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经营伦理 >> 正文
知识资本的形成与持续           ★★★ 【字体:
知识资本的形成与持续

作者:佚名     人气:25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一、引   言
  虽然早在1967年加尔布雷斯(L.K.Galbraith)就使用了知识资本一词,但知识资本研究潮流的形成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Thomas A.Steward,1991,1994;Leif Edvinsson & Patrick Sullivan,1996;Leif Edvinsson & Malone Michael,1997;Annie Brooking,1996)。我国国内对知识资本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更晚(胡汉辉等,1998;唐绍欣等,1999;袁丽,2000;袁健红,2000)。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上述学者的研究都从属于同一范式,其缺陷也是共同的:第一,把人力资本不加区别地纳入了知识资本的范畴,混淆了企业和居民户这两个不同的主体;第二,对知识资本的定义不够严谨,经常把知识、知识资本、无形资产混为一谈。本文将偏离这一范式,从资源基础论的角度探讨企业的知识资本。
  资源基础论是近20年兴起的企业战略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看作一束异质资源,认为这束异质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租金是企业开发异质资源的超额回报。Grant (1996)、Richardson(1960,1972)等人则认为,知识是这束异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租金的源泉之一。因此,笔者把知识资本定义为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租金的独特知识。这一定义隐含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独特的、不能被其他企业完全仿制的、有经济价值的知识(Barney, 1986、1991),区别了知识和知识资本,也为区分知识资本和无形资产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企业异质资源的开发,即知识的积累过程人手,分析知识资本的生成机理,探讨知识资本获利能力持续的条件。
   二、知识的积累与知识资本的生成
  企业知识的积累是通过员工的吸纳和配置、知识的转移、知识的生产等方式实现的。员工的吸纳和配置、知识的转移增加了知识的可使用规模,提高了知识的配置效率;知识的生产增加了知识的种类。无论哪种方式,在增加企业知识积累的同时都将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或)财力资源,企业都必须在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和权衡,选择最优的知识积累路径。由于企业的知识存量不可直接观察,未来的环境、员工的相互作用具有不确定性,“最优”的知识积累路径即使存在,决策者也只能凭自己的心智去朦朦胧胧地感觉,而不可能把这条路径精确“计算”出来。正是决策者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决定了企业实际选择的知识积累路径是各不相同的,导致了知识资本的生成。
  1.影响企业发现“最优”路径的因素
    (1)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企业的决策质量依赖于获取的相关信息,如员工掌握的知识、拥有的技能、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等,顾客的偏好、习惯及其变化趋势,竞争对手的实力及工作进展等。获取的相关信息越充分,决策者对“最优”路径的感觉就越清晰。然而,企业拥有的信息极少是完全的、对称的:第一,信息的收集成本有可能非常高,以至于通过收集信息获取的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企业常常只能听任不完全信息的存在;第二,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有可能影响到信息源的切身利益,信息源将会有意识地发送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甚至虚假信息,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如应聘者的自我介绍、生产厂商发布的欺骗性广告、竞争者对生产成本的保密等。(2)人的有限理性。生物学上的人是高度复杂的,完全理性仅仅只是一种假设和简化。具有有限认识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决策者时常根据自己的直觉,而不是理性去评判备选方案的优劣,即便各种方案的经济后果是确定的。如中国象棋的残局虽然存在均衡战略,但是除非经过反复的演练和解析,对弈者几乎不可能发现各自的最优策略。有时,决策者的选择还会明显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其他组织成员由于利益的冲突和动机的不一致,将经常采用各种方式影响决策者的情绪,以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方案,如向上级打小报告、溜须拍马等。(3)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企业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将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包括知识在内的不同资源存量,每一决策都受到了先前决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通过改变资源储备对下一步决策产生影响,决策变量和决策绩效的关系往往是含糊不清或者不确定的,决策者既不可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积累知识的最优路径,也不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准确推断不同路径的后果,而仅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发现、比较各种方案。
  2.企业对“最优”路径把握差异的成因  
    尽管任何企业对最优的知识积累路径的感觉都是朦朦胧胧的,但这种朦胧性是有差异的,企业实际选择的路径相对于最优路径的偏离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概括而言,企业在以下两方面拉开了距离:对未来预期的准确性(Barney,1986)和控制能力;对复杂问题理解的透彻程度(Schoemaker,1990)。(1)对未来预期的准确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各条路径的最终绩效是含糊不清的,企业选择路径的依据实际上是决策者的估计,或者说对绩效的预期。一般而言,决策者对绩效预期的准确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决策者的信息、知识差别,也可能来源于他的直觉或运气差别,但他在当时对预期的准确性和他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直觉、运气等优势或劣势是不可能完全清楚的。有的人刚愎自用,过于乐观;有的人谨小慎微,过于悲观。不管怎样,决策者都必须根据他的预期进行决策,其选择过程可看作:先根据自己的预期剔除明显的劣方案,然后在剩下的方案中随机选取。由于预期的偏差,有的人剔除的劣方案中包含较多的优方案,甚至根本不知道怎样剔除;有的剔除的劣方案中仅包含较少的优方案,且能将大部分劣方案剔除出去。这样,预期准确性较高的人在剩下的方案中随机挑选时就有较大的概率选得优方案,准确性较低的人则会以较高的概率选取劣方案。学生在答选择题时,他们的选择就类似于这样一个过程,能够作出准确判断,剔除很多错误答案的学生可得较高的分,仅能剔除少量错误答案的学生就只能得低分了。(2)企业的控制能力。企业旨在积累知识的路径选择是由不同的人作出的一系列相关的决策构成的,上游决策者的预期既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预期,也包括对下游决策者行为的预期。如果可能的话,上游决策者作出选择后,他还将尽力影响下游决策者的选择,促使下游决策者按照上游决策者的预期行动。由于在知识结构、获取的信息等方面存在差异,或者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或者受企业内部权力安排的制约,上游决策者往往不可能完全取代下游决策者选择知识积累的路径,最多只能有限度地影响、控制下游决策者的行为。企业能否从整体上保证上游决策者对下游监控的有效性以及这种监控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关系到知识积累路径的优劣。控制能力强的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更为准确,知识积累的效率更高。由于上游决策者对下游决策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的,是一种间接控制,企业经理层的影响力、号召力、组织才能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这种控制能力。而经理人员或者因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存在差异,或者对各种事情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差异,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组织才能等都是各不相同的。(3)对复杂问题理解的透彻程度。企业在积累知识、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中,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员工可能的态度,而且要考虑市场可能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反应等,具有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对各种问题理解的透彻程度将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竞争优势的形成。由于天赋的差异、后天所受教育和经历的差异等,每个人拥有的企业家才能、具有的远见卓识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对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自身实力理解的透彻程度、对积累知识路径的发现和选择也是有差异的。Shoemaker(1990)认为,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对问题理解的透彻程度的差异随问题复杂性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复杂性很低的问题,大多数人的理解都很透彻,企业间的差距及其决定的获取经济利润的潜能都很小;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各人理解的透彻程度的差距、获取经济利润的潜能将扩大;当问题过于复杂时,人们的理解都会很肤浅,差距反而变得很小(见图1)。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