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经营伦理 >> 正文
2005中央企业公司治理十大关键词           ★★★ 【字体:
2005中央企业公司治理十大关键词

作者:佚名     人气:26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一、董事会制度
    目前,一些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病为:公司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合一,权力高度集中,决策缺乏制衡。
    在2005年里,中央企业会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由独立的、专业的董事组成董事会,使董事会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建立集体决策、个人负责并确保责任可以追究的机制,保证董事会对股东负责。主要措施包括:绝大多数的董事会成员应为外部董事,并且独立董事应控制董事会和关键委员会;独立董事制定有关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业绩标准和薪酬计划,并据此对首席执行官的业绩进行定期评估。建立董事会的自我评价体系,加强董事会运作的有效性,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功能与责任,完善公司的内控机制和监督制衡机制。
    二、党委作用
    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将是2005年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央企将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明确党委的作用。
    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去年底在“中国论坛: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上谈及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时表示,试点银行的改革并不避讳党委的作用。按照建行与中行的改制经验,党委按照党章设立,董事会按照《公司法》设立,党委也要依法办事。中、建两行在党委和董事会成员的人数安排上已经在进行探索。党委委员在董事会中占较低比例,而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占到董事会成员50%以上,且尽量聘请境外有资历的优秀人士。银行业的姿态表明,党委的制度安排将在2005年的央企治理过程中,成为破冰前进的关键。
    三、管理层收购(MBO)
    国资委对MBO的态度历经了从“不宜”到“不准”的阶段,态度逐渐调整和明确。这与2004年的“产权改革大争论”以及后来国资委联合几大部门进行的“全国大检查”的结果直接相关。2005年,MBO依然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2004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年终总结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说:“要明确大型企业不准搞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也要区别情况,要规范。对于管理层收购,国资委要制定发布专门文件,做到有章可循。”
    据了解,2005年国资委要抓紧研究和出台规范管理层收购的有关具体办法。
    四、薪酬改革
    中航油事件主角陈久霖曝出天价年薪2350万元人民币后,央企薪酬制度受到质疑。高层对此的反应是,要防止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过大。现行央企薪酬制度是在2002年制定的,当时确定的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是12∶1。目前国企高管薪酬的总体状况为:内部纵向差距已不小,外部横向差距仍较大。有的企业负责人年收入为员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有的企业效益很好,可高管年收入并不高;有的企业连年亏损,可高管年收入高达百万甚至千万。
    2005年,高层希望借鉴世界知名大公司高管薪酬制度:薪酬数额与结构由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来制定。薪酬包括固定薪金和短期、中期、长期的激励报酬;总体的薪酬数额和结构还要参照高管人员的个人能力评估和市场平均价格。今年,央企会在高管薪酬结构中进行改革,考虑加大股权激励,以确保企业高管对公司尽心尽责。

    五、股权多元化
    “一股独大”是影响国内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2005年,国企在股权多元化上,将通过调整股权结构防止和矫正国有股东的非正常行为,把企业目标集中于经济效益。也就是说,高层希望国有企业不仅要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公司,而且对一般企业国家可以控股,也可以不控股。
    因此,公司化将成为央企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国资委管辖的180余家企业里,大部分是按照《企业法》来注册的,只有20余家实行公司制,10家左右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也就是说,只有10家左右有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高层对国有企业整体改制的要求为: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可能实行整体改制,不再留存续部分;如果暂时不得不留存续部分,要探索将剥离部分与新公司彻底分开的方式,以保证新公司不受存续部分的制约和拖累,能够独立、规范地运作。
    六、独立董事
    在《董事会》杂志主办的“2004年中国董事会排行榜”评选中,独立董事制度及相关问题导致四川长虹、伊利股份等入选“十差董事会”。结果公布后,这两家公司相继曝出重大公司丑闻,使“独董”问题引起高层的再度重视。
    “独董不独”、“花瓶”独董成为中国公司治理的一大诟病。权威机构在对独董进行的一次调查中,有35%的独董表示从未发出独立声音。高比例的独董患“失语症”,一方面与独董的津贴由上市公司发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独董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有关。
    国资委高层要求董事会内部增加独立董事比例,以解决众多上市公司存在的管理层控制的问题,推动公司和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治理。2005年,独立董事制度将进一步在机制上进行完善,“独董”的声音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七、全球招聘制
    近两年来,国资委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球招聘”,但其“全球性”受到质疑。2003年七位成功应聘的高管人员,只有一名有非大陆背景(香港),2004年22名高管中,只有一名有外企工作背景,一名港资企业工作背景。
    不管外界如何质疑,全球招聘仍然是央企探索经营班子招聘体制的重要改革方向,也是改善公司治理和做大做强公司的主要手段。高层也希望通过市场吸引内外优秀人才,然后通过有国际化操作经验的全球专才统率国企在全球竞技场上演好戏。2005年,国企的全球招聘依然令人瞩目。
    八、保护利益相关者
    国企实际上始终在回避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始终没有提出任何正面或反面的意见。这个严重的缺陷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为:市场的法治环境难以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为此,2004年OECD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比1999年版更加强调发挥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2005年,部分央企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这样,机构投资者,例如封闭式投资基金、开放式投资基金、其他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将会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护自己的相关利益。如何体现股东利益,将是2005年中国完善公司治理的议题之一。

    九、信息披露透明化
    2004年中航油、四川长虹、伊利股份等公司丑闻,都与信息披露有关。2005年,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环境与实施机制依然是央企公司治理的重点。构建完善的、可操作的信息披露责任机制,强化上市公司执行层对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责任,包括足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财务欺诈行为将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十、“四大所”
    大规模的海外IPO促使国际上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四大会计事务所迅速为国企所接受。据相关消息,毕马威、普华永道等为了满足中国大型国企的业务需求,分别在2004年年底紧急招聘了数百名员工,有的甚至仅培训一个星期就上岗出差。
    虽然“四大所”的传统领地一直在欧美,但中国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前所未有,“四大所”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动权。大型国企IPO、国有资产重组并购业务、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都是“四大所”热捧的项目。
    为了改变“允许学生自己给自己批卷子”的现象,央企将强化外部审计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会计标准,提高会计标准质量,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因此,德勤、安永、毕马威、普华永道“四大所”,连同中介机构人士和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金融分析师和担保人等等,都将成为2005年央企治理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话语。
来源:《董事会》   李欣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