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企业战略 >> 正文 |
|
|||||
平安迁徙 | |||||
作者:佚名 人气:45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平安迁徙
平安金融大厦落址陆家嘴,被视为继几大寿险业务部门和投资管理中心北迁之后,“第二总部”渐成气候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平安正跨出其战略部署的重要一步——
9月16日,黄道吉日。
中午才刚刚以4亿元的巨资签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B1-1、B1-4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傍晚时分,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就匆匆飞往北京;第二天晚上,马明哲又重新出现在静安广场四层的办公室里;第三天的中午,还是在这间办公室里,马明哲和此次“挂帅”负责平安金融大厦——平安拟在B1-1、B1-4地块上兴建的、传言中的“第二总部”——筹建工作的、平安集团分管投资和信托的副总经理徐建军一边吃着麦当劳,一边商议着什么。
“一年当中,马总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呆在上海。”在静安广场,不是每一位员工都了解“大老板”的行踪,但大概的情况,级别稍高的干部还是比较清楚:除了马明哲之外,平安总经理室的其他成员也常年频繁出现在静安广场——总经理室中惟一一位上海人徐建军常年坐镇上海,在静安广场四楼有专用的办公室;同样是在四楼,还专门辟出三间副总经理办公室,供出差到上海的集团各位副总经理共用。一般状态下,三间副总办公室的利用率很高,9月18日当天就有两间在使用中。
在高层轮流“扎堆”上海的背后,是平安整个集团业务中心乃至管理中心的北移。
雏形乍现
“移师北上”,并非一时之说。
2000年11月9日,静安广场正式启用。三个月内,平安寿险的银行保险事业部、团险总部和个险总部的一部分陆续搬到了上海。同一时期,从深圳迁至上海的,还有掌握平安资金运用大权的投资管理中心。“上海是平安寿险的重镇。”平安一位高层认为。2002年1~6月,尽管业务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平安上海寿险保费收入还是达到了44.14亿元,与平安广东全省基本持平(45.28亿元)。
“寿险各主要部门的总部和投资管理中心迁沪,就已经表明平安的业务重心转移到了上海。”如此说法并非没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平安全部保费收入464.57亿元,其中寿险占了86%(产险仅14%)。
北移部门越来越多,高层莅临上海也日渐频繁。在上海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总部北移业务部门、负责代表集团对内对外协调的动议,很快被纳入计划。2001年底,平安上海本部成立,由徐建军兼任总经理,下设人力资源上海分部(目前有11人)、财务上海分部(目前有6人)和上海管理部(目前有8人)。上海管理部一方面承担总办的职能,负责对内协调服务,另一方面作为总公司在上海的代表机构,承担对外联络和公关任务。现在静安广场的1~5层,全为“总部”级部门所占据。“目前的上海本部,基本上就是所谓第二总部的雏形。”平安方面承认。但迄今为止,平安内部还从未明确下文,有要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的说法。
就在寿险主要业务班底几乎全部定居上海、上海本部基本成型的过程中,平安四大业务支柱之一的信托公司也在静悄悄地跟进上海。据了解,目前平安信托的总部仍然放在深圳,但信托公司留在深圳总部的员工仅有区区10多人,在上海的员工倒不止这个数字。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上海本部也即所谓平安“第二总部”的总经理徐建军,数年前曾在上国投担任要职。
或许是因为产险和证券在上海的相对弱势(据平安员工讲,平安证券去年几乎没有什么盈利),与寿险和信托相比,平安产险和平安证券业务重心的转移脚步显得慢了几拍。但这并不意味着,产险和证券的“老巢”,会因此与寿险和信托的根据地一直远隔千山万水。
“两块地加起来共计2.7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陆家嘴地区单体写字楼占地最大的,”只要一谈到刚拿下的地,徐建军就来了精神,“比中银和交行大厦两个加起来的占地面积还要大。”按照平安的计划,平安金融大厦最快会在5年内建成。“估计在平安金融大厦的员工数大约5000~6000名。”平安总公司上海管理部总经理张锦森透露说。而目前在静安广场1~5层办公的员工,不过300余人。
“平安金融大厦建成之后,静安广场留给分公司使用。”张锦森称。建成后的平安金融大厦的“规格”,不仅要远远超过静安广场,甚至连深圳八卦岭的平安集团总部也望尘莫及。除目前静安广场1~5层的部门要入驻外,平安金融大厦是不是已经为产险总部和证券总部的员工预留有足够的空间,尚不得而知。但有消息称,平安正在申请成立信用卡中心(部或公司),目前筹备人员就在静安广场5层办公。可以推测的是,如果信用卡中心(部或公司)获准设立,总部落户平安金融大厦也不是不可能。
深沪之争
土生土长于深圳的平安的北移,于深圳特区、于上海、于平安本身都是一个太过敏感的话题。用一位曾在平安供职多年并曾担任高管的保险界元老的话来说,“当时的深圳造就了今天的平安”。深圳之于平安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干系无从考量,但在原第一大股东工商银行退出、深圳市政府背景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分别以17.84%和16.93%的股份作为第一和第二大股东进驻后,平安的深圳背景色彩已然挥之不去。
平安内部在平安金融大厦的立项问题上是否有过争议,外界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平安北移,不仅仅是公司发展战略层面上的事情,更牵动着地方政府的直接经济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有关对营业税法中纳税地点的解释称:“营业税的纳税地点原则上采取属地征收的方法,纳税人在经营行为发生地缴纳应纳税款。”
1994年7月《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其他各类金融、保险企业的所得税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以独立核算单位为纳税人,由当地国家税务局就地征收管理,并按规定缴入中央金库……”
假如像传言所说,平安将即将挂牌的各产、寿、证、投各子公司业务管理中心挪到上海,甚或干脆将控股子公司注册在上海,随之可能转移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乃至企业所得税就不是一个小数字:2001年保险年鉴表明,平安2000年企业所得税支出达1.31亿元。如果考虑到来沪员工购房、消费等因素,平安战略性北移给上海带来的获益会更大。
“其实到底怎么办,公司并没有特别明确和具体的计划。”平安的一位高层指出,因为静安广场已经满员,“至少在平安金融大厦建成以前,产险总部不太可能搬到上海来”。
伏笔
“其实,两地政府最在意的,并不是税收收入问题。”这位高层认为。
有内部消息称,平安之所以看中上海,与上海庞大的基建项目及规划有密切关系,更与上海未来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相关。而这,也恰恰是两地政府的利益所在。
同其他人寿保险公司一样,保险资金运用对平安而言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在《保险法》修改草案的讨论过程中,各方对保险资金运用问题数次展开激烈辩论,多数意见认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应当适当放开,但目前在“怎么放”和“放多少”问题上仍未有共识。
尽管法律层面上的禁令还将解未解,但平安“瞄上”上海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况且经过八年渗透,平安在上海的人脉关系已经遍布各处。“平安大厦用地绝对物超所值。”平安上下一致声称。用陆家嘴集团董事长康慧军的话来讲,平安金融大厦用地的签约,“打响了浦东第二轮开发的第一炮”。
退一步讲,即使保险资金运用上的法律禁令不解除,有信托子公司在握的平安还是有招可使:前有爱建信托的外环隧道资金信托,后有上国投磁悬浮信托项目,志在上海的平安信托,机不在少。
按照平安的规划,未来不仅要有自己的银行、基金,已经在香港等地开设了分公司或代表处的中国平安,还打算在合适的时候“走出去”。“上海的背景肯定比较好一点。”有平安高层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