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H R 资料 >> 正文
人才感言           ★★★ 【字体:
人才感言

作者:佚名     人气:31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我已经不止一次踏进人才市场的大门,感觉一次比一次沉重,握在手中的大专文凭,从先前的优越感,慢慢变成一种压力。而这种压力,不是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也不是在竞争中体会到的,而是从拥挤的人流中,从泛人才论中感觉到的。

《羊城晚报》2000年底连续大批刊登北大、清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之优秀毕业生求聘广告,方便企业招贤纳才,让人感叹鸾鸟凤凰入南方兮。广州某人才市场高级人才招聘专场,明确贴出标语亮起红灯:大专学历不得入场。而场场爆满、拥挤不堪的人才市场里,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的人多,更是“人才挤挤”的压力,明明看到招聘单位的职位适合自己,因竞争的对手多到无法挤到主考官面前一试,只好“望人兴叹”,放弃竞争权。

于是,我想叩问:是不是满场都是人才?是不是大学毕业就是人才?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一定是人才?是不是学历越高越是人才?是不是职位越高越是人才?  

说到人才,就想起一个“混”字。有人在外发达了,做高阶主管了,深得老板赏识了,便叫某某混得不错,是混水摸鱼,还是投机取巧,这里一个“混”字,境界全出。大学里有些学生不思学业,逢考试就作弊,读了几年书,“混”了一张文凭;而所谓发达的人,不是有真才实学,也不是爱业敬业,而是善于拍马,吹嘘投机之流,因为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良莠难辨,所以这类人大有市场,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标榜自己能干,倒处叽哩呱啦,指手划脚,他们的手下不知要制造多少“病梅”。

同样一件工作,尤其是非科研性工作,似乎大家都能干。有些人做十年八年,也许达到的极限只能打七十分,但如果换一个没有经验,但素质好,可塑性强的人来做,也许他(她)能在很短的训练后,就能掌握工作内容,并能达到八十分九十分。可是人们往往没有给他(她)机会,人们只认定经验,认定学历。这种经验之谈,阻碍了试用新人,挖掘人才。最后的结果是企业人才老化,观念老化,管理老化,各项功能褪化,必然被竞争所淘汰。

我觉得很困惑。

几百年前,龚自珍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几百年后,人们仍在呼唤。

常常听到有人说某某大学毕业还不如某某中专毕业,某某研究生还不如某某本科生等等。虽然这只是个别例子,但说明了人才的不拘一格,人才的良莠不齐。所谓家家庵堂有烂菩萨,大学招生有地域的差别,求学的过程有个性的差异,注定有蹩足的大学生,也有蹩足的名牌大学生。以学历界定人才或作选人标准,好比以身高论摘果子,矮一点的人,如果弹跳力好得多,也许比身高者能摘更高的果。

人才不是学历,也不是资历。人才是相对的,尺度是横向的,不应该是纵向的,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遛遛,才知道谁是真正的人才。

法国作家王尔德说: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再用的就是蠢才。这不仅是写作人才的定义,而且适合一切人才的定义。根据王尔德的说法,我们这样界定企业中的人才:创新工作谓之天才,胜任工作谓之人才,应付工作谓之庸才,不能应付的谓之蠢材。

人才重在“创新”,终于“停滞”,没有终生的永远的人才。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