也是刘翔训练内容的核心。技术环节着重解决了跨栏步的协调性和过栏动作的快速问题。在这次奥运会决赛中,获得银牌的特拉梅尔就说,刘翔的节奏太好了。通过电视慢镜人们也可发现,刘翔每次过栏,高度都刚好比栏架稍高一点,有两次是擦着栏架过,这样既不会绊倒栏架,也不会在空中耽误过多时间。对这一点,很多国外教练都纷纷称道,认为刘翔关键是赢在技术。 良好的职业素质赢得支持 说到刘翔,教练组的共识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有多乖。 乖是什么?乖的本质含义是职业素养已达到了良好的水平。与其它运动员相比,刘翔严格地按照制度及教练方案来行事,他的自我约束最终让教练们都能全心地接纳他,并无私地为他奉献。 职场本质上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地方,你“听话”,让“管理者”觉得好管,加之职业能力又非常之高,显然,你就会成为明日之星。 其实,像刘翔一样,具有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的人很多,在孙海平手下,就有十来个。 为什么是刘翔能够获得更多的宠爱呢?在职场中,能力往往会被素质所左右。如果把能力比作是一锅好汤的话,素质就是一勺盐了,就是这勺盐让汤有了新的味道。 看看刘翔的可人劲吧。上海市田径队领队金宇峰就曾告诉记者:“从我认识他开始,刘翔就没喝过一口酒,没熬过一次夜,没吃过一次零食。” 刘翔的营养师钱风雷也说:“想脱衣服不能脱,温度变化过快会感冒;吃什么全由我做主,除了我指定的食物,其他的不能动一口;每天睡觉时间雷打不动……” 田径队的副总教练盛越铭也特别佩服刘翔:“做一个运动员,最怕的就是生病,一场病下来,训练全耽误。因为刘翔生活太有规律,所以从来没有生过病。几年下来,训练计划一天没耽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毅力的运动员。” 在训练方面,刘翔也处在一个完全接受的状态,所以,他训练的时间最短,每天不需要两小时,有时一个小时就搞掂。刘翔的高效率来自于他无抗拒的接受,这种接受就是一种悟。 悟性高,是人们对刘翔一致的评价。有的运动员动作不对,教练反复说,反复演练,而刘翔只需要孙海平使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就可以了,所以,刘翔的训练时间就短,也没有受过伤。 说起按摩,大家都认为是件很舒服的事,但一年一年地坚持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按摩要多单调就有多单调。刘翔却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训练,他大部分时间就放在按摩肌肉上,队医室里,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刘翔。他很少娱乐,虽然他也是一个孩子。 “没有自我”却拥有全部认同,这世界就是如此公平。 掌控核心机会 运动员的核心机会是什么?不是训练,而是比赛。 中国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就是因为缺乏大赛的经验,从而导致临场紧张,空耗大量体力,耽误了取得好成绩。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掌控比赛这一核心机会的能力,很幸运的是,20岁不到,刘翔就开始拥有这样 机会。 刘翔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孙海平这一中国短跑项目最优秀教练最优秀的运动员,而孙海平是有能力决定谁参加什么样的比赛的。 当然,要掌控核心机会就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并让自己极力地适应国际规则。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准入证。 与别的教练不同,孙海平是一直和刘翔一起准备着争取这样的机会的。 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趋势就是运动员所面临的比赛越来越多,赛期越来越长,每场比赛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面对如此众多的赛事和漫长的赛期,中国运动员所遵循的那种单周期或双周期的训练安排,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甚至是无法实行的。 许多中国教练没有按照世界的规则办事,这样就把自己的运动员变成了全运会运动员,其运动的价值只能到全运会上得以体现。因为在大多数教练们看来,运动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要用,就得有大量的集中训练,不然就没有本钱。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运动员就出现了所谓的比赛恐惧症。据了解,直到今天,国内大多数田径教练还是把参赛目标定在每年两次的国内赛事上,训练安排也是围绕这两次赛事来进行。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孙海平却主动适应世界田径发展的潮流,对刘翔的训练安排进行了及时的调整,采用多个小周期的安排形式,训练负荷没有大的起伏,训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而且有利于恢复,使刘翔始终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并在必要时能够很快地进入比赛状态。孙海平提出了以赛带练的想法,如今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主动的适应令到刘翔不断地站到世界赛场,而且心态越来越好。最初与世界级选手同台竞技,刘翔紧张万分,成绩自然不理想。在心态上,刘翔甚至还有过追着约翰逊要签名的历史,而现在,约翰逊看到刘翔就紧张。今年3月份,他就对媒体说:“我已感受到这名来自亚洲强劲对手越来越猛烈的压力。” 刘翔的职业可以说是太完美了,作为运动员,他没受过伤,而且还与同龄人一样在22岁时可以拿到大学本科的毕业文凭,更难得的是拿到一枚创世纪的金牌,而这一切对一般人而言是太不容易了,没有牺牲或曰无痛成功的刘翔会让职场人士悟到许多。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