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企业战略 >> 正文 |
|
|||||
中国企业管理在西学之路上误区重重(3) | |||||
作者:佚名 人气:17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第二回 当国人走出国门,发现管理科学已发展了不少新的分支,我们的管理人员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培训管理人员被提上日程,从设立管理专业的系、所,到经济管理学院,再到MBA,发展可谓迅速,但却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人才也是要有适应性的…… 照猫画虎型 披着“洋皮”的MBA 在西方发达国家,MBA教育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专业和教育模式,是伴随着西方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大量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所培养出来的MBA学员对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MBA教育起步很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的MBA教育,从1991年首次试点算起,已经走过14年的发展历程。MBA培养院校从当初的9所发展为2003年的87所。十多年来,MBA教育确实是对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凡是有MBA毕业生治理的公司的竞争力很明显比没有MBA毕业生的竞争力要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MBA就是非常强。MBA们败走麦城的消息同样不绝于耳,还有很多MBA觉得在国内企业无用武之地。中国的MBA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据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统计,一段时期内,中山大学中文系和数学系毕业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比“专门培养高层管理人才”的管理学院高出50%,管理学院只是在中层管理者上胜出30%。也难怪人们会怀疑MBA的质量。 案例、教师、学生是MBA教学的要素,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这几个方面,确实有点不尽如人意。 课程、案例洋味十足 本土化是个让中国MBA最尴尬的问题。 目前我国MBA教育的状况是:从教材、案例、课程设置到学时设置,都照搬照抄西方的形式。学生接受的教育与中国的国情有较大差距,从而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从中外高校MBA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我国著名高校的MBA课程设置与国外著名院校的课程设置几乎完全相同,几乎全部内容是西方理论和西方企业经验介绍,尽管对当前我国经济、企业管理有少量介绍,但不成体系,而且使用的教材也是国外教材的翻版,国外教材是来源于外国的企业实践,存在着不尽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MBA培养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的状况是案例缺乏,特别是反映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案例较少,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如大多是出自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案例库,就连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进程都几乎如出一辙。
工商管理专业因讲授实战经验,培养企业管理和决策的实战人才而著称,是所谓CEO的摇篮。一般而言,在国外,MBA专业是为实战而设置,毕业的学生将直接投入企业管理、商战的一线,因此国外MBA专业十分注重讨论和实践课的设置。在哈佛、伦敦商学院的MBA课程中,实践和讨论的学时占去了整个学时的六成,即使是理论教学课也安排了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然而我国该专业教育对于国外专业教学的重实证、重实践的精髓却置之不理,除了沿袭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外,几乎不安排或很少组织学生实习和实践,或是实践走过场。 由于课程设置上的照搬照抄,使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全部是国外的理论和案例,与国内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完全脱节,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和实战操作的本领,充其量只能是纸上谈兵的马谡。这种教育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直接导致了热门专业难分配,学生埋怨社会,企业又难觅人才的尴尬局面,其后果是企业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具有本国特色的管理理论难以产生或无法指导实践。 教学方式还是“土方” 国内MBA的老师们能胜任教学吗?这是人们怀疑MBA质量时通常会提出的问题。国外的MBA教学老师,许多都是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有大量的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很多美国商学院的院长都是著名大公司的退休首席执行官,很多教师也是知名的企业领导者或咨询人,他们熟知MBA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又有实践经验。但我国MBA师资很多是从传统管理专业转过来的,是专门从事理论教学的,对MBA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还不是完全掌握。许多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很浓厚的传统教学的做法,重理论轻分析,并不熟悉案例教学的特点和方式,真正的案例教学内容较少,很少有大的案例,缺少对案例的引导和深入分析,也缺少总结部分,有的甚至把举例当成是案例,教学效果不好。这就使案例教学不系统、不全面,发挥不了案例教学本应该在MBA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方华教授认为,我们的师资力量,本来就是科学硕士的教授转过来的,所以他们在理念上、方法上以及所有的行为准则上同MBA的培养目标还是有距离的。因此,当老师的能力没有达到很好水平的时候,那么学生的MBA能力始终有所缺陷。 学生还习惯标准答案 西方的MBA学生很习惯于发散地思考、理念地碰撞,他们很习惯于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自己去找答案,而我们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能够给一个标准答案。 另外,由于我国MBA专业的设置存在严重的一窝蜂现象,很多高校在没有师资条件的情况下仓促招生上马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如上所述,在照搬照抄的过程中只重教学形式,不讲求本质的学习,这样做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是受了利益的驱使,看中了该专业高昂的收费及其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学校只为收费而不重教学质量。那么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学生恐怕也是乐得混张文凭了事,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严谨治学没有了市场,浮躁的学风四处蔓延,最终导致教育的危机。
东西方理念强烈碰撞 王方华教授认为,MBA是一个西方的舶来品,它的根在西方,它是西方人理念的产物,到东方来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理念上的碰撞。西方的很多理念是线性的、理性的,强调客观地、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东方则更多的是平衡的、系统的、用柔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因此,以西方理论为基础的MBA教学与以东方理念思考问题的人就发生了不可避免的错位和碰撞。 相对于其他专业,MBA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案例教学;强调教学的师生互动;强调老师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强调教学和企业实践的互动;更强调对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迎合。MBA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能够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能够使得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它自己的位置,把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变成合理的,总之,核心就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而中国的MBA教育忽略了两个前提:一是中国MBA培养的是为中国企业服务的管理人才,既不是为美国企业培养,也不是到美国去工作;二是它需要学员学会与将来所工作的环境相适应的实战与创造能力,不是仅仅为了让我们知道美国人如何干,而是要他们知道中国人该如何干,如何去创造,如何搞经营。恰恰正是由于忽略了这两个前提,于是就直接导致我们犯了两个看似矛盾的错误,即一方面完全照搬国外大学的教学内容,教材和案例全是原版翻译;另一方面又抛开了这种教育所特有的实践和启发的教学模式,流于中国理论上“灌输-记忆-理解”的传统教育方式。不要说在中国国内培养的人才难以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上有出色表现,就包括从国外回来的MBA学生,多数企业使用后也唏嘘不已,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里是中国。 一位咨询业人士认为,中国将MBA引进到中国时就不伦不类,如果把MBA视做一种产品,看一下生产过程,首先是原材料,中国的原材料非常差,层次非常低,而西方是经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有了一定管理学术基础,不同的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国的施教者对MBA的认识就不够,教学方式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没什么不一样,可以说无证上岗。最后就是产品,有了非常差的原材料和无证上岗的加工者,再加上落后拘束的加工过程,那生产出的产品毫无疑问是不合格产品。 也许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如果MBA这一西方舶来品,到东方发生错位和碰撞后不能早日与东方文化、国情相融合,我们真的要为中国培养的管理人才捏把汗了。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