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经营伦理 >> 正文
管理也是分配要素           ★★★ 【字体:
管理也是分配要素

作者:佚名     人气:26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国有企业因为不符合比较优势而没有自生能力,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这种分析是从要素禀赋结构的角度出发的。基于同样的道理,从管理能力这一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在人力资本方面也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
  经济学界的理论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下,国有企业的绩效来源主要不是产权改革或私有化的结果,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能力及其发挥。换句话说,企业家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核心。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具有非激励难以调度的特征,所以必须给相应的管理能力以相应的报酬,换句话说,必须让管理这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稀缺性资源的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克服由此造成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短边效应”,从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把企业家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的视角是中国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
  实际上,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性资源进行协调并作出明智判断的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视企业家为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方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比一般经营者具有更强的能力。很明显,最后一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企业家能够在相同的要素供给条件下使其产出高于平均产出,这才是企业家通过管理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企业家可以通过发挥管理能力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而言,若相应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一则有可能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二则有可能促成企业家的腐败,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活生生的例子,由此而引起的讨论也经常见诸报端,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企业家没有能够通过管理这一生产要素获得相应的分配,更进一步说,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没有界定清楚。
  我们以上的分析是针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而言的,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很少在激励方面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家已经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管理这一生产要素的分配权。实际上,民营企业家的问题大都出在规范性方面。前一段时间许多媒体出于对《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的理性反应,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但许多人忽视了民营企业家的淘汰机制,这种淘汰机制正是保证企业家市场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古诗所谓“吹尽黄沙始到金”。企业家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属性,也就是说,他在一个阶段是企业家,在另一个阶段却未必是企业家。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从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借鉴许多优秀的东西,让企业家通过管理这一生产要素获得自己应得的份额,才能够从根本解决主体缺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厘清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从而通过对企业家的有效激励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国际金融报   皮建才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