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下备课卡片 >> 教案正文
三国英雄辩
        ★★★
【字体:
三国英雄辩
作者:倪崧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0

                                                                          三国英雄辩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   高一(3)班 倪崧    指导老师  张艳

        关于三国的“褒蜀贬魏轻吴”论调我存极大质疑。从历史上看,尊曹之风古已有之,且都盛行于改朝换代时的新生势力中或割据一方的大势力中,譬如李世民就自称阿瞒;而在岳飞祭奠刘皇叔时,大金却忙着给魏武的七十二冢上供……可见历史对曹操自有公正评判。且让我对三国各主略做比较。

  先谈曹操。最令我不满的是“篡汉”说,这实在是冤枉了孟德。当时的汉献帝早在“东奔西跑”中失去了一切,若非魏武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也将提前灭亡二十四载。这对曾立志当“汉之征西将军”的魏武而言,在自己的势力处于劣势时,利用拯救危在旦夕的献帝的名义壮大自己无疑是义不容辞的壮举,也不像众多人所认为的那么大逆不道。至于后来的种种“篡汉”之举,多是被批判得狗血喷头。然而对于白手起家并一统北方的魏武而言,“尺土一民,已非汉有”(见《资治通鉴》),在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国土上称帝,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么?魏武实行“九品中正制”,早已得到北方各阶级的先进力量的大力支持,虽说不能面面俱到(如张松献图之事),但其宽阔的胸怀以及对人才的渴望(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完全可以算是一位明君。于是在那些豪族大姓、门阀士族(指当时世代为官之家)和各种有真才实学者心中,献帝已然没有了王者的地位。实行屯田制,重视农业发展,也得到了农民的支持。注重建立适宜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因连年战乱而疲弊的中原地区经济迅速回升,为魏国的强盛提供了物质基础。杜绝买官卖官,防止了政治腐化堕落,有力地保证了国力的强盛。魏武在法律工作上也煞费苦心,废除了一些酷刑,并鉴于东汉十常侍乱政之事,制定宦官法,因此魏国从未发生宦官干政之事。他还曾让群臣讨论用肉刑代替部分死刑,前后长达五十余年,历经数代帝王。虽未能达成一致,却堪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主的典范。

  在个人修养方面,魏武的造诣可是远远超过了孙刘。且不说他引领了建安古风,其四言诗乃是《诗经》后四言诗的颠峰之作;点评《孙子兵法》,另写下十余万字的兵书;志在存高远,决心一统天下……假使魏武真的篡汉,谁又会说他不是开国元勋?试看魏武的业余爱好,谁又能不为之一振:指挥发明“霹雳车”(投石车),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喜欢音乐,酷爱围棋爱好书法,甚擅草书,在这些方面的水平堪称国手;他还兴致勃勃地编撰了《四季食谱》,记载了很多鱼类食品的烹饪方法;在培育接班人方面,魏武也算是下工夫最多的帝王之一了。另外,魏武对待女性的态度算是华夏史上最民主的君王之一了。不仅下令禁止贩卖年老的奴婢,年过七十者放为良民(虽未实现),还在驾崩前把自己的宫女全部放回家中,为良民,“任从改嫁”。魏国受此风影响,还废除了夷三族中连坐已出嫁的女儿、妹妹的规定。远大的理想、超凡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铸就了这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极富人格魅力的传奇一生。

  再谈孙权。吴侯是个知人善任却又对每一个部下“放心不下”的统帅,周瑜出师未捷身先死就是孙权用人时心态的缩影。早在孙策去逝前,周瑜和张昭就注定要辛苦一辈子了——吴大帝对他们也戒虑重重。面对张昭的倚老卖老,吴侯只好出出下策,仗着皇位与之较劲儿;但一向以风流倜傥著名的周瑜却总是风光不起来——他要尽到托孤之臣的责任。于是,赤壁之战中身价不高的前部大督周郎在抵挡魏武的雄师时,还要注意与自己不和的副督程普的表现,孙权对此可谓“用心良苦”啊!不仅如此,吴王对周郎也并非言听计从,他自己也是会打算盘的。终于,周瑜为了东吴的强大发兵西川,却不幸中途病发,死于巴丘,年仅供36岁。公瑾死后,次子继嗣,却因“至纵情欲”这么一个不是罪的罪被贬为庶人,孙权之险可见一斑。即使如此,吴国上下仍对他唯命是从,这不得不佩服吴侯的知人善任:他把自己对他人的不信任掩饰得太完美了,群臣都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最后竟使得合肥会战中周泰为他心甘情愿地挨刀伤……也许令孙权信任的也只有陆迅(他是吴国历史上唯一的大督都)而已了。

