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
|
|||||
索尼式收购--征服美国的3种方式之三 | |||||
作者:许玫 人气:24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曾为好莱坞最大电影公司的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 Inc., MGM)过完80岁生日不到半年,找到了安度晚年的最佳方式:2004年9月13日,它收下了一笔1.5亿美元的定金,最后一家好莱坞独立电影制作公司的尴尬岁月就此结束。 定金来自以索尼公司(Sony Corp.)为首的投资集团,这家日本电子行业的巨人,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便一直努力制作电影和电视节目,以便将其在索尼制造的电器产品上播放。 哥伦比亚,消化不良 索尼收购的第一个大手笔始于1989年9月24日早晨,宣布以34亿美元现金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这是当时日本公司收购美国公司最高的出价。 三天后,哥伦比亚公司同意了收购方案,有着65年历史的哥伦比亚挣脱可口可乐公司(Coca Cola)的束缚,转而投入索尼怀抱。 索尼显然为此花了大价钱,除了34亿现金,还需承担哥伦比亚14亿美元的债务。尽管吞下了诱人的哥伦比亚动作片和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一座2700部影片的资料库、及23000部电视资料库和820座影院,但这并非此次收购的真正意图—— 当时正值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发展的黄金年代,无数标有“日本制造”的精巧产品涌入美国,Watchman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可以放在口袋里的迷你电视和录像带播放机,在日本一上市就成了热门。当时索尼公司刚刚在美国投放Watchman,纽约的上班族可以租借,第二天归还。但如果没有成规模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作为后盾,索尼便无法让消费者掏800美元来购买一台Watchman。因此,通过哥伦比亚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广Watchman成为这笔收购的短期目标。 同时,较长远的战略在于有效分散“硬件”产品的风险,发挥“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效应,将日本无可争议的消费电子的技术优势嫁接到美国“娱乐软件”(即电影和相关程序)上,利用“兰博”、“捉鬼敢死队”等电影形象来推动创新产品,如口袋大小的摄像机和高清晰度电视机。 不过,如此高的代价进入好莱坞,关键还在于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的一个梦想——索尼不再满足于当一家娱乐技术供应商,而是要成为娱乐产品的制造商,从而提升日本文化和国家地位。购买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和资料库将是构筑索尼王国的重要基石。 电影向来是美国人的骄傲,日本公司的插足引起了一片恐惧。尽管盛田昭夫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不是日本入侵,我们不想把日本的管理人员送进哥伦比亚。”但《Newsweek》的调查表明,54%的美国人认为日本经济力量和不公平贸易对美国威胁很大。尤其是担心会失去对文化资产的控制,这时候日本人处处彰显自己反而适得其反。索尼当时的总裁大贺典雄不得不强调说,收购后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凸显日本公司的特点”,他相信,“如果我们将收购的公司保持美国特色,一切事情都会井井有条”,索尼的座右铭就是“全球本土化”。 但是,大贺典雄恐怕没有料到未来的路会这么难走。喂饱投资者之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辉煌日子已不复存在。支付给电影明星的巨额报酬吞噬了《捉鬼敢死队续集》的利润,公司仅从《男欢女爱》的发行上获得了微薄收益。投拍新片和吸引例如麦克尔·道格拉斯等明星的合约令公司的收益日渐减少。 更糟糕的是,在可口可乐控 期间被束住的哥伦比亚仿佛活力不再。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