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组织发展 >> 正文 |
|
|||||
影响2004的八位“管理大师” | |||||
作者:刘柳 人气:36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迈克尔.波特:危险战略等于危险公司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贡献 ★★★★ 在中国媒体和商界的影响力 ★★★★ 2004年6月,名列“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力最大的50位人物”前3名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博士来到中国首次演讲说,一个好的战略,需具备五个条件。 第一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第二应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为客户经营设计的价值链;第三,战略需要清楚的选择和取舍;第四,在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必须能相互促进;第五,一个良好的战略必须有持久性。 “但是,我发现大多数公司实际上没有战略,如果加上五个条件来衡量的话,他们一般没有战略。”波特断定。 而对于中国的企业,波特认为他们对于战略概念有六大错误的认识。第一认为战略就是抱负;第二,把战略看作行动;第三将战略视作权力;第四把战略混淆成远景;第五认为战略就是实验;第六认为战略就是革命性的。 “危险的战略等于危险的公司。”波特一再强调。 波特在上海、北京、深圳的入场券最高达12800元,不过波特在向英国政府咨询如何开展贸易时,在演讲中的结论“英国过去的20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连伦敦的司机都知道。波特的这次中国之行能否解决中国企业在战略上的焦灼,看起来也不容乐观。 杰克.韦尔奇:出场费高过克林顿 国际影响力 ★★★★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贡献 ★★★★ 在中国媒体和商界的影响力 ★★★★ 如果说中国企业家把迈克尔.波特当成战略的北斗星来膜拜,那么对于GE前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则将他视做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万能操盘手。 2004年6月21日,韦尔奇来到中国参加“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高峰论坛”。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一口气向韦尔奇抛出了七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详细到“我们如何把汤姆逊在北美的业务扭亏为盈”?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九问韦尔奇后,依然感到不满足,“我本来准备了14个问题的。” 中国经理人想当韦尔奇,就是希望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领袖,缔造一个基业常青的世界级企业。 然而,与这个素有“全球第一CEO”对话代价不菲。据介绍,企业界人士要参与这次论坛对话,最低将花4800元购买入场券,而要成为钻石VIP贵宾,要付3万元。韦尔奇的出场费超过了克林顿。 不仅如此,郎咸平认为,韦尔奇时代已经终结了。企业不可能再靠着大幅度扩充、大量兼并获得股市的认可。模仿GE的德隆已经倒掉了。即便韦尔奇的观点今天依旧有用,然而移植到中国还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 米尔顿.科特勒:走秀频繁 国际影响力 ★★★★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贡献 ★★★ 在中国媒体和商界的影响力 ★★★ 与迈克尔.波特疏于来到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特勒营销集团的总裁米尔顿.科特勒几乎是个中国通,只要有营销活动存在的地方他就愿意过来发言。
2004年3月,针对美国对中国制造业日益表现出敌意,科特勒建议中国企业首先要在美国建立一个稳定的机构或平台,通过此与美国政策制定者、美国大企业增强沟通。第二,中国企业必须更加深入进入美国主流商业招商引资,加强美中利益联系。第三,中国外币储备必须有一部分兼并收购美国一些有战略价值的技术、品牌和分销资源,通过这种渠道回到美国。 而在2004年7月青岛服装节上,科特勒建议首先中国需要更多的像意大利设计师这样的人才,增强中国在服装设计上的能力。其次,通过收购、合并一家国际品牌来打造国际品牌。 尽管科特勒在众多场合给中国企业直接开良方,然而他的营销管理案例多数来源于发达国家。并且,作为全球营销顾问公司的总裁,他的活动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2004年1月11日,华润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与科特勒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为华润啤酒打造品牌。 科特勒认为,“许多消费者选择啤酒时,先被它的故事吸引,而不是啤酒的味道。”而科特勒能否为华润啤酒在世界上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还有待验证。 郎咸平:面临诉讼危机 国际影响力 ★★★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贡献 ★★★★ 在中国媒体和商界的影响力 ★★★★★ 卷入争论的焦点,对于郎咸平本人和中国媒体来说都司空见惯。然而这一次郎监管可能“玩过头了”。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作了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他表示,他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研究后发现,顾雏军先后收购了科龙、美菱、亚星客车以及ST襄轴等4家公司,号称投资41亿元,但实际只投入3亿多元。期间顾雏军采取了“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等多种手法巧取豪夺。 消息发布后,引起轩然大波。连代表官方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李开发也公开发表文章,列举了郎咸平的七大罪状。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部分主流经济学家和官方反击郎咸平的时候,网络上的评论却一边倒,认为他“是个有良心和责任感的经济学家”。 然而这种抚慰掩饰不了郎咸平的危机。2004年10月初,顾雏军一张诉状将他告上了香港高等法院。愤怒平息后,郎咸平认为自己应抓住机遇,变诉讼为案例教学的课堂。“培养出千百个张、王、李、赵监管,而非孤独的一个‘郎监管’”。 张维迎:与朗咸平针锋相对 国际影响力 ★★ 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贡献 ★★★★ 在中国媒体和商界的影响力 ★★★★★ 在8月9日郎咸平指责格林柯尔之后,8月24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首先,中国必须善待有贡献的民营企业家。第二,只有分给私人经营者,才会出现企业家市场,才会有信托责任。第三,TCL、海尔老总已尽到信托责任。第四,产权改革越快越好。第五,学者要独立于公众情绪。 8月28日上午,在深圳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张维迎再次提出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产权改革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而不是瓜分财富的过程。几个小时后,郎咸平反击张维迎说,经济学家不应当为某一个利益集团说话。
12月13日,在“200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张维迎表示自己20年来一直为企业家说话。 而在2005年1月的“2005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并未到场的郎咸平,遭到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复星集团郭广昌、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集体发难。张维迎在这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