  不过孙权也比较擅长治理国家。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吴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联谁战谁。简单而言,就是“谁要打我,没关系,我自己能挡着!另一位决不会帮他的。”譬如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中,孙权就联合第三方对抗侵略者并大获成功,又在战后利用同盟国的庇护迅速发展自己,尽快从战争的阴影中挣脱出来。“蜀汉之正义,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王夫之《读通鉴论》)对吴的评价这算是相当准确。而对吴之孙权的评价以《三国志》中吴使赵咨与魏王的对白为最奇:魏帝问曰:“吴主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起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吴能充分利用当地豪门(如陆门之陆迅灯),使他们自觉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积极参与国事,与侵略军对抗,孙权实在功不可墨。吴侯的用人之道,实在是非同凡响啊!

  对于刘备,也许除了狡诈和做作没有长处可言了。他不仅收流间接害死父亲的不孝子马超(见《三国志》),还阴谋诈称皇叔(中山靖王单算儿子就一百多个,他死了几百年后子孙都不知道有多少,怎么说出来就出来了,谁说得清真的假的?),这些在道义上与“篡汉”一样违背社会道德,却被一代代人谬传、赞扬。这位皇叔生平“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见《三国志》),用现代流行语来说意为“刘备不很爱读书,只是喜欢跑马斗狗,唱卡拉OK,穿时装,赶赶时髦”。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万人赞颂的明君!呜呼!我不能语。                           

最能看出此人阴险毒辣的有四件事。其一,刘备生性奸诈,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其二,刘备入蜀时,与刘璋相会于涪。刘璋手下有个学者名张裕,胡子长的挺茂盛。不想刘备却不顾自己没长胡子(汉只有宦官不留胡子)的丑样,绕着弯讥笑张裕是“多毛的猪”,被张学士用“潞涿(露啄)君”反唇相讥,丢了大面子,遂在平定西川后杀了张裕,连孔明上书也没起作用。其三,诸葛瑾到成都要荆州,孔明奸诈地把责任推给刘备后,刘备竟不讲义气地出卖了关羽——让义弟背起了不肯合作的骂名。最后还在二弟生死存亡的关头置之不理,忙着自己称汉中王的大业,想必关羽也应该有些悔恨跟了这位大耳露啄者。其四,曹丕称帝后,刘备假仁假义地不肯称帝,然后又在孔明发起民主选举后,在不知道献帝是否死亡的情况下,早早地抢在魏文帝之前给“皇侄”报了丧,足以见得,刘备想“篡汉”久矣!也许最希望献帝死的也就是刘备了,否则他称帝不但无名,还毁了自己一生“精忠报国”的美名,把自己置于进退维谷之境。在称帝后,就跟诸葛亮一起死要“汉室宗亲”的面子,把汉朝制度全盘保留,力求发展小农经济。结果原始的制度终不能与已经代替了小农经济的豪族相适应,阻碍了经济发展。孔明也因此制定法律打击益州土著(有着巨大的实力和潜力)豪族(控制了蜀汉的经济),不给他们入仕的机会,最终使政府孤立无援,每有战事,土著豪族从不出力相助支援政府。蜀汉的种种失利几乎都是孔明一手酿造的,所以我向来对诸葛亮倍受百姓尊敬的“足智多谋”很是怀疑。

  通过以上三人的对比,我认为:一个真正英明的统帅须是一个全面的人,但即便是一个庸才经过一番努力也能有所建树,这是确实是真理。其次,能够根据眼前的实际情况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能够戒奢以简、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不将自信化为自负者才能立于不败,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三,表面上口口声声仁义者,不仅活得很累,内心负担极大,还多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相反,平时处事不拘一格者,或许其行为与传统相违背,却能取巧制胜,这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算是中华英雄呢!

有诗云: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共醉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薄生死,重兴衰。百年一梦多感慨。

九州风云在民心,斩短情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制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作者邮箱: zhanyan7820@hotmail.com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