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H R 资料 >> 正文 |
|
|||||
用友:软件以人为魂 | |||||
作者:汪向勇 人气:23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管理程序员 个性突出的软件人才 用友人力资源经理郭延生认为,软件人才的特点非常突出,“软件人才可以说是所有企业中最难管理的人才。以前的管理主要是管人理事,而现在则应倾向于管事理人,管理的观念必须变革。”软件人才个性化需求比其他人才要突出,而在软件企业中,聚集了大量性格各异的软件人才,如何理好人,管好业务,就成为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课题。因为软件本身的创造过程常常就是个性化发挥的一个过程,一个灵感,就可能使一项困扰多时的难题得以解决,这种灵感靠强制是很难压出来的。但是,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个性去工作,又会使任务出现偏差。 软件人才需要弹性 用友目前正在探索软件开发人员弹性工作制方案,目的是适应软件开发人员特殊化工作状态,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并争取年内或明年初开始推行。同时,用友公司在整体办公环境和企业整个文化氛围建设方面,也尽可能适应软件企业的特点,显得开放、宽松,没有像流水线一样有很多的监督和特别严格的督导,更多的是探讨、合作、引导,也没有特别的着装要求。 攻坚和大面积进攻的程序员 记者:我感觉现在程序员有两种,一种就是程序游击队员,他们可能编程工具很熟,能力很强,把编码编得很简洁,很怪诞,自己很高效,但是他一直没有一个正规的项目的概念,零零散散地编一些东西,也没有做一个大的软件,象这样的人社会上很多;还有一类,可能他很扎实,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编程序不一定很快,但是很规范。他的系统分析、模块设计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程序员的方式,那你觉得这样的两类人才,软件企业更倾向于需要什么样的一类呢? 郭延生:这个问题以我个人的真实想法来看,我更倾向于后一种,你刚才谈到的比较规范的那种。虽然说他可能灵活性比前一种比要弱一些,但是现在的软件工程是团队合作,不是个人英雄时代了,更需要按照一个规范去做,我要求做到这种程度,你就做到这种程度。当然团队时代并不代表说程序员一定就不需要灵气,不需要一种创新,我倾向于后一种,但是并不完全杜绝前一种,目前软件企业有时候也需要前一种人。但是从比例来讲,我更倾向后面那种程序员占90%,前面那种占10%。 记:前面那些人起到一个攻坚的作用。 郭延生:对,攻坚的作用,有时候确实是需要一些程序技巧。大部分人需要踏踏实实地把一个工程的东西做好,因为是工程的东西,他是添砖的,他是加瓦的,他是和水泥的,每一个人都想用自己的创新方法楼就可能塌了。 管理软件人才需要目标 要想管理好软件人才,用友人力资源部经理郭延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目标,然后通过这个目标来分解出具体的任务,用任务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成就感。任务实现以后,给员工一个认可,包括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能还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的设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就是怎样让他融入到用友这种文化,真正被用友的文化所接纳,让他觉得他的发展跟用友的发展是一致的。如果没有这种一致的感受在里面,软件人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 软件人才的职业生涯 软件人才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软件人员终其一生写程序是不可能的。软件人才的发展之路,从技术上来讲,可能是程序员、设计员、应用人员或叫某一个软件领域的专家,还有可能向经理层发展,创业层去发展。一个软件人才绝对不能把自己长期定位于一个程序员。现在如果在编程序,过一段时间要试着去研究程序之间的关系,能够使自己设计程序,然后告诉别人怎么编程序。往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就是掌握整个应用模型如何设计,技术方案怎么实现,成为软件技术专家。 写程序的最佳年龄 现在写程序的人里面,30岁以上的已经在逐渐减少,而35岁以上的则屈指可数,如果有人在35岁以后还能够写程序的话,大家都认为已经是奇迹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总体现实趋势是这样,大部分程序员的黄金岁月是在24~28岁。刚毕业的程序员可能没有经验,而到了28、29岁以后,他自己已经感觉应该做比编程序更重要的事情,否则就觉得没意思。程序员往往会自己感觉最好的编程时期就那么几年,就好像程序员也成了吃青春饭的,这是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发展缓慢以及人才结构格局不合理所带来的结果,如果不能迅速改变,这种结果会成为中国程序员的悲哀,因为这种印象会使软件人才心中产生一层心理暗影。 记:程序员内心是否有一种时间的恐惧? 郭:可能会有,所以程序员变动性更强,因为在这个领域他觉得做一段时间,还让他做重复的东西,没有做到设计层的工作,他就感觉好象要被淘汰一样,自己觉得很恐惧。记得98,99年,各种计算机的刊物,媒体,网上内容,从各种渠道给人的信息对程序员的工作评价特别低,所以大家有这种感觉,希望自己有一个提升,这种提升,我个人感觉向程序设计方向发展更好一些,当然程序员可以做职业经理人,如果你可以转型,还可以做软件应用领域的专家。 记:在这样一种恐惧心态下,具体到程序设计的领域,会不会导致中国的软件人才始终不能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结构,出现哪一块特别薄弱的情况?这是否也是中国软件业不如美国发达的原因? 郭:这方面我没有特别去研究,但是我觉得这种局面的改变还是有可能的。哪块最薄弱?对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最薄弱的是软件整体设计,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一个产品的质量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比如说楼的质量怎么样,首先是设计出来的,设计得不好,施工再好,它一样会塌掉,设计得非常好,施工不好,他可能也会出问题,但相对来讲,只要是施工基本到位的话,楼一般不会倒。就中国目前情况来讲,软件整体设计能力是最弱的一个环节,最优秀的地方就是程序员,就是我们的软件人才。有人说如果美国的华人程序员全走了,可能美国软件业就塌掉了。中国的程序员在美国都占很核心的角色。但是为什么中国程序员在中国就编不出特别像样的软件呢?中国的程序员看了印度人编的程序,觉得那是一堆垃圾,但是人家软件业做得很好,为什么?就是印度软件整体设计比较好,我们这方面往往就是设计不到位。当然这里所说的设计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如产品定位、主体思路、公共规则、数据关系、接口约定等等。 没有人能够百分百控制进度 软件进度的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现在 件越来越大了,仅凭工程量一两个人就无法实现,据说微软一个Windows2000就用了5000人来开发。如果半年就要升级一次产品的话,对开发速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用友目前做不到100%按计划发布一个全新的软件,从实际的角度来讲,微软也做不到。对中国软件企业来讲,目前的软件进度控制仍然是一个课题,可以说是尚未攻克的一个难题。接触软件企业,感受更多的是他们总有遗憾。微软也有遗憾,补丁也补不了的遗憾。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