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案设计 >> 备课资料 >> 七上备课卡片 >> 正文
再谈文言文教学
          ★★★
【字体:
再谈文言文教学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新语文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12

再谈文言文教学

       五四时期,白话文教学逐渐代替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然而”五四”的批判精神过于激昂,它对旧文化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整个文化遗产的批判,连鲁迅先生都说过偏激的话:”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五四偏激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蒋仲仁老师就在一九八二年《教育研究》上曾经提出:“初中不学文言文,高中学点儿文言文”的观点.五四时期对文言文否定了继承,所以,作为中华文化遗产载体的文言文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我们今天却要这么看: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的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正是继承整个文化遗产的前提.”五四”时期弃文言倡白话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唤起民众.当时的民众绝大多数被剥削了受教育的权利.其实,民智的落后,根子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解放后,教育逐渐普及.至于文言难学,它与日常口语有一段距离,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之说虽不无道理,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然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 因此,指责它是”僵死的语言”是毫无道理的. 为了直接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我们应该提倡学习文言文. 在近九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对于这个问题语文教育界同仁已基本达成共识: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有,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诵读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 也必然成为文言文教学法的争论的中心.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喜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干遍,其义看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

       到了现代,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又由于不同的改革思想在起作用,诵读法 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而深入理解的方法。我认为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剩的不足  1/5 的这部分文言文,实施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同时应适当结合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生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从文言文教学要求中,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要求的情有独钟。对文言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重点。由于大纲的要求,让我们不能不选择诵读法做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1963年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拔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查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的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时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由此可以出,大纲中越来越重视文言文的诵读,92年的大纲已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那么,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如何认识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呢?

       首先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教学中也逐渐渗透素质教育。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只授之以鱼,而后者却授学生以“渔。”意味着一种创造,它能捕获到更多更好的“鱼”,而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放在首要地位。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是人们感知、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的言语话动中走关键作用。任何人不可能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略以及相关句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而必须主要凭借语感的同化,顺应作用。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上。语感素质有高有低,因人而异。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就已形成母语语感,但儿童的语感是浅层次的,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抛开语感这一基础另起炉灶,从头教授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语言能力,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写听说实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语感分输入与输出两大类输入型语感与听读活动对应,输出型与说写活动对应。诵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都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不仅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而且对于诵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否由于长期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逐字理解,甚至于文言语法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诵读常被忽略。特别是只剩初中语文教材1/5的文言文,上课时过多地讲解字句,逐字讲解,甚至有不少老师经常涉及令学生难以理解的文言语法,占去了大多半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诵读文言文,而这些选在教材之中的文言课文,可以说是从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中选出的精髓,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应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而对于学生未讲要体味几百年乃到几千年以前人的情感,与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人进行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但很遗憾,我们当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被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代替。学生失去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使学生不能深入到课文之中,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大大强化了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一位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竞至“动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能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呜,使学生不同等待老师课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文言文的诵读,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逐字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们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少讲些字句,谈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无论是成显的文言文,还是较难理解的文言文,经过反复诵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及课文深刻含义。

       其次,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不论是听别人读,还是自己读如果常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质和造诣,即使听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范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字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

       诵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说明语言与人的精神世界血肉相连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结,相吻合,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 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而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逆境中拼搏的精神,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追求等各种内容,文言文中都有不少千古绝唱.涵咏这样的作品,反复诵读这样的篇章,使学生在与古人的沟通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言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言文就是美的情感,通过诵读活动,将文言文中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再其次,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之所以把它一点排在后面,是因为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尽管语感的培养和精神的陶治是以对文章的理解为基础,但只理解文言作品内容是不够的,当然也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近年来中考指挥捧的指挥下,老师们过于重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所以我把它放在了第三点来讲,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要更突出文言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和精神的陶冶.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是处处离不开诵读.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但单纯依靠这种灌输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主要由学生主动地获取.如同吃东西,最好自己去咀嚼,去品味.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靠学生自己多读,靠熟读成诵,所谓”熟读十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而熟读 的结果就自然地记住,能背诵下来,特别是有些千古名句,开始对它的理解并不一定很深,但是,他们只要能时时出现在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联想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就会经常地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地品味其中的含义.有时甚至可能在一个灵感的催促下顿悟其义.久而久之,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提高.为理解其他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形式 文言文阅读的良性循环.可见,诵读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首要条件,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一把金钥匙.

       诵读是感知文言课文的一种手段,一扇窗口。通过诵读,可以看到作者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要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老师在逐字逐句翻译,逐段逐篇分析中接受的。反复诵读便于记忆,学文言文反对死记硬背,但因此不记不背就大错特错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财富,是继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诵读的作用不止这些,诵读对于思维能力感情引发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的培养,也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多年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没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它应有的轨迹,围绕着“中考”这根指挥棒。许多老师以教懂有关文言知识为目标,大讲特讲字句翻译,把文言文支解成字句翻译、篇章理解,甚至文言语法,使文言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的境地,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对从时空上就有一定距离的文言文毫无感情可言。因为分析讲解毕竟不能替代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言文的内涵,欣赏文言文中特有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

       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从” 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诵读教学法当然是由汉语语言特点决定的.汉语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易于诵读.教师应运用较高超的诵读的手段,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融古今名句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并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觉,去联想,去认知,去汲取文章营养.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训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法有重要作用. 强化文言文诵读教学从而把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建立在扎实的语感训练的基础上,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教学向传统的回归,而是在传统经验基础上的革新; 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诵读法的作用,使学生从诵读中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蒋仲仁:《中学文言文教学问题》一文——《教育研究》一九八二年

2.《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

3. 左光华  唐国盛:<<略说文言文教学的取向及操作>>  /<<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984

4. 汪国军:<<文言文教学低效及对策>>  /<<语文教学之友 >>    983

5. 王槐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984

6. 程建民<<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语文教学之友>>     987

7. 云立新<<走出文言文朗读的误区>>  /<<语文教学之友 >>  978

8. 马智强 <<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  / <<中学语文教学>> 96.4

9.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 <<中学语文教学>>97.4

10.熊江平 <<谈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 <<课程教材教法>>93.6

11.王传文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语文教学与研究>>97.4

12.都春月 <<略论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语文>>97.6

13.王庆峰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两重视一舍弃>>/ <中学语文教学>>97.4

14.王尚文《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958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教案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