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
——从词语象征分析《天净沙·秋思》的立意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被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首小令“简约与深细相依”,全篇仅五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确实体现了言简意丰、以小胜多这一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18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在这首小令中,要在极有限的文字里理解无限的思想,我们最好从词语的文化象征的角度出发。西蒙斯曾说:“在真正的象征中,那在我们可以称之为‘象征’的东西中,无论清晰与否,直接与否,总是有某种体现和揭示,无限被混合于有限,以有限的面目出现,好像是可以达到的”(见〖英〗西蒙斯《印象与评论.法国作家》)。荣格认为一些艺术形象之所以深刻和伟大,在于它唤醒了这种“原始意象”并完满地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这首小令是如何通过词语象征来深刻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
一、藤。藤是天地间的原始联系,有人认为结在这条世界的藤和轴上的南瓜是他们民族的起源。藤是思乡的象征。藤是缠绕着的,表面上是缠绕着树,实际上是缠绕着游子的心,无时不刻地缠绕着。虽然在漫长的思念中已枯老,但仍然紧紧地缠绕着,思念之情不断,在其中渗透了一份惆怅悲凉的感情。
二、树。荣格从赛比利和阿提斯的神话里指出,鉴于人们将阿提斯的像挂在树上,所以认为树也是母亲,象征儿子依恋母亲的爱。在各民族的传说里,存在着大量的“父系树”和“母系树”,并且产生了“祖宗树”,由此可以看出“树”有思乡的象征。具体来说。树根深深地植入土壤,是离不开故土的象征,思乡之情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植入心灵深处;树叶是幸福和繁荣的象征,一束树叶或一迭叶了表示思想与行动一致,小令写的是“老树”,没有什么叶子了,一方面,表明游子沦落天涯,孤寂愁苦,并不幸福;另一方面,也说明游子思乡过极,叶子都落了;而落叶归根,对于一个年迈的游子来说,更是令人思乡心切;树林还是一种追求安全和新生的愿望,沦落天涯的游子,历尽了艰辛,总希望能投入母亲的怀抱,寻求安全,而小令中只有一棵树,还构不成森林,就表现出游子现在还远在他乡,依然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更加浓郁了。
三、乌鸦。在乌鸦有关的大部分信仰中,乌鸦犹如一位太阳的英雄,常常是创世的大神的使者,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位领路人,甚至是在最后旅程中引导灵魂。远在他乡的游子,就需要乌鸦的引导。乌鸦也是孤独的象征,或者说是追求清高的生活,自愿独处的象征。这与马致远做江浙省务官不久就跳出宦海、退隐田园一致。从“昏鸦”的角度看,乌鸦是太阳的象征,传说十只乌鸦从东方的扶桑树上起飞,给世界带来光明,后被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由“昏鸦”点出时间已晚,说明游子此时思乡最强烈,需要找一个地方暂时休息一下,便过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以照应了下面的“夕阳西下”。
四、桥、水、人家。桥给人以通过,抵达某一目的地。但只能找到一个今夜小憩之所,看到这样温馨的人家,又不真正属于自己,不免又增加一分思乡之情。桥水相联,有水有桥,还有人家,比较有生活气息,更增添了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五、古道、西风。路是古道,说明行走的人太多,历史悠久,像“我”一样的“断肠人”自古有之,赋予历史的悲凉感。当西风吹起,说明一年将尽,而游子还远在天涯,思乡之情更浓郁了。
六、马。马是人的伙伴,是游子的一个折射。马因长途跋涉而“瘦”,说明人也如此,含蓄地描绘出一个游子的形象。
总之,九种事物在思乡之情的联贯下,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一个统一体。合在一起,完整地九个意象的深刻意思。我们从词语象征的角度来理解该作品的主旨,也就比较直接、具体。