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人力资源 >> H R 资料 >> 正文 |
|
|||||
用科学发展观提升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素质 | |||||
作者:佚名 人气:24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用哲学理念创造中外企业文化最佳结合点专题。一企业家有什么样的精神和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这在总经理陈扬菊领导的清溢公司得到充分验证。清溢公司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外资企业,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与陈扬菊的精神素质密不可分。究竟什么才是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素质,陈扬菊用哲学发展观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展示了其内核。 学习:以发展思维提升自身素质 陈扬菊是学习文化型的企业家,他具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和文化意识。在博览群书中尤其酷爱哲学,哲学对他来说已经融入生命之中。这与他独特的经历有关。57岁的他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行团政委、国企的领导干部、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总。从军管、党管、经管到科管,经历过不同角色大跨度的转换,但无论身肩何职,他都没有放弃对哲学理论的学习与探讨。他善于学习分析国内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案例和哲学的关系,总在寻找管理背后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书籍中,在到卢浮宫、汉堡码头、富士山下工厂去参观学习中,他发现无论是在军事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无论外国还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观无处不在。在学习企业管理的经济规律时,他执着地寻找影响经济规律的规律。 陈扬菊坚信“财成天地之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入了日本、美国的企业文化概念以来,中国许多企业都在进行着各种尝试,进入21世纪新经济时代后,企业文化也同步进入了创新的时代,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文化的定位。企业以人为本,人以精神为指导,理顺了人的心态,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他深深地感到世界企业管理知识和文化是无涯的海,企业家的学习只有以勤作舟,作为企业高管必须用发展的思维,不断学习,从中吸取精华。他如饥似渴地研究阴阳之道,天人关系,德法结合,义利之规,德才之功;探索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韦尔奇、克劳士比、戴明等大家的管理思想。在学习分析中,他发现尽管国外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但天天都有企业在倒闭,而中国却在不断崛起成功的企业。这种现象证明,尽管国情不同,但其管理内核是相同的,中外企业文化管理的共同实质,是必须随着变化,调整适应战略和人文的企业文化内容。他从发达国家企业的进步与文明中找到了中国企业学习外企思路的缺憾:一是照搬外国的模式,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二是没有认识和弘扬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丢掉了自己的根基,学到外国的皮毛。作为高管,必须汲取中外企业优秀的管理思路,确立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这里的关键在企业家的精神分辩力和价值取向。 分析:从扬弃中找定位 陈扬菊在浩如烟海的企业文化理论和多如牛毛的案例中,感到一种困惑,究竟哪些适合中国企业,其融合点和切入点在哪里? 从1997年他担任了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起,在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主席唐翔千先生支持下,进行了多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尝试,先后推行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引入ISO9000体系,日本的“5S”管理……,但效果均不明显。这些看来很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何收效不大呢?陈扬菊用哲学思考后,认为是缺乏“扬弃”。“扬”什么,“弃”什么?应扬适应本质需求的合理内核,弃适合特殊环境的外在形式。传统的中国哲学崇尚“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生”与“变”的辩证关系,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即尊重人,发挥人的潜能与潜质,方能与时俱进。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的本质是不依靠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陈扬菊感到,这种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对于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着极深的文化价值。应该选取从挖掘人的潜能上入手,扬人以价值为重之核,弃只学表面手段的作法,从而开启员工心智,才是抓住企业文化的根源。于是,从2000年起,他选择了美国的零缺陷管理,着手构建清溢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调正价值取向入手,带动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奠定了清溢文化的基础。
创新:于变化中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变化的。优秀的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应该在抓其根本的同时,还要把握时间和空间不同的变化规律。即使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也应首先源于一种文化理念的创新。很多企业苦练内功,如果设定的标准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内功练得值得;如果是闭门修练,不管客户需求,即使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获得省优、部优也是白费劲。一个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决定了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素质其核心首先不在于有多少才华,创造了多少利润,而在于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做到主客观的一致,将把握市场的需求当作实现这种战略目标的切入点,并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陈扬菊创建企业文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主观和客观辩证的统一。在物质不断发展变化中吸取精神力量,又用精神的能动作用指导促进物质的发展。他从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中,找到了清溢公司主观符合客观和精神转变成物质的路径。 在质量管理上如何体现文化创新?企业以人为本,质量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抓质量首先要抓人的工作,尤其要抓人的观念,对员工“进行哲学训练”,这与传统的质量改进仅靠技术手段是一个新的飞跃。质量以什么为标准?过去讲质量“好与不好”是主观感觉,现在讲“符合与不符合”强调客观的标准。以往重视统计抓质量,检验保质量,其实那都是马后炮,新的质量生成观应是预防产生质量,从而实现一次做对。客户的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质量标准也要随之而变化。因此,不用哲学观点去冲破旧的思维,高品质是难以达成的。陈扬菊在把握质量观的转变中,领悟到更深的哲理:我们中国人信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我们不可能认识绝对真理成为“完人”,可是我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相对真理,做到与现实需求的“符合”,决不能“无完人”而不去追求接近“完人”,都“有过”就不去减少自己的过错。现代经济的竞争恰恰是谁更接近真理,谁就有取胜的主动权。如果我们还在因循守旧,不拿出真正创新精神,都可能会失去参予竞争的资格。针对旧观念对国人的影响,陈扬菊在一首诗中发出这样的呐喊:交织如网,束缚了多少英贤! 零缺陷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满足现在的客户需求就是零缺陷,超过了会造成质量浪费,没达到就是缺陷,谁也没有要求也不可能达到“足赤”的水平。在许多经济理念中,他还发现中国企业模仿能力强,而原创较少,只能替外国名品牌打工,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与几千年形成的顺势文化有关,过分信赖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陈扬菊在公司大力提倡创新思维:敢否定自己,敢挑战现存;顺势则攻难,逆向则追易;无中去生有,有里来求精;平中去寻奇,旧里来革新。他还主持制定了一整套创新机制,鼓励全员创新的基础上重点 破,为一个小小的公司也要拿下几个“中国第一”,“世界一流”打开了思路。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